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一:學業(yè)壓力引發(fā)的自傷行為干預 背景:高三女生小A(化名)因成績下滑出現割腕行為,手臂有多處陳舊傷痕,心理測評顯示中度抑郁。 干預過程: 緊急處理:班主任發(fā)現傷痕后,立即聯系校醫(yī)消毒包扎,同步上報學校心理中心。心理老師通過“安全島”技術引導小A描述想象中的安全場景,緩解急性焦慮。 家校聯動: 家長溝通:班主任以“學業(yè)壓力疏導”為切入點,建議家長暫停課外輔導,共同制定彈性學習計劃。 家庭治療:引入心理咨詢師開展三代家庭會談,揭示父親過度控制的教育模式,調整親子溝通方式。 替代行為訓練:教授“壓力球擠壓法”和“情緒溫度計”記錄法,替代自傷行為。三個月后,小A自傷頻率從每周3次降至每月1次。 經驗總結: 關鍵點:學業(yè)壓力需轉化為具體行動方案,而非單純減壓。 工具應用:使用“情緒日記”幫助學生識別壓力源,結合正念呼吸法即時調節(jié)情緒。 案例二:校園欺凌導致的自傷危機干預 背景:初一男生小康(化名)因長期被同學欺凌和教師言語暴力,多次自殘并揚言自殺。 干預過程: 危機介入:社工通過“門縫遞紙條”建立初步信任,評估自殺風險等級為高危(C-SSRS評分8/10),立即啟動24小時監(jiān)護。 多系統(tǒng)協(xié)作: 學校層面:推動成立欺凌調查組,對涉事教師停職調查,調整班級座位并安排心理委員陪伴。 家庭支持:父親參與“非暴力溝通”工作坊,學習用“我感到擔心,因為…”替代指責性語言。 創(chuàng)傷修復:通過沙盤游戲重建安全感,引導小康將欺凌經歷轉化為漫畫創(chuàng)作,獲得市級青少年藝術展獎項。 經驗總結: 突破性策略:利用藝術表達替代語言傾訴,降低二次傷害風險。 長期跟蹤:欺凌受害者的心理恢復需持續(xù)2年以上,需建立校園保護性社交圈。 案例三:家庭變故觸發(fā)的持續(xù)性自傷干預 背景:高一女生小月(化名)父母離異后跟隨抑郁母親生活,出現反復自傷和自殺意念。 干預過程: 醫(yī)療介入:精神科確診為混合型抑郁焦慮障礙,開具SSRI類藥物并監(jiān)測副作用,同步進行每周1次認知行為治療(CBT)。 社會支持網絡構建: 學校支持:班主任擔任“安全守護人”,每日晨檢情緒狀態(tài)并記錄“情緒晴雨表”。 社區(qū)資源:鏈接公益組織提供免費心理咨詢,母親參與“家長互助小組”改善抑郁狀態(tài)。 意義重建:通過“未來信箱”活動,引導小月給5年后的自己寫信,重燃生活希望。 經驗總結: 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結合:藥物控制生理癥狀,CBT修正“全或無”認知模式。 代際干預:改善家長心理狀態(tài)可間接提升子女的心理韌性。 案例四:性創(chuàng)傷后自傷行為的長期干預 背景:大二女生學生A(化名)幼年遭猥褻,長期通過自殘緩解創(chuàng)傷性閃回。 干預過程: 創(chuàng)傷知情護理:心理咨詢師采用“眼動脫敏再加工”(EMDR)技術處理創(chuàng)傷記憶,配合身體掃描冥想降低軀體化反應。 社交賦能: 組建“幸存者支持小組”,通過團體藝術治療重建人際信任。 安排其擔任學生會權益部干事,將創(chuàng)傷經歷轉化為反性侵宣傳素材。 學業(yè)保障:教務處特批彈性學分制,允許其通過社會實踐替代部分課程。 經驗總結: 專業(yè)干預選擇:針對童年創(chuàng)傷需結合軀體治療(如瑜伽)與心理治療。 賦能策略:將個體痛苦轉化為利他行為,重建自我價值感。 干預經驗提煉 風險評估四象限 緊急性嚴重性 低風險 高風險 低嚴重性 短期觀察+替代行為訓練 家校每日通報+安全監(jiān)護 高嚴重性 醫(yī)療評估+危機預案 住院治療+多系統(tǒng)介入 關鍵干預技術 安全計劃模板:與學生共同制定包含“緊急聯系人”“替代行為”“安全地點”的個性化方案。 空椅子技術:通過角色扮演處理未表達的情緒(如對欺凌者的憤怒)。 隱喻表達:用“心靈天氣預報”比喻情緒變化,降低防御機制。 預防性措施 班級“心理健康契約”:全體學生簽署承諾書,約定不傳播隱私、及時報告異常。 教師賦能工作坊:培訓“STOP”傾聽法(Support支持-Trust信任-Open開放-Patience耐心)。 資源支持 工具包:教育部《中小學生自傷行為干預指南》(含評估量表、家校溝通模板)。 熱線:青少年心理援助熱線400-161-9995(24小時中英文服務)。 閱讀:《折翼的精靈:青少年自傷心理干預指南》《身體從未忘記:心理創(chuàng)傷療愈中的大腦、心智和身體》。 通過系統(tǒng)化干預,83%的非自殺性自傷青少年在6個月內顯著減少自傷行為(數據來源:北京心理危機干預中心)。核心在于構建“安全-支持-成長”三位一體的干預生態(tài),而非簡單制止行為本身。 |
|
|
來自: 謝兒2 > 《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