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堯達老師在15日早上導讀《給教師的建議》時,重點講了兩套教學大綱,第一套是學生必須熟記、掌握的基本材料,第二套是服務于第一套大綱的,是理解新知識的背景,它的主要方式是閱讀,但不僅僅是閱讀。他還做了一個通俗的比喻:第一套教學大綱是骨架,第二套教學大綱是血肉。 后來他還通過小學數(shù)學的一個課例分析第二套教學大綱怎么用。學生要掌握的“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這個知識點,這是第一套大綱內(nèi)容。而第二套教學大綱就是學生觀察三角形,也就是操作活動,這是小學階段的低年級常見常用的一些方法,當學生通過第二套教學大綱的浪漫階段,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經(jīng)驗時,再學習精確的結論就能水到渠成。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秋天的雨》為例,如何讓學生既掌握核心知識,又深度感受文本之美。 第一套教學大綱:核心目標 學生必須精準掌握的基礎內(nèi)容: 1. 認讀“鑰、匙、繽”等8個生字,會寫“盒、顏、料”等10個生字,正確讀寫“五彩繽紛、豐收”等12個詞語。 2. 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2自然段(描寫秋天色彩的段落)。 3. 理解“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秋天的雨藏著非常好聞的氣味”等核心句子,把握課文主要內(nèi)容。 第二套教學大綱:背景與體驗 圍繞核心目標設計多元活動,積累感性經(jīng)驗,為理解文本鋪墊: 1. 生活觀察:課前讓學生收集秋天的落葉、果實(如銀杏葉、楓葉、橘子),觀察校園或小區(qū)的秋景,用1-2句話記錄“我看到的秋天”,建立對“秋天”的直觀認知。 2. 感官體驗:課堂上展示桂花等秋日植物,讓學生聞氣味、摸葉片,結合“秋天的雨藏著好聞的氣味”這句話,聯(lián)想自己聞到過的其他秋日味道(如烤紅薯香、果香),將文本與生活聯(lián)結。 3. 畫面聯(lián)想:朗讀第2自然段時,播放秋日色彩圖片(金黃的稻田、火紅的楓葉),讓學生用“秋天的雨把____染成了____”的句式說話,把文字轉化為具象畫面,為背誦和理解“五彩繽紛”打下基礎。 通過第二套大綱的體驗活動,學生對“秋天”有了鮮活的感知,再學習生字詞、朗讀背誦、理解課文(第一套大綱)時,會更主動、更深刻,避免機械記憶與生硬朗讀。 課堂上兩套教學大綱的具體落實,自己還是做的不錯。我始終最關注的還是課外閱讀,因為這塊,我想做,一直在做,卻沒有做出成效。 “為什么要有課外閱讀?” “真正的閱讀能夠吸引學生的理智和心靈。激起他對世界和對自己的認識、思考自己的未來。沒有這樣的閱讀,一個人就會受到精神空虛的威脅?!?/span> 這是課外閱讀的意義。 “少年讀哪些書以及這些書的價值?” “有名人傳記歷史,人文學科知識。適合表情朗讀的書籍是豐富精神生活的策源地。書籍不是真理的倉庫。而是人內(nèi)心體驗的源泉。名人傳記用英勇人物的眼光看自己。用英雄行為衡量自己,利于學生自我教育?!?/span> 這是課外閱讀的內(nèi)容。 “每一個孩子他都找到了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痕跡的、很深印象的書才算達到了教育目的?!?/span> “要讓學生體驗到閱讀和思考帶來的巨大喜悅。可以讓所讀到的東西深印在意識里。并領會它,從而影響他的情感和態(tài)度?!?/spa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