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太上老君內(nèi)觀經(jīng)》原文 譯文

 天涯軍博 2025-10-22

太上老君內(nèi)觀經(jīng)簡稱《內(nèi)觀經(jīng)》又稱《內(nèi)視經(jīng)》

《列子·仲尼》篇說:“務外游者不知務內(nèi)觀,外游者求備于物,內(nèi)觀者取足于身。”指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忽視內(nèi)觀(視)的重要作用,即要觀心照己,靜養(yǎng)元氣??梢妰?nèi)視作為修身養(yǎng)性之術(shù),在春秋時期已經(jīng)形成并且加以應用。內(nèi)現(xiàn)之“視”,即用意“觀心”或“照己”,說的是氣功人靜狀態(tài)中所自我保持的意念。在練功過程中,必須保持這一意念,一是可代替諸多雜念,因為人們的意識總是受累于外界事物,攀緣外物,觸境生情,內(nèi)視時以一拒萬,轉(zhuǎn)外向為內(nèi)向,斷外緣以求內(nèi)靜;二是功中內(nèi)視一念尚存,可避免人靜后出現(xiàn)的昏沉或困頓的現(xiàn)象?!陡山鹨健吩疲骸俺.斄朁S帝內(nèi)視法,存想思念,令見五臟如懸磬(古樂器)。五色了了分明,勿輟(停)也?!眱?nèi)視的練法,既可內(nèi)視臟腑的形態(tài)色澤,如心像蓮花,脾氣色黃等,也可內(nèi)視機體的功能活動,如腹式呼吸時腹部的上下起伏,內(nèi)氣沿經(jīng)絡循行的狀況等。

太上老君內(nèi)觀經(jīng)

原文

老君曰:“天地媾精,陰陽布化,萬物以生。承其宿業(yè),分靈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

譯文

對于人體來說,天地就是指父母,媾精就是陰陽交合,然后便開始陰陽交融生長發(fā)育,并且秉承父母的靈氣,這便是'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現(xiàn)象。父母從和合開始,這個還未形成的人但開始生長

原文

始,一月為胞,精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陽神為三魂,動而生也。四月陰靈為七魄,靜鎮(zhèn)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靈也。七月,七精開竅,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靈也。九月,宮室羅布,以定精也。十月氣足,萬象成也。元和哺食,時不停也。

譯文

一個月生變?yōu)?/span>'胞孕',兩個月形成'胚胎',后面三、四月中,什么是魂、什么是魄,魂魄與神精直接相對應,人無神則魂丟,魂在則人的神在,人就有靈氣,如果一個人精不足,則此人無魄力,有運魄力的人一定精神飽滿。人有三魂七魄,三魂謂之天魂、地魂、命魂,七魄謂之天沖、靈慧、氣、力、中樞、精、英。這三魂七魄各有陰陽,三魂屬陽,主動主生,七魄屬陰,主靜主形,失魂落魄之人,一定站立不定、癡癡呆呆。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六月,六律定腑用滋靈,前面四個月是'一生二,二生三'的過程,這兒開始'三生萬物',五臟六腑全出來了,從而分藏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臟即'心、肝、脾、肺、腎',六腑即'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第七個月,由里及外,五官等功能也逐漸俱全,第八個月,神經(jīng)系統(tǒng)也已經(jīng)有所知覺,第九個月方方面面也基本生成完畢,第十個月瓜熟蒂落,馬上就可以哺乳喂養(yǎng)。

原文

太一帝君在頭,曰泥丸君,總眾神也。照生識神,人之魂也。司命處心,納生元也。無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臍,保精根也。照諸百節(jié),生百神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也。元氣入鼻,灌泥丸也。所以神明,形固安也。運動住止,關(guān)其心也。所以謂生,有由然也。予內(nèi)觀之,歷歷分也。

