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10道江西菜,饞哭!能干3碗飯 ![]() 江西的飲食,是贛江里泡出來的滋味。 早年間挖出自漢代的米粉遺存,白花花裹著陶土,就知這地方的人,打根兒上就靠米活著。 贛江的魚剁成泥,裹米粉蒸得透亮,鮮氣能鉆到骨頭縫里; 山里的筍曬成干,泡軟了燉臘肉,油脂滲進(jìn)筍絲的孔隙,一口下去全是山的扎實(shí), 所謂“民以食為天,食以地為基”,江西的吃,從來沒脫離過山水的骨血。 唐宋時(shí)漕運(yùn)熱鬧,南來的鹽、北來的面,順著贛江攏到南昌、贛州。 人多了,吃食就變活。 ![]() 瓦罐湯就是那時(shí)熬出來的,陶罐塞進(jìn)炭爐,骨頭、菌子、豆子在里頭慢慢煨, “瓦缶煨食,香透肌理”,挑夫們蹲在巷口喝一碗,汗一冒,力氣就回來了。 連朱熹在白鹿洞講學(xué),學(xué)生們也會(huì)用竹筒燜飯, 就著腌菜吃,樸素里藏著讀書人的踏實(shí)。 如今城里的超市擺著包裝米粉,可鄉(xiāng)下過年, 還是要自家磨米做粉,蒸一大籠粉蒸肉,肥肉化在米粉里,油潤得能潤亮瓷碗。 清明前采艾草做艾米果,老人說“吃了艾米果,夏天不犯暑”, 這規(guī)矩傳了幾百年。 今天,跟諸位聊聊江西十大家常菜…… ![]() 米粉蒸肉 江西人舌尖上的“煙火詩”。 袁枚在《隨園食單》里記它“不見水,故味獨(dú)全”,南昌松湖鎮(zhèn)更將其蒸成非遺。 這肉,最早可溯至南宋文天祥抗元時(shí),妻子以米粉裹肉蒸制,寓意“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它生得實(shí)在: 五花肉切得薄如紙,裹上炒得金黃的米粉,墊著白菜葉,上籠猛火蒸。肉香、米香、菜香在蒸汽里翻滾, 出鍋時(shí)色澤琥珀透亮,咬一口,米粉軟糯吸飽肉汁,肉酥爛脫骨卻油而不膩,咸鮮里帶點(diǎn)微甜,像極了贛地人“硬氣里藏著溫柔”的脾性。 立夏吃它“撐夏”,是江西人代代相傳的儀式。 吃罷這口,整個(gè)夏天都精神飽滿。這肉,不矯情,不花哨,是尋常日子里最踏實(shí)的溫暖。 ![]() 藜蒿炒臘肉 元末朱元璋被困康山草洲時(shí),伙頭軍摘湖邊野草與臘肉同炒,竟成“救命菜”, 他脫困后賜名“藜蒿”。 顏真卿任饒州刺史時(shí),見村姑采藜蒿度春荒,贊其“眾人喜愛之蒿”,沿用至今。 這道菜入選奧運(yùn)菜單、“十大贛菜”,成了贛鄱文化的味覺符號。藜蒿嫩莖翠綠如青絲,臘肉金黃油亮,黃綠相間似春湖漣漪。 夾一筷子,藜蒿脆嫩爽口,清香直竄鼻腔,臘肉咸香柔潤,肥而不膩,二者在舌尖“唱和”,臘肉的煙火氣托著藜蒿的水草香,像鄱陽湖的風(fēng)裹著浪花味。 南昌人常說“恰噶”,這道菜恰是“恰”的靈魂: 簡單卻講究,火候要猛,翻炒要快,少一分生澀,多一分軟塌,全憑經(jīng)驗(yàn)?zāi)媚蟆?/span> 如今,這道菜從漁家灶頭走進(jìn)酒樓宴席,一口下去,滿是鄱陽湖的春、南昌城的暖,還有千年傳下來的煙火氣。 ![]() 啤酒燒鴨 康熙南巡遇雨躲進(jìn)客棧,誤將米酒倒進(jìn)鴨鍋,奇香驚四座。 雖傳說帶點(diǎn)野趣,但啤酒入菜確是清末民初從川渝傳來的技法。 