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jīng)緯度·何以中國”系列,“大變局四部曲”第一部,知名秦漢史專家王子今教授新著《周秦之變:地理·人文·技術(shù)》正式上架! ![]() 八百年周禮,何以被取代?為什么是秦國取而代之? 秦人眼中的“天下”到底有多大?秦始皇又為何癡迷于海洋? 本書告訴你,答案遠比想象中復雜。 一場大變局,決定千年中國走向。一部新著作,講清其背后的深層動因。穿越千年迷霧,重塑歷史邏輯。告別“暴秦”標簽,從地理、人文、技術(shù)三棱鏡中,探尋周秦之變的真正動力。 摘自《周秦之變》引言 文 | 王子今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最后有一段話,在關于漢高祖劉邦人生終結(jié)的記述中,對三代至秦漢的歷史發(fā)展趨勢有簡略的回顧: “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tǒng)矣”,是太史公對漢史歷史合理性的正面肯定。而上文則總結(jié)了三代以至“秦至”的歷史趨勢。 什么是“忠”,什么是“野”?裴骃《集解》引鄭玄曰:“忠,質(zhì)厚也。野,少禮節(jié)也。”所謂“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裴骃《集解》引鄭玄曰:“多威儀,如事鬼神?!睂τ凇拔闹?,小人以僿”,裴骃《集解》引徐廣曰:“一作'薄’。”裴骃寫道:“骃案:《史記音隱》曰'僿音西志反’。鄭玄曰'文,尊卑之差也。薄,茍習文法,無悃誠也’?!彼抉R貞《索隱》也說,“小人以僿”,有的版本作“小人以薄”。僿,“鄭音先代反,鄒本作'薄’,音扶各反,本一作'僿’,而徐廣云一作'薄’,是本互不同也”。又指出:“然此語本出子思子,見今《禮·表記》,作'薄’,故鄭玄注云'文,尊卑之差也。薄,茍習文法,不悃誠也’。裴又引《音隱》云'僿音先志反’,僿塞聲相近故也。蓋僿猶薄之義也。” ![]() 司馬遷說,“夏之政忠”,“殷人承之以敬”,“周人承之以文”,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接遞,到了“周秦之間”,周的“文”已經(jīng)崩壞,而“秦政不改,反酷刑法”,直到劉邦建國成功,“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tǒng)矣”。我們這里不討論“夏”“忠”、“殷”“敬”、“周”“文”,以及“漢”“承敝易變”“得天統(tǒng)”的歷史總結(jié)和文化概括是否合理,也不專門分析“使人不倦”政治理念的意義,而愿意提示應當重視司馬遷所謂“周秦之間”概念的提出。 在史學認識史中,這是第一次使用“周秦之間”語,以概括這一時代段限。 司馬遷所說“周秦之間”,是歷史劇變、文化繁榮、生產(chǎn)躍進、社會大進步的時代。“周秦之間”,社會動蕩,兵戰(zhàn)頻仍,烽火四起。借用《史記》引錄賈誼《過秦論》語,即所謂“伏尸百萬,流血漂鹵”。 或說“周秦之交”歷史變局為“種族之變”“儒法之爭”。表現(xiàn)為,秦的興起沖擊了中原傳統(tǒng)“文教”:“秦以西戎之裔,攘有河西,一旦席卷山東,平吞楚、夏,又何怪其燔《詩》《書》,賊仁義,盡先圣之道而絕之。故曰周秦之間,種族之變?yōu)橹玻鋽匚胰慕?,豈偶然哉。史遷曰:'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笕苏撉厥?,不能悉,殆以此歟!孔子作《春秋》,嚴夷夏之防,曰'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而獨許其仁,則以亡國之禍大而戎狄之痛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于線’,'足驚其暴’也。而諸夏之將微,將撥亂反之正,乃作《春秋》,口授弟子;于秦伯卒,公羊子知秦之為戎,于殽之師,穀梁子知秦之遂狄,此《春秋》之微旨耶!逮秦之既強,以夷狄之勢,馮陵諸夏,吞二周而亡諸侯,斬三代之舊,而布其法家之術(shù),以易天下。