譯文

頭有九宮,上應九天,中間一宮,謂之泥丸,亦曰黃庭。(人體的控制系統(tǒng)在頭部,相當于人體的CPU)五官也集中在頭部,所以能'照生識神'與魂魄相通。心主血脈、心主神志,心腦相通,所以人的生命本元在心。這一段內(nèi)容中'司命'、'無英'、'白元'、'桃核'等都是被道教神化了的穴位之神,有關(guān)知識還必須閱讀《黃庭經(jīng)》、《太清中黃真經(jīng)》、《思九宮五神法》等許多道家書籍?!饵S庭經(jīng)》謂人體中有八大神宿衛(wèi),二十四位真人,諸如發(fā)、腦、眼、鼻,耳,舌、齒、心、肺、肝、腎、脾、膽等等皆有神主之?!短逯悬S真經(jīng)》中云,人體'五臟六腑百關(guān)九節(jié)有神百萬'。而在這些神靈中,最重要的則是'泥丸'、'司命''無英'、'白元''桃孩'諸神:'泥丸君,總眾神也,照生識魂,人之魂也。司命處心,納心源也。無英居左,制三魄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臍,保精根也,照諸百節(jié),生百神也。'天體有諸'',人體亦有與其相對應的諸'',而無論天體之''還是人體之'',均為同一神靈所轄。其所以如此,是因為人體諸神不過是天體諸神之氣化。如《思九宮五神法》中說,'九天九宮中有九神,謂天皇,九魂變成九氣,化為九神,各治一宮。'

鼻吸天氣,口食地氣。天之元氣經(jīng)鼻導入泥丸,這兒也許有人要問,氧氣應該是吸入肺部,為什么是頭部的泥丸宮呢?其實這正是西醫(yī)和道醫(yī)的不同點,人呼吸臭氣首先是頭腦感到惡心,人呼吸鷴空氣,也是頭腦首先感到清爽,道醫(yī)所說的氣與西醫(yī)所說的氣是不同的東西,這個氣應該寫成'',而口吃食品,按道醫(yī)也是氣,這個氣應該寫成'',是地氣。正是這種氣與神明相通,與動靜相關(guān),因此我們才能內(nèi)觀,才能明白自己、了解自己的一切。

原文

心者,禁也,一身之主。心能禁制,使形神不邪也。心則神也,變化不測,故無定形。所以五藏藏五神,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腎,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隨處名也。心者,火也,南方太陽之精,主火。上為熒惑,下應心也。色赤,三葉如蓮花,神明依泊,從所名也。

譯文

五臟與五神(即神魂魄精志)的關(guān)系是這一節(jié)的關(guān)鍵。神在心,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腎,志在脾,這五神的核心是'心神',五神與一行的關(guān)系是心神屬火其色赤,肝魂屬木其色青,肺魄屬金其色白,腎精屬水其色黑,脾志屬土其色黃。這些都是道醫(yī)的基礎知識,心神定則五神各守其舍,心神散則五神各出其位,導致神情惶惑。所以,心神為一身之主,能控制其它諸神,內(nèi)觀也主要靠心神意會。

心為什么是火,因為秉受太陽之精。'熒惑'是古代天文中的火星的別稱,道醫(yī)是講究天人合一,在這方面有許多書已經(jīng)失傳,非常遺憾。'三葉如蓮花',也是從天文一類講的,可惜我解釋不了,我在猜想,這是不是在說''這一個字,但不管怎樣,心與神(也叫神明)是相互依存的。

原文

其神也,非青非黃,非大非小,非短非長,非曲非直,非柔非剛,非厚非薄,非圓非方。變化莫測,混合陰陽。大包天地,細入毫芒。制之則正,放之則狂。清凈則生,濁躁則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但能虛寂,生道自常。永保無為,其身則昌也。以其無形,莫之能名,禍福吉兇,悉由之矣。

