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份古代科舉進士出身文人殿試的應(yīng)考試卷,看完后,不得不承認(rèn),這份卷子上的字寫的是真的漂亮。 這是卷收藏于上海博物館的清代殿試試卷,通篇以蠅頭小楷寫就,筆端卻暗藏丘壑,處處可見傳統(tǒng)文人的筆墨功力。 對于此卷小楷就書法維度的評價,其字結(jié)體方正均稱,用筆剛勁秀挺、清雅樸茂,可謂字字如簪花,行行似珠玉,既有“館閣體”的端嚴(yán)又內(nèi)含“晉唐“小楷的靈動氣韻。 而且這還是臨場即時書寫,既要文章漂亮,又能做到書面干凈工整,無一處涂改,書法簡直美到無可挑剔的地步,這樣的水平,常人確實是難以做到。 從卷首內(nèi)容可知,此卷為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廣東陽山縣一個叫鄭士超的舉子參加該年”恩科“殿試時所作的試卷,而鄭士超憑此卷高中該科二甲第三名。 眾所周知,殿試是古代科舉最高等級的考試,生員在殿試之前還須要通過院試(考中者為秀才)、鄉(xiāng)試(考中者為舉人)、會試(考中者為貢士)這三級。 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貢士參考,通常到了這一層的考試只排名次不淘汰人,也就是說只要有資格參加殿試,就都能獲得'進士'名號! 明清時的科舉,'進士″分三甲,雖同為'進士',但賜名不同,一甲三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除一甲人數(shù)固定外,二三甲人數(shù)不固定,通常二甲十幾或幾十人(特殊情況也有上百的),三甲人數(shù)更多,一般在百人或百人以上。 總之,正常情況下三年一次的殿試一般能獲得'進士'稱號的大概也就200人上下(每科有不同,不固定)。 而此卷的作者鄭士超的二甲第三名,也就是該場殿試他的成績在所有考生里排第六,憑此成績,鄭士超出仕就被授予六品頂戴。 出于好奇,特意查了下相關(guān)資料,該年這場殿試共錄111名進士(怎么看著這數(shù)字都有點別扭),一甲3人;二甲18人;三甲90人。 值得注意的是該年殿試為'恩科'加考,因為這一年正是乾隆兌現(xiàn)其不久前宣布的“六十年歸政”承諾,也就是以“歸政”嘉慶為名義特設(shè)的一場殿試。 此前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剛舉行過一場正科殿試,兩場相隔只一年,有違于常規(guī)開科時間,因而該場加考的“恩科”錄取進士人數(shù)較正常情況要少很多,正因如此,就更是競爭激烈。 然而對于考上的人,這也是天大的幸運,就寒窗苦讀的學(xué)子,早一年出人頭地也確實算是件天大的好事。 在末尾說一說書者其人: 鄭士超(1755—1808)字卓仁,號貫亭,廣東陽山縣通儒楊梅坑(今七拱鎮(zhèn))人,祖籍福建,曾居臺灣。清乾隆、嘉慶年間官員,曾先后任工部主事、營繕清吏司郎中、監(jiān)察御史等職。 鄭士超為官素以清廉、正直、敢言,勇于任事而著稱,當(dāng)時就被贊譽為“工部三君子”和“臺中二鳳”,官聲之好,實為清代官場的一股清流; 鄭士超民間的聲譽則更為盛大,在廣東陽山民間,他與唐代韓愈被尊稱為陽山“兩御史”。 以下鄭士超試卷書法欣賞: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