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慎(1488—1559年),字用修,號升庵、月溪,又號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馬碧雞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qū))人。楊慎出身于一個世代書香門第、官宦之家,其家族有“一門七進士,宰相狀元家”之譽。祖父楊春,成化十七年(1481年)進士及第,為湖廣提學(xué)僉事。父親楊廷和,少有神童之名。成化七年(1471年),年僅12歲的楊廷和鄉(xiāng)試中舉;成化十四年(1478年),19歲時先于其父考中進士,授官翰林檢討,后為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xué)士,在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熜兩朝任內(nèi)閣首輔。 楊慎祖父成化十七年進士錄 ![]() 楊慎父親成化十四年進士 ![]() 楊慎自幼敏而好學(xué),孜孜不倦,以神童聞名遐邇,“十一歲能詩。十二擬作《吊古戰(zhàn)場文》《過秦論》,長老驚異”?!兜豕艖?zhàn)場文》中有“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警句,為時人所激賞,祖父楊春讀了他寫的詩文,捋著胡須得意地感慨道:“吾家賈誼也!”弘治十四年(1501年),13歲的楊慎隨父離蜀赴京,走一路,讀書一路,賦詩一路,沿途創(chuàng)作了《過渭城送別詩》《霜葉賦》《詠馬嵬坡》《黃葉詩》等詩作,轟動京華。時任內(nèi)閣首輔李東陽對楊慎鐘愛有加,“見而嗟賞,令受業(yè)門下”,并親切地稱楊慎為“小友”。 ![]() ![]() 狀元及第 ![]() 明世宗朱厚熜是明憲宗朱見深之孫,明孝宗朱祐樘之侄,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興獻王朱祐杬長子。這位小皇帝雖只有14歲,卻主義真,決心大,脾氣硬,無視眾大臣的激烈反對,在即位后第六天便下令禮官集議其父興獻王的封號。由此引發(fā)了長達三年的“大禮議”事件?!按蠖Y議”事件始于嘉靖皇帝(朱厚熜)是否應(yīng)認其生父為皇考的爭議。楊慎的立場代表傳統(tǒng)儒家倫理,主張朱厚熜應(yīng)尊孝宗為父,稱其生父為叔父,認為這是維護宗法制度的正統(tǒng)要求。 ?楊慎在朝中以剛直著稱,多次上疏反對嘉靖皇帝的“大禮議”主張,并參與策劃官員在左順門集會,意圖阻止嘉靖帝推行新政。 ?因抗諫觸怒嘉靖帝,楊慎被施以“廷杖”刑罰(即當庭杖打)遭兩次廷杖,重傷瀕死??,后貶謫至云南永昌衛(wèi)(今保山)戍守。 ? 狀元楊慎被貶云南的經(jīng)過源于嘉靖年間著名的“大禮議”事件,其過程悲壯且影響深遠。楊慎以戴罪之身離京,嘉靖三年的那個冬日,楊慎被押解途中經(jīng)過湖北江陵。江邊漁夫們正在煮魚飲酒,觥籌交錯間歡聲笑語不斷。這一幕觸動了楊慎,他向押解官要來紙筆,揮毫寫下了那首傳誦千古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fēng)。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首詞寫成后,押解官讀罷竟然落下淚來。當晚,他破例讓楊慎在江邊小酒館歇息,還請來當?shù)匚娜伺c楊慎對飲。酒酣耳熱之際,楊慎又即興寫下一首《江城子》,詞中寫道江水東流不復(fù)返,正如人生往事難追。妻子黃娥僅能伴行至湖北江陵便被強制分離??。此后三十年余年,他輾轉(zhuǎn)云南永昌、大理、安寧等地,雖曾參與平定地方叛亂、為民請命抨擊暴吏。這場貶謫終結(jié)了楊慎的仕途,卻促使他在云南潛心著述,留下《滇載記》《云南山川志》等數(shù)百卷著作,成為明代著述最豐的學(xué)者之一??。其遭遇也成為明代士人抗爭皇權(quán)的標志性悲劇??。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楊慎在戍地逝世,至死未能歸鄉(xiāng),終年71歲。明穆宗隆慶初年,追贈楊慎為光祿寺少卿,明熹宗天啟時追謚“文憲”。 ![]()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楊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師廷和子也。年二十四,舉正德六年殿試第一,授翰林修撰。丁繼母憂,服闋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關(guān),慎抗疏切諫。尋移疾歸。世宗嗣位,起充經(jīng)筵講官。常講《舜典》,言:“圣人設(shè)贖刑,乃施于小過,俾民自新。若元惡大奸,無可贖之理?!睍r大榼張銳、于經(jīng)論死,或言進金銀獲宥,故及之。 