江西人拿鄱陽湖散養(yǎng)麻鴨,先煸出鴨油鎖住肉香,再倒南昌啤酒慢煨,麥芽香壓住鴨膻,湯汁收得濃稠掛勺,拌飯能扒三碗。 這道菜“酥而不柴,辣得過癮”,鴨皮微焦帶韌,肉質(zhì)嫩得能抿化,辣味裹著麥香在舌尖打轉(zhuǎn),最后回甘是鴨鮮的本味。 老南昌人端上桌必喊“恰鴨?!保曜右淮凉侨夥蛛x,連骨頭都嗦得津津有味。 如今九江、南昌的夜市攤頭,啤酒燒鴨仍是硬菜擔(dān)當(dāng)。 它不靠珍稀食材,全憑火候和心思,鴨要現(xiàn)殺,酒要本地,姜蒜辣椒得煸到焦香,最后撒把蒜葉提味。 這口煙火氣,是江西人“日子再難,鍋里有熱氣兒”的倔強(qiáng),也是舌尖上的鄉(xiāng)愁。 ![]() 余干辣椒炒肉 誕生于清末,源自湖南,經(jīng)余干人改良,以本地“楓樹辣”為核心。 傳說武進(jìn)士江鴻波獻(xiàn)此菜予慈禧,太后贊其“辣嘴不辣心,香得勾魂”,遂成貢品,載入《余干縣志》。 這辣椒皮薄如紙,肉厚似脂,咬下先辣后甜,與五花肉煸炒出的油香交融,堪稱“下飯神器”,當(dāng)?shù)厝酥焙簟皻垺保?/span> 其形金黃翠綠相間,辣椒蜷縮似小舟,肉片微焦帶汁,入口先是鮮辣沖擊,繼而甜香回蕩,口感脆嫩不柴,油而不膩。 余干辣椒炒肉不僅登上了“中國菜”之江西十大經(jīng)典名菜榜, 更成為游子心中“家鄉(xiāng)味”的代名詞。 如今,這道菜在江西大小餐館飄香,連外地人都得喊:“老板,加碗飯!” ![]() 冬筍干燒肉 這道菜誕生于贛地竹鄉(xiāng),舊時(shí)山民為存鮮筍,將春筍曬成干,配著土豬五花肉慢燉, 便成了寒冬里的暖胃珍饈。 蘇東坡曾吟“無竹令人俗”,后人便將竹香肉味熔于一鍋,讓筍干吸飽肉脂,比肉還香三分。 肉要選三肥七瘦的土豬五花,切大塊先煸出油,再下泡發(fā)的冬筍干,加黃酒、醬油、冰糖慢煨。 待肉酥如泥,筍干吸飽湯汁,便成“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的絕妙滋味。 咬一口,肉香裹著筍鮮在舌尖炸開,末了咂嘴都是甜津津的回甘,連湯汁拌飯都能多吃兩碗。 如今這道菜不僅是贛地家常味,更藏著“節(jié)節(jié)高升”的寓意。 ![]() 酸菜炒東坡 北宋紹圣元年, 東坡先生首次到訪贛州,在巷口小館偶遇“酸菜炒豬腸”,金黃大腸裹著褐黃酸菜,入口酸香刺激,咀嚼回甘,他連吃三碗直呼“勝似東坡肉”。 靖國元年再訪時(shí),這道菜已成他必點(diǎn)招牌,贛南人遂將其易名“酸菜炒東坡”,寓意“如讀東坡詞,耐人咀嚼”。 如今這道菜仍講究現(xiàn)點(diǎn)現(xiàn)炒, 大腸經(jīng)焯水、上漿后爆炒,配24小時(shí)發(fā)酵的“醋果子”酸菜,PH值控制在4.6-5.2,酸得帶勁,香得冒泡。 入口外酥內(nèi)嫩,酸香裹著油脂焦香,咸鮮中透出回甘,像極了東坡詩詞的跌宕起伏。 2022年贛菜標(biāo)準(zhǔn)化研究中,它被列為“贛南飲食文化活態(tài)傳承案例”,成為贛州人餐桌上的“看家菜”。 ![]() 酒糟魚 南宋時(shí),漁民偶將曬半干的魚塊浸入酒糟壇,數(shù)月后竟得酒香浸骨、骨酥肉嫩的奇鮮。朱元璋鄱陽湖大戰(zhàn)后嘗此魚,連贊“天下奇鮮”,自此成貢品。 明代《湖口縣志》載其“色棗紅、味醇厚”。梅州人喚它“醉臥沙場”, 恰似那酒香里浸著江湖的豪氣, 一口下去,酸甜辣在舌尖打旋,連骨頭都軟成歲月的模樣。 