法家之術(shù),本之戎索,于是姬周之道、儒者之學悉遭夷絕,則周秦相代謝,即曰夷夏之爭、儒法之爭可也。” 然而,這又是歷史劇變、文化繁榮、生產(chǎn)躍進、社會大進步的時代。 “周秦之間,諸子學術(shù)號稱極盛”,“周秦之間,諸子蜂起,游文騰說,波譎云詭”。蒙文通曾經(jīng)指出,“晚周”為“中國學術(shù)”“四大變局”之一。在此“四大變局”發(fā)生時,“皆力摧舊說,別啟新途”。有人從文化學術(shù)空前普及的角度,以儒學為例,有這樣的論說:“心法之傳,盛則在君相,衰則在師儒。故自唐虞以至周,其間見知聞知未有屬于匹夫者,所謂三代而上道在君相也。自時厥后,教化凌夷,圣王不作,心法無傳。天不忍使天下后世之人失其心也,于是特生孔子,繼衰周而為素王,當時作《春秋》存心法,以匹夫而與帝王之傳,實古今一大變局。” ![]() 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空前而絕后,對中國文化的走向和進程影響至深。梁啟超說:“我中國于周秦之間,諸子并起。實為東洋思想之淵海。視西方之希臘,有過之而無不及。政治上之思想,社會上之思想,藝術(shù)上之思想,皆有亭毒六合包羅萬象之觀?!薄拔抑钱斨芮刂g,思想勃興,才智云涌,不讓西方之希臘。”就影響較大的思想流派而言,蒙文通也說:“周秦之間,儒之為儒,深義宏觀,通乎百世而達乎萬方?!?/span> 《鹽鐵論》有《周秦》篇,所載“御史”和“文學”的辯爭,從法制史的視角回顧“周”“秦”,通過比照,討論“秦”“漢”法的原則。雙方關于“政寬”“政嚴”的爭論,集中于對“刑”“德”政治主題的判斷,也涉及“德教”“禮義”的歷史評價。從討論的內(nèi)容以及《鹽鐵論》篇名的設定可知,當時“周秦”已經(jīng)成為稱說這一歷史階段的共用代號。 “周秦之間”,歷史發(fā)生重大的轉(zhuǎn)折。有人說,“靚赧之世”,“八百之歷乃于此止,嬴氏受之,以帝天下”。亦謂“周秦之際”,“此三際八王者,圣人之所不與焉,而猶與之治道,以示百世。故圣人者,憂天下之至也”。也就是說,這一時期,又有開明且有先見的思想家雖“不與”政爭,然而設計其“治道”,并且完善宣傳,“以示百世”。 趙翼在討論“漢初布衣將相之局”時寫道:“漢初諸臣”大多“皆白徒”,平民出身者“致身將相,前此所未有也”。他說:“蓋秦、漢間為天地一大變局?!边@里雖說“秦、漢間”,實際上論說自戰(zhàn)國啟始:“自古皆封建諸侯,各君其國,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視為固然。”戰(zhàn)國患亂,“(七國)益務戰(zhàn)爭,肝腦涂地,其勢不得不變。而數(shù)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時亦難遽變,于是先從在下者起。游說則范雎、蔡澤、蘇秦、張儀等,徒步而為相。征戰(zhàn)則孫臏、白起、樂毅、廉頗、王翦等,白身而為將。此已開后世布衣將相之例。而兼并之力尚在有國者,天方藉其力以成混一,固不能一旦掃除之,使匹夫而有天下也。于是縱秦皇盡滅六國,以開一統(tǒng)之局”。然而秦統(tǒng)一之后,又出現(xiàn)“其勢不得不變”的情形。趙翼說:“使秦皇當日發(fā)政施仁,與民休息,則禍亂不興,下雖無世祿之臣,而上猶是繼體之主也?!比欢?,“惟其威虐毒痡,人人思亂,四海鼎沸,草澤競奮,于是漢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無賴之徒,立功以取將相,此氣運為之也。天之變局,至是始定”。 ![]() 對于隨后政治時勢,趙翼又有這樣的分析:“然楚、漢之際,六國各立后,尚有楚懷王心、趙王歇、魏王咎、魏王豹、韓王成、韓王信、齊王田儋、田榮、田安、田巿等。即漢所封功臣,亦先裂地以王彭、韓等,繼分國以侯絳、灌等。蓋人情習見前世封建故事,不得而遽易之也。乃不數(shù)年而六國諸王皆敗滅,漢所封異姓王八人,其七人亦皆敗滅。則知人情猶狃于故見,而天意已另換新局,故除之易易耳。而是時尚有分封子弟諸國,迨至七國反后,又嚴諸侯王禁制,除吏皆自天朝,諸侯王惟得食租衣稅,又多以事失侯,于是三代世侯、世卿之遺法蕩然凈盡,而成后世征辟、選舉、科目、雜流之天下矣。