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科學是 如何興起的 - 伽利略于,1642年,去世(1564—1642) 牛頓,于,第二年,誕生(1643—1727) - 羅素曾把 這個事實 - 推薦給相信 靈魂轉(zhuǎn)世的 讀者 這個巧合 的確太富 象征意義 - 伽利略和牛頓 可說一先一后 “聯(lián)手打造”了 近代科學 - 伽利略是一個巨人 他在廣泛的領域引入了 近代科學的觀念和方法 - 牛頓也是 一個巨人 他賦予近代科學 以完整的形態(tài) - 從伽利略 的盛年開始, 近代科學開始 蓬勃發(fā)展, 一個巨大 的新世界 開始展現(xiàn), 各種思想 互相激蕩, - 所有懷抱新觀念的 學者也都極其興奮。 - 回顧伽利略到牛頓的時期, 我們可以數(shù)出很多鼎鼎大名: 培根、開普勒、哈維、霍布斯、 笛卡爾、波義耳、伽桑迪、 馬勒伯朗士、帕斯卡、 惠更斯、斯賓諾莎、洛克。 - 僅在英國的皇家科學院 和牛頓先后工作的人中, 我們可以提到牛頓的老師巴羅, 一直和牛頓互相糾纏名聲的胡克。 - 遠在德國, 當然要提到 偉大的萊布尼茨。 - 這些名字表明, 近代科學的前進方向 已經(jīng)不可扭轉(zhuǎn)。 / 科學家與科學沙龍 - 我們在這里不提 莎士比亞、彌爾頓 這些空前絕后的詩人。 - 然而 實際上,在16—17世紀, 科學不局限在專家圈子。 - 科學、哲學、藝術似乎 還處在同一個平臺之上, - 科學當時主要 不是在大學里面發(fā)展的, 而是在沙龍里面發(fā)展的, - 相對而言,大學比較保守, 沉浸于神學、形式邏輯、 修辭、法學,等等, - 為中世紀化的 亞里士多德統(tǒng)治。 - 有教養(yǎng)階層 在沙龍里邊 討論文學藝術, - 同樣亦也 都有能力 討論科學。 - 科學家們的確 要做一些實驗, 不過這些實驗 對技術的要求 不是太高, - 其內(nèi)容也 很好理解。 - 帕斯卡指導他的妻弟 到高山上去測量氣壓, - 登得越高 氣壓越低, - 而這些實驗 講給別人聽, 別人不難明白 實驗的程序, - 明白 根據(jù)什么道理 得出這個結(jié)論。 - 就像達·芬奇 畫了一張畫, - 米開朗琪羅 做一件雕塑, - 我們做不到, - 但是他們 做出來了, - 我們也都能 欣賞、領會。 - 雖然 有人偏重哲學一點兒, 有人偏重科學一點兒, 有人偏重藝術一點兒, - 但是我們 還是有一個 共同的平臺。 - 不說老百姓吧, - 至少那些 受過教育 的階層, - 大家在一起交流 并沒有什么障礙。 - 不像今天, 科學完全是 專家的事業(yè), - 需要高度 專業(yè)訓練 才能接近。 - 這些 沙龍和團體 逐漸發(fā)展成 各種的學會。 ~ 1651年, 美第奇家族在佛羅倫薩 創(chuàng)立了西芒托學院。 - 同期,波義耳等人 在英國組織了牛津?qū)W會。 - 1662年, 英王查理二世特許 成立了英國皇家學會。 - 四年后,路易十四 在法國創(chuàng)立巴黎科學院。 - 這里開始萌芽的團體合作 將成為后世科學研究工作 的一個本質(zhì)特征, - 單憑這一點, 我們也就可以 把科學和哲學 區(qū)分開來。 - 人們對什么都感興趣, 天文、氣體、槍炮的反沖力、 人口、解剖、海運、礦業(yè)、羊毛織品、機械, 新的思考方式在形形色色的領域中發(fā)展起來。 - 學者們聚在一起討論 他們的新發(fā)現(xiàn)、新思路, 更多的時候是通過書信。 - 后來, 學會開始 出版刊物, - 學者們逐漸發(fā)展出一種 后來被稱作論文的文體。 / 儀器與實驗: - 同一時期, - 西方人 航行到世界 的各個角落。 