|
3. 發(fā)氣泡音的過程中,要用手去感受喉結,如果喉結沒有明顯上提,并保持在較低的位置,那就說明這個狀態(tài)是對的;如果喉結往上跑,那就放慢速度,再輕輕發(fā)一次,直到喉頭穩(wěn)定。
每天練2分鐘氣泡音,不僅能放松喉嚨肌肉,還能幫你建立喉頭低位置的肌肉記憶,為后續(xù)發(fā)聲打基礎。很多專業(yè)歌手唱歌之前熱聲,也會用氣泡音來打開喉嚨。
第二步:保持喉頭穩(wěn)定,發(fā)“na”字找共鳴
氣泡音練熟后,就可以進入發(fā)聲練習,目的是在穩(wěn)住喉頭的同時,找到正確的聲音位置。
1. 先做一次氣泡音,確認喉頭在低位置;
2. 保持這個喉頭狀態(tài)不變,慢慢發(fā)一個“na”(類似“那”的音),注意發(fā)“na”的時候,口腔要像含著一口水一樣打開,尤其是歸韻到“a”音時,嘴巴別抿緊,要圓潤舒展;
3. 同時有意識地抬高軟腭——軟腭就是你口腔上膛的后半部分,抬高它的感覺就像打哈欠到一半,這樣能讓口腔內(nèi)部形成更大的空間,聲音不會悶在喉嚨里;
4. 發(fā)“na”的時候,手可以繼續(xù)放在喉結上,確保喉頭沒有因為發(fā)聲而往上提,一旦感覺喉頭發(fā)緊,就停下來重新做氣泡音,再接著練。
這個步驟重點練喉頭穩(wěn)定跟口腔打開,剛開始可能會覺得有點別扭,但只要堅持,就能慢慢擺脫用嗓子擠著唱的習慣,讓聲音從喉嚨發(fā)聲轉向腔體發(fā)聲。
第三步:用“wu”音定位,找到胸口起音點
很多人擠嗓,還因為聲音的起點錯了,他們把聲音起點放在了喉嚨,而正確的起點應該在胸口。這一步就用“wu”音幫你找準位置:
1. 先深吸一口氣,保持喉頭低位置,身體微微放松;
2. 慢慢發(fā)“wu”(類似“嗚”的音),發(fā)的時候把注意力放在胸口,感受胸口有沒有輕微的震動;
3. 如果感覺不到震動,就稍微調(diào)整一下。這里我們可以想象聲音是從胸口冒出來的,而不是從喉嚨擠出來的,同時保持軟腭抬高,口腔打開;
4. 從短音“wu”開始,慢慢拉長音,比如“wu——”,過程中始終感受胸口的震動,喉頭別上提,一旦胸口震動消失,就說明發(fā)聲位置又錯了,重新調(diào)整。
找到胸口起音點很重要,這意味著你的聲音有了支撐,不再依賴喉嚨發(fā)力。以后不管唱什么音,只要記住聲音從胸口起,擠嗓的概率會大大降低。
第四步:微笑輔助,輕松抬高軟腭
很多人練的時候能做到打開口腔,一到唱歌就忘了,這里有個小技巧,那就是用微笑來輔助抬高軟腭。
1. 唱歌前先對著鏡子笑一笑,注意是嘴角微微上揚的自然微笑,不是扯著嘴的大笑;
2. 微笑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軟腭會不自覺地抬高,口腔空間也會變大,喉嚨自然就放松了;
3. 帶著這個微笑的狀態(tài),再去唱之前練過的“na”或“wu”,甚至可以試著唱一句簡單的歌詞,比如“一閃一閃亮晶晶”,感受微笑帶來的“喉嚨放松 口腔打開”的狀態(tài)。
微笑不僅能幫你抬高軟腭,還能讓你的發(fā)聲狀態(tài)更積極,聲音里會自帶通透感。下次唱歌前,不妨先對著鏡子笑一下,養(yǎng)成習慣后,不用刻意想也能打開喉嚨。
第五步:帶入歌詞練習,鞏固“不擠嗓”狀態(tài)
前面的步驟都練熟后,就可以把方法帶入到實際唱歌中,重點是“全程保持穩(wěn)定”:
1. 選一首簡單的、中低音為主的歌,比如《小星星》《蟲兒飛》,先把歌詞念一遍,念的時候就保持喉頭低位置、胸口有震動的感覺;
2. 念熟后再慢慢唱,每唱一個字,都先確認三個點:喉頭有沒有上提?胸口有沒有震動?軟腭有沒有抬高?
3. 剛開始唱可以慢一點,不用追求速度,哪怕一個字一個字地唱,也要保證每個字都符合“不擠嗓”的狀態(tài);
4. 如果唱到某個字時感覺喉頭發(fā)緊,就停下來,做一次氣泡音,再重新從那個字開始唱,不要硬撐著繼續(xù)。
很多人剛開始帶入歌詞時,會不自覺地回到擠嗓的習慣,這很正常,關鍵是及時調(diào)整。每天選1-2句歌詞練,一周左右就能明顯感覺到變化。唱歌時喉嚨不緊了,聲音也變得輕松又有質(zhì)感。
最后要提醒的是,解決擠嗓不是一蹴而就的,主要是把這五個步驟變成肌肉記憶。不用追求每天練很久,每天花10-15分鐘,認真做好每個步驟,比盲目練一小時更有效。記住,唱歌應該是輕松的,一旦感覺喉嚨疼、發(fā)緊,就說明方法錯了,及時調(diào)整。只要跟著這套方法練,你一定能告別擠嗓,讓歌聲變得又輕松又好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