豈非天哉!” 趙翼說,“蓋秦、漢間為天地一大變局”,“(漢王朝)其君既起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無賴之徒,立功以取將相,此氣運為之也。天之變局,至是始定”,又有“天意已另換新局”之說。又言“三代世侯、世卿之遺法蕩然凈盡”,新的選官制度于是生成,亦感嘆道:“豈非天哉!”反復提示“天地一大變局”“天之變局”“天意已另換新局”,告知人們這一階段所“變”“換”“新局”的重大歷史性轉(zhuǎn)折。 秦的統(tǒng)一,當然也是周秦之間重要歷史“變局”的顯著表現(xiàn)。清人湯斌說:“秦之并六國也,此古今一大變局也?!倍亟y(tǒng)一以后政治建設最基本的形式,即郡縣制的推行,也被看作“古今一大變局”。許鴻磐《方輿考證》卷一《總部一》“秦四十郡”條論郡縣制的設定:“按此古今一大變局也。然封建易而為郡縣,亦時勢之所趨,非秦之果能郡縣天下也?!边@一政制,“至七國而勢成矣,秦人因而經(jīng)制之,遂為后世所不能易。封建之不可復,李百藥、柳子厚、蘇子瞻等論之詳矣”?!扒夭⑻煜隆?,以及“秦革郡縣”,或說“秦漢廢封建為郡縣”,當時“封建易而為郡縣”之“時勢”變化,反映了歷史變遷的顯著動向。歷史學者翦伯贊曾經(jīng)這樣形容秦的統(tǒng)一,“當此之時,中原六國,已如盛開之花,臨于萎謝;而秦國則如暴風雷雨,閃擊中原”。 秦并天下,“在初期封建社會的廢墟上”,建立起“一個嶄新的”“帝國”。有學者指出,“中國成為一統(tǒng)國,自秦啟之,而漢承之,雖遇亂世,終猶心焉一統(tǒng),人人皆拭目翹足以為庶幾復見太平。二千年來如一日,……” 李約瑟曾經(jīng)發(fā)表過這樣的判斷:“(法家)以編訂'法律’為務,并認為自己主要的責任是以封建官僚國家來代替封建體制。他們倡導的極權(quán)主義頗近于法西斯,正如我們在前面[第六章(b)]已經(jīng)提到的,后來當秦朝因做得過頭而為漢朝所取代時,法家遭到了失敗。”譚嗣同《仁學》寫道:“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這些歷史評價,也是考察這一階段歷史動態(tài)時應當注意的。 ![]() 李學勤曾經(jīng)通過文物考古資料的研究,探討了秦的社會制度問題,“有的著作認為秦的社會制度比六國先進,筆者不能同意這一看法,從秦人相當普遍地保留野蠻的奴隸制關系來看,事實毋寧說是相反”?!白诜ㄖ频慕怏w和奴隸制的削弱以致走向衰亡,是東周以來總的趨勢。秦國建立于西周的中心區(qū)域,保存舊的奴隸制殘余較多,統(tǒng)一全國后的十幾年間還曾暫時把這種關系推廣到六國故土,但這只能說是這種陳舊關系的回光返照?!睂τ凇扒氐纳鐣贫取钡倪@種認識,是非常清醒的判斷。而侯外廬等早就明確指出,“應該肯定,秦漢社會存在著大量的奴隸。古代工技之賤、蠻夷之賤、罪犯之賤,仍然相續(xù)于秦漢”,說明了當時的社會結(jié)構(gòu)和階級關系,應當重視這樣的判斷。而定義當時的社會性質(zhì),也有必要關注如下分析:“秦廢封建的'封建’,為中國古代史的另一個術(shù)語,其內(nèi)容指的是'宗子維城’的古代城市國家;這里我們所指舉出的封建制社會,'封建’這兩個字則是立基于自然經(jīng)濟、以農(nóng)村為出發(fā)點的封建所有制形式,譯自外文Feudalisim,有人也譯作封建主義。中外詞匯相混,語亂天下,為時已久……”而侯外廬等提出的這一意見應當也是值得學界重視的:“我們倒也不必在此來個正名定分,改易譯法?!?/span> 對于周秦之間重要歷史“變局”的考察、理解和說明,除了要注意政治形式、社會結(jié)構(gòu)等方面的變化之外,還要注意當時人們的天下意識、海洋意識也都有新的具有時代風格的特色,新的地理格局與區(qū)域形勢體現(xiàn)出值得重視的歷史特點。激烈的兵戰(zhàn),為這一時段涂染了血紅的歷史基色。周秦時代的文化演進與知識人的活躍表現(xiàn),是空前絕后的,而技術(shù)進步與科學發(fā)明的成就,也是周秦時代變遷的歷史亮點。本書試圖從這幾個方面描畫周秦歷史變局的大體動向。