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淺白沙高(白沙洲名水淺洲,更見高),曲徑霜寒殺草蒿。顛倒半山,紅樹葉蕭蕭,又是秋風作怒號。僧去兔狐驕,寺壁殘陽射寂寥。何處西天,回首遠遙遙。寺里寒鐘誰獨敲。夢還岳麓山。調(diào)寄南鄉(xiāng)子。八十八白石。
婁師白 霜葉紅如二月花 婁師白 霜葉紅如二月花 婁師白 紅葉雙喜 王雪濤 紅葉草蟲 王雪濤 紅葉八哥 王雪濤 紅葉八哥 張大千 紅葉小鳥 溥儒 紅葉雙禽 黃君璧 壬寅(1962年)作 紅葉麻雀 黃君璧 吳華源 霜葉紅于二月花 于非闇 1945年作 紅葉雙棲 蔡銑 丁亥(1947年)作 紅葉珍禽 陳樹人 1948年作 紅葉八哥 '霜葉紅于二月花'這句詩揭示了一個深刻的審美悖論——秋日將凋的楓葉,竟比春日盛放的鮮花更為絢爛。國畫中的紅葉圖正是這一悖論的視覺呈現(xiàn),它超越了對自然現(xiàn)象的簡單描摹,在枯榮交替中構建起獨特的生命美學。紅葉在國畫中從來不是孤立的物象。畫家們常以紅葉為媒介,展開對時間性的思考。那些或飄零或挺立的葉片,既是季節(jié)更迭的見證者,又是生命輪回的參與者。紅葉的艷麗色彩與凋零姿態(tài)形成的張力,恰似生命在巔峰時刻預見衰亡的哲學隱喻。這種表現(xiàn)手法使觀者在欣賞視覺美感的同時,不由自主地思考存在的本質(zhì)。國畫紅葉圖中的留白藝術尤為精妙。畫家往往不畫全樹,只取幾枝紅葉;不繪繁葉,僅顯數(shù)點朱紅。這種有意的殘缺不是技法的局限,而是對'無'的深刻理解。空白處非但不是缺失,反而成為想象力的飛地,讓觀者在虛實相生中完成對生命完整的建構。紅葉的濃烈色彩恰恰因周圍的虛空而愈發(fā)鮮明,正如生命的光彩因死亡的對照而愈發(fā)奪目。更深層看,紅葉圖體現(xiàn)了中國藝術'以衰為美'的獨特審美取向。當西方藝術崇尚青春完美的形體時,東方畫家卻在凋零中發(fā)現(xiàn)崇高。紅葉的緋紅不是生命的開始,而是輝煌的終結;不是稚嫩的鮮嫩,而是成熟的燦爛。這種美學觀念顛覆了傳統(tǒng)的價值判斷,在看似衰敗的表象下,蘊含著對生命完整過程的禮贊。國畫紅葉圖最終指向一種超越時空的生命智慧——在知曉必朽的前提下,依然能夠綻放出極致的美。這或許就是'霜葉紅于二月花'給予當代人最珍貴的啟示:生命的價值不在于長短,而在于是否活出了屬于自己的那抹濃烈紅色。田世光 霜葉紅于二月花 溥佐 紅葉雙禽 溥佐 辛酉(1981年)作 紅葉雙雀 盧光照 紅葉八哥 糜耕云 霜葉紅于二月花 喬木 乙丑(1985年)作 紅葉小鳥 孫其峰 戊午(1978年)作 紅葉蒼鷹 周彥生 1989年作 霜重色愈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