這魚骨酥而不碎,肉嫩如脂,棗紅里透著酒糟的琥珀光。 冷吃,酒香裹著微酸直鉆喉嚨;熱蒸,紅泡椒的辣意漫開,咸鮮里浮著甜,連湯汁都帶著鄱陽湖的風(fēng)。 江西人說“魚(余)是?!保缦萧~頭必對貴客, 酒糟魚便成了年節(jié)里的“壓桌菜”,游子塞進(jìn)行囊的,是母親手作的鄉(xiāng)愁。 ![]() 蓮花血鴨 誕生于1276年文天祥抗元時(shí)期。 蓮花壯士以鴨血代雞血盟誓,火頭軍劉德林誤將鴨血酒當(dāng)辣醬倒入鍋中,意外炒出紫紅油亮、鮮辣滑嫩的佳肴。 文天祥嘗后拍案:“喝血酒,吃血鴨,誓與元寇血戰(zhàn)到底!”此菜遂成抗元象征,后經(jīng)清末帝師朱益藩引薦入宮廷, 偉人在廬山會(huì)議期間亦盛贊其味,2009年列入省級非遺。 這道菜必用70天齡、1kg以下的蓮花麻鴨,鴨血需拌米酒鹽防凝固。 剁碎鴨肉與辣椒、姜蒜同炒,加茶油、米酒燜至湯汁濃稠,起鍋前淋鴨血翻炒,成菜鮮嫩滑口、香辣醇美,湯汁拌飯能下兩碗。 當(dāng)?shù)厝藲Ⅷ啎r(shí)念叨“七月七,殺鴨祭天地”,鴨腿給孩童,鴨腎敬老人,藏著濃濃的鄉(xiāng)情。這道“土菜”一口下去,辣得痛快,香得扎實(shí)。 ![]() 臨川牛雜 北宋晏殊念家鄉(xiāng)味,作“無可奈何鮮辣味,似曾相識牛雜來”傳世。 民國時(shí)蔣經(jīng)國駐撫州,常咥牛雜配水酒,直夸“好恰得打標(biāo)槍”。這碗牛雜,牛肚彈牙似跳,牛腸脆嫩如嗩吶響,牛百葉薄如蟬翼滑過舌尖。 辣得人吸溜吸溜卻停不下筷,全憑臨川師傅手藝:不擱油,全靠辣椒、姜末爆香,高壓鍋燜得軟爛又保脆生,火候拿捏比臨川才子寫詩還講究。 牛雜巷子里,大鐵鍋咕嘟冒熱氣,香得人挪不動(dòng)步。 老顧家從1981年支起攤,牛雜湯頭用柘菜絲吊鮮,紅燒牛鞭配黃酒, 吃罷渾身通透,連湯底都要舀一勺拌飯。 這味兒,是臨川人的“文化基因”,湯顯祖寫“良辰美景是牛雜”,王安石也愛這口辣勁。 如今評上“中國名小吃”,可臨川人最愛的還是巷口那碗,配兩碟腌菜,嗦得額頭冒汗,比看儺戲還過癮。 ![]() 老表土雞湯 元末戰(zhàn)敗后,他逃至袁州,村民陳氏以土雞燉湯解其饑渴。 朱元璋聞“同姓陳”后,拍腿稱“咱是姑表兄弟”,自此“江西老表”成親切稱呼,雞湯也因這段典故得名。 這故事雖帶傳奇色彩,但袁州土雞確為本地特產(chǎn),肉質(zhì)緊實(shí)鮮甜,古來便是待客珍品。 老表土雞湯的精髓在“鮮”與“補(bǔ)”。土雞慢燉兩小時(shí),湯色金黃透亮,浮著薄油卻不膩,啜一口,鮮香直竄鼻腔,混著紅棗枸杞的甜潤,暖意從喉間滑到胃里。 雞肉軟嫩彈牙,撕開還能見汁水,夾塊入口,鮮味在舌尖打轉(zhuǎn),連骨頭都浸透了湯香。 這碗湯不僅是美食,更是江西人“熱乎待客”的魂,喝的是湯,暖的是心。 如今它位列“十大贛菜”, 成了游子鄉(xiāng)愁的具象,一口下肚,便知何為“江西味道”。 ![]() 那就拿起筷子吧。 一筷子下去,滋味在嘴里炸開。 你額頭冒汗,心里卻亮堂了。 這些菜不稀奇,卻像老鄰居般可靠。日子就在這一口一口中,過得踏實(shí)。 江西的味,從來不在名冊上,在每家每戶的灶頭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