嘉靖三年,帝納桂萼、張璁言,召為翰林學(xué)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與萼輩學(xué)術(shù)不同,議論亦異。臣等所執(zhí)者,程頤、朱熹之說也。萼等所執(zhí)者,冷褒、段猶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輩,不以臣等言為是,臣等不能與同列,愿賜罷斥。”帝怒,切責(zé),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學(xué)士豐熙等疏諫。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順門力諫。帝震怒,命執(zhí)首事八人下詔獄。于是慎及檢討王元正等撼門大哭,聲徹殿庭。帝益怒,悉下詔獄,廷杖之。閱十日,有言前此朝罷,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給事中劉濟、安磐、張漢卿、張原,御史王時柯實糾眾伏哭。乃再杖七人于廷。慎、元正、濟并謫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衛(wèi)。先是,廷和當國,盡斥錦衣冒濫官。及是伺諸途,將害慎。慎知而謹備之。至臨清始散去。扶病馳萬里,憊甚。抵戍所,幾不 五年聞廷和疾,馳至家。廷和喜,疾愈。還永昌,聞尋甸安銓、武定鳳朝文作亂,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馳赴木密所與守臣擊敗賊。八年聞廷和訃,奔告巡撫歐陽重請于朝,獲歸葬,葬訖復(fù)還。自是,或歸蜀,或居云南會城,或留戍所,大吏咸善視之。及年七十,還蜀,巡撫遣四指揮逮之還。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 慎幼警敏,十一歲能詩。十二擬作《古戰(zhàn)場文》、《過秦論》,長老驚異。入京,賦《黃葉詩》,李東陽見而嗟賞,令受業(yè)門下。在翰林時,武宗問欽天監(jiān)及翰林:“星有注張,又作汪張,是何星也?”眾不能對。慎曰:“柳星也?!睔v舉《周禮》、《史記》、《漢書》以復(fù)。預(yù)修《武宗實錄》,事必直書??偛檬Y冕、費宏盡付稿草,俾削定。嘗奉使過鎮(zhèn)江,謁楊一清,閱所藏書。叩以疑義,一清皆成誦。慎驚異,益肆力古學(xué)。既投荒多暇,書無所不覽。嘗語人曰:“資性不足恃。日新德業(yè),當自學(xué)問中來?!惫屎脤W(xué)窮理,老而彌 世宗以議禮故,惡其父子特甚。每問慎作何狀,閣臣以老病對,乃稍解。慎聞之,益縱酒自放。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詩文外,雜著至一百余種,并行于世。隆慶初,贈光祿少卿。天啟中,追謚文憲。 ![]() 其父楊廷和(1459-1529),字介夫,號石齋,四川新都人,明代中期名相重臣、杰出的政治改革家。明成化七年12歲楊廷和中四川鄉(xiāng)試舉人(明代最年輕的舉子),成化十四年(1478)進士,授翰林院檢討,弘治時侍皇太子講讀。正德七年(1512)任首輔,主持朝政,關(guān)注民生,改革弊政,反腐肅貪,為明王朝創(chuàng)造了短期的經(jīng)濟繁榮和政治穩(wěn)定,為“嘉靖新政”開創(chuàng)者,史稱“救時宰相”。 首輔是明朝首席大學(xué)士的習(xí)稱,主持內(nèi)閣政權(quán),相當于宰相之職。明朝皇帝直接統(tǒng)馭六部,又選翰林院學(xué)士、講官、編修、檢討等官在內(nèi)廷辦事當值定制、擬旨、批示等類文書,參與機務(wù)辦理國事。首輔兼管六部尚書,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人?!叭雰?nèi)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保ā睹魇贰ぢ毠僦尽肪?2) ![]() 楊廷和歷仕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兩朝在內(nèi)閣十八年,任首輔十三年。輔佐正德皇帝時,穩(wěn)定政治局面,清除劉瑾、江彬等宦官寵臣集團。武宗死后無繼承人,楊廷和有才干,有能力,總攬朝政三十七天,清正廉潔,雖手握大權(quán),未謀一己私利。他不與太監(jiān)、權(quán)奸合污,是一位正直的儒生官僚,敢于公開承認“盜賊”是“饑寒所逼,嘯聚為非”。他情系故里,造福鄉(xiāng)梓:建立義田,贍養(yǎng)貧苦族人;興水利,建學(xué)士堰,遺澤至今;捐資維修寶光寺,至今有其塑像。武宗駕崩,楊廷和定策迎取武宗堂弟朱厚熜繼位,穩(wěn)定了大局,避免了戰(zhàn)禍。他以“大禮議”之爭,反對嘉靖皇帝尊崇生父為皇帝,混淆世系,廷爭不屈。主政之時,政績顯著。明代著名學(xué)者李贄評楊廷和曰:“公之議大禮也,可以許其忠,而未敢以許其妙”。(明·李贄《續(xù)藏書》卷12) |
|
|
來自: 行云流水vmmxd6 > 《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