作者的觀察點不免“碎片”之嫌,見識亦淺陋。然而期望對以往學界的研究收獲有點滴增益,也祈盼得到師友們對相關學術(shù)主題的教示。 ![]() 《周秦之變:地理·人文·技術(shù)》 ![]() 作者 王子今 出版日期 2025.10 編輯推薦 本書以“周秦之變”為主題,討論中國歷史的延續(xù)性問題。從周代到秦代,除政治形式、社會結(jié)構(gòu)等發(fā)生巨變外,新的地理格局與區(qū)域形勢形成、文化演進與知識人活躍、技術(shù)與科學發(fā)明迅猛發(fā)展,體現(xiàn)出值得重視的歷史特點,當時人們有了全新的“天下”意識、海洋意識。本書從地理、人文、技術(shù)三個全新視角出發(fā),以嚴謹?shù)氖穼W態(tài)度和生動的敘事筆法,深入剖析、重新審視與深刻反思這一中國歷史上的重大變革時期,展現(xiàn)這一變革如何重塑了中國的政治、文化與社會結(jié)構(gòu)。 向上滑動閱覽目錄 引言:天地間一大變局 / 001 一、“天下一統(tǒng)”“天下一家” / 011 周秦社會的“天下”觀與“大一統(tǒng)”理念 / 013 秦文化發(fā)展的長江方向 / 027 秦統(tǒng)一局面的再認識 / 056 “?!迸c“遠方”:秦始皇刻石所見“天下”意識的擴展 / 078 二、地理格局和區(qū)域形勢的時代變化 / 103 關中、巴蜀兩個“天府”的出現(xiàn)與“大關中”的形成 / 105 秦“為西帝”,齊“為東帝” / 137 楚文化重心的移動——兼說垓下的“楚歌” / 151 戰(zhàn)國晚期的燕國及秦都咸陽的燕文化映射 / 184 三、“海內(nèi)爭于戰(zhàn)功” / 209 “長平之坑”與“新安之坑” / 211 秦興亡史“焚船”“沉船”情節(jié)的戰(zhàn)爭英雄主題 / 231 秦世民間兵書的流傳 / 256 韓信夏陽“以木罌缶渡軍” / 276 四、文化演進與知識人的活躍表現(xiàn) / 295 《山海經(jīng)》 與上古海洋學知識 / 297 “千古一陶朱”:范蠡兵戰(zhàn)與商戰(zhàn)的成功 / 321 秦統(tǒng)一進程中的文化理念變化 / 339 秦“功用”追求與孔鮒“為無用之學” / 349 五、技術(shù)發(fā)明與生產(chǎn)進步 / 365 公輸般、墨翟“兵械”攻守推演與東周機械技術(shù)進步 / 367 趙豹反戰(zhàn)論的生產(chǎn)力比較視角:“秦以牛田,水通糧” “不可與戰(zhàn)” / 390 秦史“石橋”記憶 / 411 《月令》 與“時序” / 434 后 記 / 451 ![]() ![]() 王子今 王子今,歷史學家,先后任教于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西北大學等。2017年被聘為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2021年獲“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稱號。曾任第六屆、第七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歷任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十一屆、第十二屆、第十三屆會長,現(xiàn)任中國秦漢史研究會顧問、西北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主任。主要從事秦漢史、交通史教學與研究,出版著作60 余部,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 960 余篇, 著有《秦漢交通史稿》《漢代絲綢之路文化史》《秦漢史:帝國的成立》《中國盜墓史》《史記的文化發(fā)掘:中國早期史學的人類學探索》《東方帝國的營造:秦漢王朝政治史》等。 |
|
|
來自: 知易行難nev5ph > 《讀書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