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志·步騭傳》殘卷首尾俱缺,長42、寬24.3厘米,存25行,每行第18、19字不等,共440字,館藏號D0554號(發(fā)表號287號)。為《三國志·吳書》的卷7的一部分,始于“解患難,書數(shù)十上”,終于“未若顧豫章、諸葛使君、步丞相、嚴衛(wèi)尉、張(下缺)”。殘卷實際上是《吳書》卷7的兩個部分,前一個部分是《步騭傳》內(nèi)容,后一個《吳書》卷7結語的文字。敘述步騭于赤烏九年(246)任丞相以后的一段文字,其余的文字是作者對步騭子孫歷史的概略敘述。另外約有三分之一是《吳書》卷7結語的文字。
敦煌寫本《三國志·步騭傳》原文如下: 解患難,書數(shù)十上。權雖不能悉約其 (□,言)言,然時采□ 言,多蒙濟賴。赤烏九年,代陸遜為丞相,猶誨育 門生,手不釋書,被服居處有如儒生。然門內(nèi)□ 妾服飾奢綺,頗以此見識。在西陵廿年, (□,鄰)鄰□□ 其威信。性寬穌得眾,喜怒不形于聲色,而內(nèi)□ 然。十一年卒,子協(xié)嗣,統(tǒng)騭所領,(□,加)加撫軍將軍。協(xié)卒 子璣嗣侯,繼業(yè)為西陵督,加昭武將軍, (□,封)封西亭侯。鳳皇元年,召為繞賬督,闡累世在西 (□,陵)陵, 卒被徵命,自以失職,又懼有讒禍,于是處城請降 于晉。遣璣弟瑁詣洛陽為任,晉以闡為都督西 陵諸軍事、將軍、儀司三同、加侍中、倨假節(jié)領交州 牧,封宜都公,改封江陵侯;瑁給事中、宣威將軍 封都鄉(xiāng)侯。命車騎將軍羊祜、荊州刺史楊肇往 赴救闡。孫晧遣陸抗西行,祜等遁退。抗陷城,禽 斬闡等,步氏泯滅,唯瑁紹祀。 潁川周昭、字恭遠,與韋曜、花穹、薛瑩并述吳書。 稱步騭、嚴峻、諸葛瑾、顧劭、張承曰:“古今賢士 大夫所以失名喪身傾家害國者,其由非一,然要 其大歸,其?;?,西者而已。急論議一也,爭名勢 二也,重朋黨三也務欲速西也。急論議則傷人, 名勢則敗友,重朋黨則蔽主,務欲速則失德。此西者 不除,未有能全者。當世君子能不然者,亦皆比肩有 之,豈獨古人乎!然論其約異,末若顧豫諸葛使 步丞相嚴衛(wèi)尉張(原卷下殘)
 這份殘卷本身無紀年,可能是晉寫本,理由大致有以下幾點:
1、從避諱看。宋刊本步,殘卷作步瑁,寫改作“?!弊?。疑避諱改名。晉時避諱甚嚴。殘鄭的時代上限是晉元帝建武元年(317)以后,下限為晉孝武帝寧康元年(373)以前。
2、此殘卷應早于南朝劉宋時裴松之的《三國志》注本。殘卷與宋刊本之間有不少歧異。殘卷中不只有個別字句與宋刊本(指宋紹煕刊本)有差異,或增減,或異文;其中甚至有多出十個字一句的。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殘卷中不見裴松之注文。
3、殘卷中有不少異體字(或俗寫字),俱見于漢、六朝碑版,同時也見于敦煌所出的魏、晉間寫本。殘卷中的異體字,因印刷條件所限,此表中未能盡列,但已窺見一斑。這對判斷殘卷的時代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4、殘卷為硬紙,有鉛畫界欄,其紙色和字體,大體與晉人寫經(jīng)相近似。
5、這分殘卷與1924年在新疆鄯善縣出土的晉寫本《三國志·吳書·虞(翻)、陸(績)、張(溫)傳》殘卷,風格一也有相近的地方。其共有的特點是:字體為隸體,均有鉛畫界欄,而且字跡十分類似,捺筆極重,隸書氣味很濃厚。
我們今天所看到《三國志》的最早版本,是北宋咸平六年(1003)國子監(jiān)刻本和南宋紹煕(1190)刊本。希望尋找一本更早的、完整的《三國志》寫本,幾乎是不可能的。今天幸存于世的,也只是為數(shù)不多的幾分殘斷寫本。如果與《三國志》全書比較起來,真是微乎其微。傳世的《三國志》寫本殘卷大約有6種:
1909年在新疆鄯善縣發(fā)現(xiàn)為北魏高昌麹氏所抄《吳志·韋曜華敷傳》殘卷,今藏日本。
1924年在新疆鄯善縣發(fā)現(xiàn)為晉人寫本《吳志·虞翻傳》、《吳志·虞(翻)、陸(績)、張(溫)傳》殘卷,今藏日本。
1965年在新疆吐魯番縣英沙古城發(fā)現(xiàn)為晉人寫本《魏志·臧洪傳》殘卷和《吳書志·吳主權傳》殘卷,今藏新疆博物館。
敦煌研究院藏晉寫本《三國志·步騭傳》殘卷。
以上幾中寫本殘卷,都是我們研究《三國志》和??彼慰尽度龂尽芳啊稌x書》、《資治通鑒》的珍貴資料,也是我們研究晉代書法的寶貴資料。
參考資料: 劉忠貴:《敦煌寫本<三國志·步騭傳>殘卷考釋》,《敦煌學輯刊》1984年第1期。 片山章雄:《吐魯番、敦煌發(fā)現(xiàn)的<三國志>寫本殘卷》,(日)《東海史學》第26號,1991年。季忠平中譯本載《文教資料》2000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