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興五年的成都春夜,丞相府的燭火亮至天明。諸葛孔明執(zhí)起筆時,案頭攤著的不僅是箋紙,更是蜀漢風雨飄搖的國運——先主劉備病逝白帝城已四年,后主劉禪年幼,朝堂內(nèi)外暗藏“主少國疑”的憂思;而他耗時五年休養(yǎng)生息、平定南中,才總算為北伐攢下一點家底,讓“興復(fù)漢室”的火焰不至于熄滅。 這夜寫下的《出師表》,沒有華麗辭藻,只有掏心掏肺的赤誠。他說“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是在講自己為穩(wěn)固后方的奔波;他提“獎率三軍,北定中原”,是在明北伐的決心;而“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藏著的是對先主三顧之恩的銘記,更是對蜀漢未來的孤注一擲。明知國力微薄,偏要以“鞠躬盡瘁”為炬,在亂世寒夜里劈開一條生路。 此刻我們再讀這篇表文,讀的不只是千年前的文書,更是一個臣子在命運關(guān)口,以畢生心血踐行承諾的孤勇。愿這份跨越時空的赤誠,能讓我們讀懂何為“不忘初心”,何為“死而后已”。接下來,便讓我們一同走進這篇震古爍今的《出師表》。 ![]() 點擊下方播放鍵聆聽誦讀 ![]() ![]() 注音版 ![]() ![]() ![]()
![]() 參考譯文 ![]() ![]() 先帝創(chuàng)業(yè)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為三國,我們蜀漢國力困弊,這真是危急存亡的時刻啊。然而侍衛(wèi)臣僚在內(nèi)勤勞不懈,忠心的將士在外舍身忘死,這是因為他們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在您的身上進行報答。您應(yīng)該廣泛聽取臣下的意見,以發(fā)揚光大先帝遺留下的美德。激發(fā)志士的勇氣,不應(yīng)當妄自菲薄。援引不恰當?shù)钠┯?,以堵塞忠言進諫的道路。 宮禁中的侍衛(wèi)、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個整體,賞罰褒貶,不應(yīng)有所不同。如有作惡違法的人,或行為忠善的人,都應(yīng)該交給主管官吏評定對他們的懲獎,以顯示陛下處理國事的公正嚴明。不應(yīng)該有所偏愛,使宮內(nèi)宮外執(zhí)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誠實、心志忠貞純潔的人,因此先帝選拔他們留給陛下。我認為宮中之事,無論大小,都去咨詢他們,然后施行,必能彌補缺失,集思廣益。 將軍向?qū)櫍男云返律屏计胶?,又通曉軍事。過去經(jīng)過試用,先帝稱贊他很有才能,因此眾人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禁軍營中的事都去咨問于他,必能使軍隊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親近賢良的忠臣,遠離奸佞的小人,這是漢朝前期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遠離賢臣,這是漢朝后期傾覆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次跟我談?wù)撈疬@些事,對于桓帝、靈帝的做法,沒有一次不嘆息并且感覺到痛心和遺憾。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誠愿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這樣漢王室的興盛,就時間不遠了。 我原本一個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田。只想在亂世里茍全性命,不求在諸侯間揚名顯身。先帝不因為我地位、身份低微,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中來拜訪我。向我詢問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動奮發(fā),而同意為先帝奔走效力。后來遭遇失敗,我在軍事失利之際接受任命。形勢危急之時奉命出使,從這以來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所以臨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損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瀘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現(xiàn)在南方已經(jīng)平定,兵甲已經(jīng)充足,我應(yīng)當勉勵統(tǒng)率三軍,北定中原,以便竭盡我拙劣的能力。掃除奸邪、興復(fù)漢室、返還舊都。這是我用以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至于處置日常之事,決定取舍損益,毫無保留地貢獻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的責任。 希望陛下把討伐曹賊、興復(fù)漢室的任務(wù)交給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于先帝的英靈。如果不能進獻增進圣德的忠言,那就責備郭攸之、費祎、董允的怠慢。以表明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yīng)當謀求自強,征詢臣下的意見,考察并采納正確的言論,深思先帝的遺詔。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 現(xiàn)在即將遠離,一邊寫表,一邊流淚,真不知該說些什么。
誦讀完此篇《出師表》,內(nèi)心無限惆悵。仿佛還能看見諸葛孔明寫下“臨表涕零,不知所言”時的淚光。那紙承載著“興復(fù)漢室”理想的表文,終究沒能抵過命運的無?!ㄅd五年,諸葛亮率師北伐,開啟了他人生中最后六年的征途,也寫下了蜀漢最悲壯的一頁。 他曾在祁山與司馬懿對峙,也曾因馬謖失街亭揮淚斬將;他發(fā)明木牛流馬運送糧草,也曾在五丈原的秋夜里,強撐病體巡視軍營。直至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五十四歲的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逝于軍中,臨終前仍惦記著北伐大業(yè),留下“葬于定軍山,依山為墳,冢足容棺”的遺命,連身后事都透著對蜀漢的節(jié)儉與牽掛。他終究沒能實現(xiàn)“還于舊都”的誓言,只留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嘆息,和一座空蕩蕩的丞相祠堂,供后人憑吊。 如今再讀《出師表》,那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字句,早已不只是一個臣子的承諾,更成了中國人刻在骨血里的精神圖騰——它讓我們看見,即便理想難成,堅守與赤誠本身,就足以照亮千年歲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