隨著世界的擴大, 人的眼界開闊了, 看到的東西增多了。 - 但是對近代 哲學—科學 影響更大的, - 不是通過旅行和探險 見到了更多的新事物, - 而是通過 新儀器和 實驗手段 發(fā)現(xiàn)了 更多的 新事物。 - 近代科學的 眼光不限于 - 我們平常能夠 經(jīng)驗到的事物, - 而是通過多種多樣的儀器和實驗 去發(fā)現(xiàn)我們平常經(jīng)驗不到的現(xiàn)象。 - 這是近代科學 與古代科學—哲學的 一個顯著的不同之處。 - 我愿順便提到, 制造儀器,以及后世更加大規(guī)模的實驗設備, 與工藝的進步、近代工業(yè)的發(fā)展是分不開的。 - 望遠鏡、 顯微鏡、溫度計、 氣壓計、抽氣機、 鐘擺 即被相繼 制造出來。 - 人們用望遠鏡來看月亮, 看到月亮上的山脈和凹坑。 - 更好的望遠鏡 讓人們看到了 行星上的情況。 - 它們明明白白是一些物質(zhì)體, 而不是自古以來所相信的 純天界的、純精神的東西。 - Kosmos(宇宙)這個詞, 意謂著一個有秩序的世界, 而最重要的秩序 就是天地之別。 - 在西方哲學—科學傳統(tǒng)中, - 人類居住的地界和 眾神居住的天界 一直有霄壤之別。 - 伽利略用望遠鏡看到天體 是物質(zhì)的而不是純精神的, - 伽利略—牛頓 的力學體系 - 則從理論上揭示了 天地共同遵守著 同樣的定律。 - 天和地的區(qū)分 被取消了, - 兩界合一了, - 柯瓦雷 把這個根本的轉(zhuǎn)變 叫作“宇宙的坍塌”。 - 后來海德格爾說, 在我們這個世界, 諸眾神無處居住。 - 一旦認識到 - 星星乃是 自然天體, - 宇宙空間的新觀念 就自然而然產(chǎn)生了, - 為牛頓的空間觀 做好了準備。 - 按照牛頓的空間觀念, 空間在任何方向上 都是無差別的, 都是均勻的。 - 這種 觀念在我們今天 看來是那么自然, - 但是這個觀念其實 只有幾百年的歷史。 - 通過儀器觀察世界 改變了世界的景貌, - 甚至可以說改變了 我們對現(xiàn)實世界的 定義。 - 考夫曼說道 “近代物理科學的總進路 是徹頭徹尾機械論的”, - 他解釋說,機械論在這里 并不是在粗糙的意義上指 齒輪、杠桿、滑輪, - 而是指,“試圖把。全部現(xiàn)實 還原為,具體的,物理定律, - 在那里, - 唯一真正重要的性質(zhì) 乃是那些我們能夠用 光譜儀、電流計、攝影膠片 這類器械加以測量的性質(zhì)”。 - 人們通過顯微鏡看到了 毛細血管、肌肉纖維、 血球、精子, 看到了細菌。 - 人們用顯微鏡發(fā)現(xiàn) 軟木塞里有很多孔, - 繼而發(fā)現(xiàn) 這些小孔 - 不僅在軟木塞 這種死的東西里有, 在活的東西里也有。 - 人們逐漸明白, 植物和動物是由一些 當時叫作cell的東西 構(gòu)成的, - 我們 后來把cell 這一術語 譯做“細胞”。 - 對這一些 微觀世界 的觀察, - 改變了我們對 植物、動物、身體 的理解。 - 儀器和實驗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 - 大多數(shù)儀器本來就是為了 進行某種實驗發(fā)明出來的。 - 從伽利略開始, 在各個新成立 的科學院, 實驗熱情 陡然高漲。 - 在西芒托學院, - 托里拆利 進行了真空實驗, 維維安尼進行了 氣壓實驗、 冰膨脹系數(shù)測量、 凹鏡聚焦實驗。 - 利用氣壓計, - 人們 測定了氣壓 隨山的高度 不斷變化。 - 波義耳在 胡克的 幫助下, - 改進了空氣唧筒, 完成了他的著名實驗, 確定了波義耳定律。 - 這些 觀察、實驗、新思路、新概念, 總體上對宗教權(quán)威構(gòu)成了威脅。 - 近代初期的 科學家多半乃是 虔誠的基督教徒, - 而且, 宗教思想對他們的科學工作 構(gòu)成了重要的啟發(fā)和指導。 - 人們常引用牛頓 來去說明這一點, - 經(jīng)常提到 這個事實: - 在晚年,他專注于 《圣經(jīng)》研究 遠甚于科學研究。 - 但所有這些事實并不減弱 近代科學所獲得的自主性。 - 韋斯特福爾在《近代科學的建構(gòu)》 提到牛頓寫給T.伯內(nèi)特的一封信。 - 在這封著名的信里, 牛頓運用科學證據(jù) 來論證 《創(chuàng)世記》 的可靠性。 - 韋斯特福爾評論說: - 在這封信里, 《圣經(jīng)》與科學 “兩者的角色 恰好倒轉(zhuǎn)過來。 - 牛頓本人 無疑必會 拒絕接受 這個評論, - 但是,我們 不能夠忽略 信中的含義, - 盡管 那很有可能 是無意識的”。 - 韋斯特福爾總結(jié)說, - 從17世紀起, 科學就開始 “將原來 以基督教 為中心的 文化 - 變革 成為現(xiàn)在這樣 以科學為中心 的文化”。 / 機械論與數(shù)學化: - 科學 所挑戰(zhàn)的 不僅僅是 宗教觀念, - 它 從根本上 挑戰(zhàn)我們 對世界的 日??捶ā?/p> ~ 科學熱衷于 實驗和觀測儀器 為我們提供的事實, 這些事實已不再是 我們直接經(jīng)驗到的, - 它們不曾,參與 塑造我們的心智, - 相應地, 舊有的心智 也不能理解 這一些現(xiàn)象。 ~ 要解釋這些新現(xiàn)象, 以往的概念和理論 顯然遠不敷用。 ~ 科學家們 改造舊概念, 營造新概念, 用這些概念 建構(gòu)新理論。 ~ 這些概念 不是直接 從我們的 經(jīng)驗中生 長出來的, - 它們的意義在于 解釋觀察資料 和,實驗結(jié)果, - 而不是理解我們的 直接經(jīng)驗。 ~ 它們是一些技術性的概念, 逐漸不受自然語言的束縛, 而在一個理論體系中 互相定義。 ~ 韋斯特福爾在 《近代科學的建構(gòu)》 的導言里概括說: - 兩個主題統(tǒng)治著17世紀的科學革命—— 柏拉圖—畢達哥拉斯傳統(tǒng)和機械論哲學。 柏拉圖—畢達哥拉斯傳統(tǒng) 以幾何關系來看待自然界, - 確信宇宙 乃是按照 數(shù)學秩序 原理建構(gòu); ~ 機械論哲學 則確信 自然是一架 巨大的機器, 并尋求解釋 現(xiàn)象的后面 隱藏的機制。 …… 這兩種傾向并非 總是融洽吻合的 …… 科學革命的充分完成要求消除 這兩個主導傾向之間的張力。 ~ 笛卡爾是系統(tǒng)表述 機械論的第一人。 ~ 他第一個 系統(tǒng)使用 “自然規(guī)律” 這一表達式。 ~ 像伽利略一樣, - 笛卡爾 也使得 - 地上運動和 天上運動 服從同樣的 法則、機制。 ~ 所有的 物質(zhì)都為同樣的 自然規(guī)律所支配, - 植物、動物、人體 - 概莫能外。 ~ 由于笛卡爾 并不否認精神的存在, 在他的機械論背景上, - 物質(zhì)—精神二元論 就成為難以避免的 后果。 ~ 這種二元論 取代了傳統(tǒng)上的 由高級到低級的 連續(xù)的“存在之鏈”。 ~ 不過,如伯特指出, - “笛卡爾 對精神實體興趣不大, 對它的描述極為簡短”, - 而且, “對科學和哲學 隨后的整個發(fā)展 具有根本意義的是, - 這個勉強賦予心靈 的位置極其貧乏, - 絕對不超過與之 相結(jié)合的身體的 一個不同的部分”。 ~ 近代科學思想整體上處在 笛卡爾機械論的籠罩之下, - 在這個框架之內(nèi), 看來只有兩個選擇, 要么接受二元論, 要么把精神還原為 機械的東西。 ~ 拉梅特里選擇了后者。 ~ 笛卡爾把動物 看作機器, - 拉梅特里說:人是機器。 ~ 按照伯特的草描: - 現(xiàn)在, 世界變成了 一部無限的、 一成不變的 數(shù)學機器。 ~ 不僅人喪失了它在 宇宙目的論中的崇高地位, 而且在經(jīng)院學者那兒構(gòu)成 物理世界之本質(zhì)的 一切東西, - 那些使世界 活潑可愛、 富有精神 的東西, 都被聚集起來, - 塞進這些 動蕩、渺小、臨時的 位置之中, 我們把這些位置稱為人 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 ~ 數(shù)學化與機械論之間存在著某種張力, 韋斯特福爾在《近代科學的建構(gòu)》 一書中對兩者之間一開始 所顯示的不融洽 作了多方考察。 ~ 不過另一方面,他也提到, 從一開始也同樣顯露出 兩者遙相呼應的苗頭。 ~ 笛卡爾所謂的自然規(guī)律是通過 數(shù)學方法所揭示的數(shù)量上的 機械規(guī)律。 ~ 萬物都可以還原為 長寬高以及運動 這幾樣基本元素。 ~ “給我運動和廣延, 我就能構(gòu)造出世界”。 ~ 因為“機械論哲學的基本主張之一 就是物質(zhì)的同質(zhì)性,物質(zhì)被區(qū)分開來, 僅僅是憑借物質(zhì)粒子的形狀、大小、運動”。 ~ 波義耳則更具體地展現(xiàn)了 機械論和數(shù)學化的統(tǒng)一: 波義耳定律 對空氣作出了數(shù)學描述, 把壓強和體積聯(lián)系起來, 波義耳是一個原子論者, - 他設想空氣 由很多微粒組成, 每個微粒都具有彈性, - 借此為空氣壓強定律 提供了物理解釋。 ~ 到牛頓,通過系統(tǒng)地重構(gòu)力這個概念, 數(shù)學化和機械論水乳交融,再不可分割。 ~ 牛頓 既是數(shù)學天才, 也是實驗天才。 像伽利略一樣, 他把數(shù)學和實驗 結(jié)合起來, - 為近代科學 的研究模式 樹立了典范。 ~ 盡管在科學時代, 大多數(shù)思想家都意識到 數(shù)學應該成為科學的語言, 但真正做到這一點的是牛頓。 ~ 數(shù)學取代形而上學 成為理解世界的總原理。 ~ 牛頓的主要著作題為《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 但他在談到這本書的時候,經(jīng)常不說數(shù)學原理, 而徑稱為“哲學原理”, - 夸耀說在使原理數(shù)學化的過程中, 他創(chuàng)立了一門不同于 一般哲學的自然哲學。 ~ 牛頓系統(tǒng)地提供了 近代力學的時空觀。 幾何化的空間取代了 亞里士多德的 位置連續(xù)系統(tǒng)。 ~ 無限空間中沒有中心, 也沒有天然的處所、位置。 地球的獨一無二性消失了, 地球上所有位置的固定性 也消失了。 ~ 在這個新的 時空觀框架里, 牛頓總結(jié)了關于 運動的三大定理, 即通常所稱的 慣性定律、 加速度定律、 反作用定律。 ~ 我們記得,位移, 即后世力學所理解的運動, 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意謂的是 遠為廣泛的運動—活動—變化 的一種而已。 ~ 位移這種運動和 植物的生長、 青年的教育 在概念中是連續(xù)的, 因此不存在用位移運動 來還原其他活動的要求。 ~ 在牛頓那里, 運動和位移 成了同義詞。 ~ 此后的兩三百年里, 機械論者一直努力 把所有其他形式的 運動都還原為位移。 ~ 牛頓落實了 萬有引力學說。 ~ 此前,開普勒 曾為行星的運動軌道 提供了幾何學解釋, - 但 他沒有提供 動力學解釋。 ~ 這個是由 萬有引力 提供的。 ~ 但是,萬有引力 本身得不到解釋。 ~ 其結(jié)果是, 一些人為引入萬有引力歡呼, 一些人,極力抗拒這個概念。 ~ 科學世界圖景 - 牛頓 是近代科學 的集大成者。 ~ 從牛頓開始, 我們有了一幅 科學的世界圖景。 ~ 柯瓦雷在,回顧這幅 宏大圖景時不無感嘆: 它 “把一個我們 生活、相愛 并且消亡在 其中的質(zhì)的 可感世界, - 替換成一個量的、 幾何實體化了的 世界, 在這個世界里, 任何一樣事物 都有自己的位置, 唯獨人失去了位置”。 ~ 而這一感嘆與 伯特的感嘆 遙相呼應。 ~ 近代開始的時候, 在笛卡爾 和牛頓那里, 哲學與科學 是連成一片的, 甚至仍然是一回事, - 但是兩者 就從那時起 開始分離。 ~ 牛頓那時,英語里還沒有 science(科學)、 scientist(科學家) 這些詞, - 他的主要著作是以 《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為題的。 他是個哲學家,實驗哲學家。 ~ 然而 我們講哲學史, 通常不講牛頓, 或者一筆帶過。 ~ 這也是有道理的, 因為恰從那時起, 哲學—科學的傳統(tǒng)走到盡頭, 哲學與科學,開始分道揚鑣。 ~ 牛頓在我們今天 稱作哲學的領域里 沒作出過什么貢獻, - 然而,他從外部 對改變哲學發(fā)展方向 所發(fā)生的作用是劃時代的。 ~ 哲學一開始是要尋求真理, 理解我們置身其中的世界。 ~ 我們所要理解的乃是 我們所經(jīng)驗到的那些 東西 —— 無論個人的經(jīng)驗, 抑或人類共同的經(jīng)驗; ~ 無論對心理的體驗, 還是對世界的經(jīng)驗。 ~ 火會燙著人, 水往低處流, 人會做夢, - 男女交合 會生孩子, - 日月循環(huán), 眾星永恒, - 這一些是我們 經(jīng)驗到的世界, 為這個經(jīng)驗到 的世界 提供解釋, - 這是哲學—科學的事業(yè)。 ~ 科學也是要尋求真理, 但是它不滿足于我們 被動地 經(jīng)驗到 的 世界的真相, - 它通過儀器和實驗, 拷問自然, 迫使自然吐露出 更深一層的秘密。 ~ 要解釋這些秘密, - 古代傳下的 智慧和方式 即就,逐漸 顯出其不足。 ~ 從伽利略開始, - 科學家告訴我們, 儀器和實驗 所揭示出來 的現(xiàn)象證明了 常識并不具有 終極的說服力。 ~ 常識式的理性不夠用了, 人們學會求助于 數(shù)理式的理性。 ~ 新的物理理論 以數(shù)學作為 科學的原理, - 與此相應, 新概念以 通向量化 作為特征, 它們 有助于 把各種 資料數(shù)量化。 ~ 近代科學之父伽利略宣稱: “大自然這一部書是 用數(shù)學文字寫成的?!?/p> 這可以看作 近代科學的 總宣言。 ~ 哥白尼的日心說、 伽利略的運動觀、 笛卡爾對動物 及人的機體的 機械解釋, - 離我們的 常識和經(jīng)驗 越來越遠。 ~ “如果我們 從經(jīng)驗出發(fā), 那么我們以 亞里士多德 的力學為終點 可能更貼切一些, - 因它是一個 十分成熟的 經(jīng)驗分析。 ~ 相反, 伽利略 以經(jīng)驗從來不知的 理想化條件的分析 為出發(fā)點。” ~ 近代始于 對古典時代的復興, 但是人們很快看到, 它遠不是一場復興, 而是一個嶄新時代。 ~ 科學經(jīng)過兩三百年的發(fā)展, 一開始是自然科學的成熟, - 然后,大致 在19世紀、20世紀之交, 社會科學先后獲得自治。 ~ 回過頭來看, 是希臘思想的哲學方式 為近代科學奠定了基礎。 ~ 當然,我不知道從希臘哲學 是否必然會發(fā)展出近代科學, 但沒有人會懷疑, - 到了 伽利略和牛頓之后, 思想的科學發(fā)展 就不可能再逆轉(zhuǎn)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