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xué)生:您常教導(dǎo)我們用藥要“精純”,養(yǎng)生要“心純”,《內(nèi)經(jīng)》也說“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 這個“純”字,里面究竟包含了怎樣的深意? 我們先來看它的繁體字—“純”。 “純”字左邊是“糸”(mì),就是一束絲線的形象。 右邊是“屯”,在古文字里,像是一顆種子剛剛破土而出、生根發(fā)芽的樣子,充滿生機(jī),代表著初始、淳厚、聚集。 所以,“純”最初的意思,就是指沒有經(jīng)過任何染色的、天然的本色絲。 《說文解字》里講得精準(zhǔn):“純,絲也。 從糸,屯聲?!?/p> 它的本義就是蠶絲本身的樣子,質(zhì)地均勻,顏色一致,沒有任何雜質(zhì)。
《康熙字典》里收錄了“純”的諸多引申義,如“粹也、篤也、淳也、好也、全也、皆也”。 這些意思都指向一個核心:純粹、精粹、專一不雜。 從具體的“絲不雜”,升華到了品德、學(xué)問、物質(zhì)的純粹無瑕。 《黃帝內(nèi)經(jīng)·上古天真論》開篇即問:“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其原因就在于“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shù)數(shù)……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p> 這里描述的,正是一種精神內(nèi)守、欲望很少、氣血調(diào)和的“純真”狀態(tài)。 后世兒科講小兒是“純陽之體”,這里的“純”也包含了生機(jī)勃勃、未經(jīng)后天七情六欲所染的意味。 一根絲線如果染上各種顏色,就失去了本色。 同理,人的精、氣、神如果被過度的欲望(貪、嗔、癡、怨)、不節(jié)的飲食、紊亂的作息所干擾和消耗,就會變得駁雜不純,疾病由此而生。 《素問·痹論》說:“靜則神藏,躁則消亡?!北3謨?nèi)心的清靜、專一(即“純”),才能使神氣內(nèi)藏,抵御外邪。 這就像保護(hù)那束本色絲,不讓它被污染。 這追求的就是藥力的“純”。 相反,藥味龐雜,互相掣肘,反而效果不彰。 這就好比用多種顏色去染一根絲,最終只會得到一團(tuán)渾濁的黑色。 心無雜念,則氣血自然和順。 現(xiàn)代人很多疾病,源于思慮過重、欲望太多,心神如同一團(tuán)被各種顏色染花的亂絲,失去了本身的柔韌與光澤。養(yǎng)生,就是一個“返樸歸純”的過程。 治療起來,往往不能急于求成,猛攻猛補(bǔ)。 而是要像一位耐心的工匠,緩緩梳理,清除雜質(zhì)(如濕熱、痰瘀),扶助正氣,慢慢讓人體的氣血陰陽恢復(fù)到相對“純凈”、平衡的狀態(tài)。 中焦如樞,樞紐一轉(zhuǎn),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心神自然得以安寧。 這正是在幫助他的身體恢復(fù)“純”和的狀態(tài)。 守護(hù)人體的天真之氣,追求精神與氣血的純粹專一。 無論是“純陽之體”的呵護(hù),還是“恬惔虛無”的修養(yǎng),抑或是“藥簡力宏”的方劑,其背后都是對“純”這一至高境界的追求。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