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的統(tǒng)治者一向推崇“重農(nóng)抑商”的政策,這使得商人的形象長期以來被丑化,所謂“無奸不商”,人們普遍認為商人是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的小人。 然而,到了晚清時期,商人的地位終于有所提升。從江浙這片富庶之地走出了三位著名的大商人——胡雪巖、盛宣懷和張謇。那么,在這三個人中,究竟誰更勝一籌呢? 在這三人當中,胡雪巖的出身最為卑微,而他的結(jié)局也最為凄涼。他的一生充滿了大起大落,可謂傳奇。1823年,由于父親早逝,小小年紀的胡雪巖便到錢莊做學(xué)徒。 在那里,他遇見了落魄書生王有齡。由于江湖義氣和賭徒心態(tài)作祟,胡雪巖私自挪用了錢莊500兩白銀借給王有齡。 后來,王有齡成為浙江巡撫后,不忘舊情,幫助胡雪巖開設(shè)了錢莊,還推薦他擔任知縣。 王有齡去世后,胡雪巖又抓住機會,將十萬石軍糧送給接任的浙江巡撫左宗棠,從而獲得左宗棠的保舉。 在他人生最輝煌的時候,他身披黃馬褂、頭戴二品頂戴,無比風(fēng)光。與左宗棠合作近二十年,使官場成為他不可或缺的依靠。 ![]() 積累了大量財富之后,一方面熱衷慈善事業(yè),一方面又揮霍無度。如果用今天的話來說,他像極了一個暴發(fā)戶。胡雪巖樂善好施,經(jīng)常捐款賑災(zāi),因此廣受贊譽,人們稱他為“大善人”。 然而,在許多人眼中,他也是個冤大頭。他和許多富豪一樣喜好古玩收藏,但在文物鑒賞上幾乎毫無見識,只要價格高就認為一定是好東西。 據(jù)李伯元《南亭筆記》記載,有一次,為了爭面子,他曾經(jīng)和一名富豪一起捧一個叫周鳳林的戲子,并慷慨贈予千兩白銀,相當于如今的20多萬元人民幣。 這個幾度被搬上熒屏的人物——胡雪巖,以其低微出身、奇遇不斷和凄慘結(jié)局,讓每一個聽過他故事的人都難以忘懷。 在歷史的舞臺上,盛宣懷似乎成了那個導(dǎo)致胡雪巖悲憤而終的“反派角色”。然而,胡雪巖失敗的根源更多地在他自身,與其說是運氣和心機不如盛宣懷,不如說他缺乏遠見。 盛宣懷出生于1844年的常州官宦世家,自幼便受到祖父和父親的精心培養(yǎng),對他寄予厚望。盡管少年時代屢試不中,但憑借父親的關(guān)系,他結(jié)識了不少地方官員,其中包括李鴻章。 而胡雪巖則是在積累了一定財富后才遇到了左宗棠。與之相比,盛宣懷從一開始就有李鴻章這位強大的支持者扶持成長。 胡雪巖始終將盛宣懷視為李鴻章手下的小嘍啰,認為對方?jīng)]有與自己抗衡的能力。他未曾注意到,在幾十年間,盛宣懷已經(jīng)掌握了輪船招商局、天津電報局、中國通商銀行等多個洋務(wù)企業(yè)。 當提起胡雪巖,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紅頂商人”,但歸根結(jié)底,他仍然是一名私營企業(yè)老板,而盛宣懷卻是多個官辦企業(yè)的負責(zé)人。 在那個年代,無論是電報、輪船、礦業(yè)還是銀行,都是前途無量的新興產(chǎn)業(yè)。胡雪巖為何巔峰期短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