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學亮/文 初秋、晚秋,匆匆而來,倏忽而過,來時猛烈劇烈,去時凄美委婉。聲發(fā)自邊塞而至中原繼而南延,色變自青綠到紅紫直至枯黃。唯秋菊芝蘭在暖陽下愈發(fā)芬芳,松竹倒更蕭疏勁蒼。中秋、重陽的佳節(jié)千百年來依舊熠熠生輝,那種在秋日的光景中審視過往、展望未來的韻味久久縈懷。 ![]() 來此秋山游蕩,趁秋高氣爽,趁蘭桂齊芳,趁風涼露冷,趁偶閑時光。身邊就有圣地即白云山,所謂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敢自愉悅,不堪持贈君。來此數(shù)百次的徜徉,無拘無束,不厭其煩,每每有新意,像與一位長者、智者和老友、師生的隨意品茗,每每滋潤撫慰自己淺陋的心靈。 有閱歷和時間了到塞外去,到蘇杭去,到西南去,而我就在白云山,反復登臨,既可習練身體,又能放松心情,山本不高,勞累適宜,還俯瞰東姚盆地,山風入懷,見村民忙碌、山鄉(xiāng)變化,自起歲月流轉(zhuǎn)、早生華發(fā)之感。綿綿青山,沒有孰好孰壞,唯相處久了,覺山水有情,便相互欣賞“依偎”。 不冷不熱的天氣,三三兩兩的旅人,我們在此成長,為腳下的土地感動欣慰。山上的人員都熟悉了,與他們聊聊近段的旅游情況,談談身體的變化。遇到地形不熟的香客,把各殿宇、景點告訴他們,甚至指點衛(wèi)生間、廚房。每棵草木都浸染關愛,每戶廳堂都交織著哲思和理想。 白云山的山勢,似一綿延的屏障,主峰和東雞冠、西虎頭山,稱得三山半落云天外,雖不巍峨險峻,卻莊重得體,屬丘陵山地,宜遠足戶外。四時之景不同,然足使人流連忘返,在烽火臺遠目,在登仙梯逗留,在遺跡處憑吊,是臨水貪看清澗月,登山疊唱大風歌的寫照。 ![]() 白云山的建筑,沿一溜山脊俱在主峰,歷史追溯至唐明皇年間,現(xiàn)有碑刻記載;色彩以黃色覆頂,紅色刷墻,在秋日氛圍里安然祥和;結構檐牙高硺、廊腰縵回,體現(xiàn)了較高的宗教、建筑、藝術文化。且有無梁殿、海螺宙等文保的古老建筑遺留,新舊交融,沉淀的歷史澆鑄絢爛著現(xiàn)今的建筑。 白云山的傳說,從上古的神話到現(xiàn)今的軼事,從封神演義到西游記到人們的口口相傳,那樣惟妙惟肖、深入人心還借故喻今。所謂神,是人們內(nèi)心的向往處、敬畏處、未知處。豐富了人們的想象,也把希望的至誠和失望的悔恨交織起來,敬獻給高空的評判者,在此云??~緲處更顯森嚴宏大、神秘慈悲。 ![]() 還有白云山的鐘聲,響徹方圓數(shù)十里,是名山古剎的吶喊與象征;白云山的戲樓,典雅靈巧,裝點了山寺建筑的富麗嫵媚;白云山的對聯(lián):“門環(huán)翠嶂諸峰拱,坐向流泉一院清。風起涌英雄,花開添巾幗”等等,使三教文化與大好河山融合的相得益彰、燦然生輝;白云山的抗戰(zhàn)史,累累彈痕是歷史的見證、衛(wèi)我中華的誓言。 來此秋山,正是千嶺秋氣高,萬壑樹聲滿的時候,松松散散,不要哀嘆風塵,腳下的黃菊滿地,高處的大雁南飛,一派秋光。今天走過,明天是否重來,誰能知道。身邊的土地,本寄托無限的愛,但我們小小的身體、單純的心靈又能回饋什么,只有與風的細語、深邃的目光、淡漠的身影。 ![]() 秋經(jīng)風雨后愈發(fā)涼了,春秋季已顯得很短,看漫山的紅紫漸變褐色,寒冷冬季皚皚白雪也將登場,一年的輪回、一世的回望仿佛就在頃刻之間。然而人雖易老,山川卻在此面前沒有變化,“人世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千年前的古人就這么寫,對于人生境界的認知和把握,在此虛空,交匯一起。 認知是有那么一點點,把握卻絲毫無有,有時還不及古人萬一。高高的風車、長長的天路,又想起著名的荷蘭風車,它慢悠悠的轉(zhuǎn)動,是在和游人招呼,是伸向天空的巨手?!疤旄叩劐?,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站立春秋樓最高處,東姚、五龍的景觀一覽無余,覺到時光和流云在身邊游走。 ![]() 它們今天走了,明天還要來,滿山紅葉落了還會碧綠,人生的步履卻不再矯健,只是隨便走走、看看,滿眼的風景、熟悉的圖畫,就是我的旅程。遠眺山巒、游人、故鄉(xiāng),我們都在其中,已成為一體,是天幕的籠蓋、是大地的承載,沿時空的隧道走向未來。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微涼的秋風下該踏著山徑歸去。 ![]() |
|
|
來自: 新用戶4548rSCU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