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脾進食。為病后調(diào)補之良方。 苓術(shù)參甘四味同,方名君子取謙沖。 增來陳夏痰涎滌,再入香砂痞滿通。 水谷精微陰以化,陽和布護氣斯充。 若刪半夏六君內(nèi),錢氏書中有異功。 苓術(shù)參甘四味同。(人參茯苓白術(shù)各二錢。炙甘草一錢。加姜棗煎。名四君子湯。) 方名君子取謙沖。 增來陳夏痰涎滌。(前方加陳皮一錢順氣。半夏二錢除痰。名六君子湯。) 再入香砂痞滿通。(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各八分。以行氣消脹。名為香砂六君子湯。) 水谷精微陰以化。(飲食增則津液旺。充血生精。以復(fù)其真陰之不足。) 陽和布護氣斯充。(食入于陰氣長于陽。晝夜循環(huán)。周于內(nèi)外。) 若刪半夏六君內(nèi)。錢氏書中有異功。(六君子湯內(nèi)。去半夏。名五味異功散。) 陳修園曰。胃氣為生人之本。 參術(shù)苓草。從容和緩。補中宮土氣。達于上下四旁。而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故一切虛證。皆以此方為主。 若加陳皮。則有行滯進食之效。 再加半夏。即有除痰寬脹之功。 再加木香砂仁。則行氣之藥。多于補守。 凡腫滿痰飲結(jié)聚等證。無不速除。此猶人所易知也。 而為數(shù)方之主。則功在人參。人皆曰人參補氣補陽。溫藥藉之以盡其力量。而余則曰。人參補陰養(yǎng)液。燥藥得之則臻于和平。 故理中湯中姜術(shù)二味。氣勝于味.以扶陽。參草二味。味勝于氣。以和陰。 此湯以干姜易茯苓。去其辛而取其淡。亦陰陽兼調(diào)之和劑也。 凡醫(yī)家病家。俱重人參。全未識人參之性。皆不讀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之過也。 今錄本草經(jīng)原文而釋之?;驍?shù)百年之誤。于茲而一正也乎。 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云。人參氣味甘。微寒無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原文只有此三十七字。 其提綱云。主補五臟。以五臟屬陰也。精神不安。魂魄不定。驚悸不止。目不明。心智不足。皆陰虛為亢陽所擾也。今五臟得甘寒之助。則有安之定之止之明之開之益之之效矣。曰邪氣者。非指外邪而言。乃陰虛而壯火食氣。火氣即邪氣也。今五臟得寒甘之助。則邪氣除矣。 余細按經(jīng)文。無一字言及溫補回陽之性。 仲景于汗吐下陰傷之證用之。以救津液。而一切回陽方中。絕不加此陰柔之品。反緩姜附之功。 故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為回陽第一方。皆不用人參。 而四逆加人參湯。以利其止亡血而加之也。 茯苓四逆湯用之者。以其煩燥在汗下之后也。 今人輒云。以人參回陽。此說倡之宋元以后。而大盛于薛立齊張景岳李士材輩。 而李時珍本草綱目。浮泛雜沓。愈亂經(jīng)旨。學(xué)者必于此等書焚去。方可與言醫(yī)道。 ○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中。用人參者。只有一十八方。新加湯。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桂枝人參湯。半夏瀉心湯。四逆加人參湯。茯苓四逆湯。生姜瀉心湯。黃連湯。旋復(fù)代赭石湯。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厚樸生姜半夏人參湯。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炙甘草湯。 皆因汗吐下之后。亡其津液。取其甘寒以救陰也。 抑或辛剛臍[劑]中.取其養(yǎng)陰以配陽.即理中湯。吳茱萸.附子湯三方之法也。 《時方歌括》> 卷上補可扶弱 辨證 脾胃虛寒,氣虛不攝。 【治法】健脾、益氣、攝涎。 【方名】五味異功散加味。 【組成】黨參9克,白術(shù)9克,雞內(nèi)金6克,茯苓9克,陳皮4克,苡仁12克,淮山藥12克,炙甘草12克,益智仁9克,生姜2片,大棗2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董國權(quán)方。 @海天神龍館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