譯文

這一段以及下一段文字,都是接在上一段的內(nèi)容,因其太長,是我人為分開的。''這個東西屬于非物質(zhì)形態(tài),所以從顏色、大小、長短、曲直、剛?cè)?、厚薄、方圓等方面來內(nèi)觀這個''是不可能的。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能感覺得到,感覺到''這個東西,大可等同天地,小基于毫芒,制約住但身形一切端正,不控制住則身體理智一切失衡。清靜則腎水壓制住心火一切處于平靜,濁燥則心火過旺,肝木損而肺金傷,魂飛魄散,六神無主。

心神可通達四面八方,上至九霄下至五洋,卻在任何一方都有可能迷失,任何一個干擾都可能打斷心神的思維,所以只有在極其虛靜的情況下,心神才能通達自如,這就是老子所說'致虛極,守靜篤'。永遠保持'無為'的狀態(tài),心神才能一直安寧,從而保證身心不疲憊,精力旺盛。所以,''這種無形無名的東西,禍福吉兇全由它所主宰。

原文

所以圣人,立君臣,明賞罰。置官僚,制法度,正以教人。人以難伏,唯在于心,心若清凈,則萬禍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沈淪惡道,皆由心也。妄想憎愛,取舍去來,染著聚結(jié),漸自纏繞,轉(zhuǎn)轉(zhuǎn)系縛,不能解脫,便至滅亡。

譯文

圣人之所以要確立君臣是為了要明賞罰,設官僚訂法制是為了限制人的行為,從而使人心不亂。人之所以難以制伏,就是因為人心在動。一旦某事打動了人心,便一定會產(chǎn)生相應的行動。心神清靜便能身心安息,當然就可以萬禍不生。所以,社會上的一切動亂,包括流浪生死、沉淪惡道,都是心的不平衡所造成。人的心情、人的情緒、人的愛憎等感情方面,也是受心神的支配,如果不能解脫,就會滅亡。

原文

由如牛馬,引重趨泥,轉(zhuǎn)增陷沒,不能自出,遂至于死。人亦如是,始生之時,神元清靜,湛然無雜。既受納有,形染六情,眼則貪色,耳則殢聲,口則耽味,鼻則受馨,意隨健羨,身欲肥輕,從此流浪,莫能自悟。圣人慈念,設法教化,使內(nèi)觀己身,澄其心也。

譯文

這就好比牛馬陷入淤泥之中,欲撥不能,只能越陷越深,一直到死。人也是這樣,人在剛出生時,神元清靜,湛然無雜,后因環(huán)境影響,社會教化,眼貪色,耳貪聲,口貪味,從而產(chǎn)生各種欲望和需求,無限的欲望去爭奪有限的資源,使人也同樣陷入泥潭。所以,道家要求人絕圣棄智,使身心保持清靜自然,人便可以減少欲望,沒有欲望便沒有行動,便沒有紛爭,從而社會安寧和諧。遠古的三皇五帝時代,之所以傳說是無為而治,那是因為當時的人類,其主要敵人是洪水猛獸,人與人之間最需要合作和幫助,所以當時能夠無為而治。隨著物質(zhì)生活的豐富,便開始'富貴生淫欲',有了欲望便有紛爭,社會開始混亂,逐步走向禮治和法治。社會和我們個人是同樣的道理,我們要內(nèi)觀,就必須要澄清思慮,使身心保持清靜才能洞察一切。

原文

老君曰:“諦觀此身,從虛無中來。因緣運會,積精聚氣,乘業(yè)降神,和合受生,法天象地,含陰吐陽,分錯五行,以應四時。眼為日月,發(fā)為星辰,眉為華蓋,頭為昆侖,布列宮闕,安置精神。萬物之中,人最為靈。性命合道,人當愛之。內(nèi)觀其身,惟人尊焉。而不自貴,妄染諸塵,不凈臭穢,濁亂形神。熟觀物我,何疏何親。守道長生,為善保真。世愚役役,徒自苦辛也?!?/span>

譯文

'諦觀'是一邊看一邊仔細地辨析。人自身是從虛無中來,姻緣相會便能積聚精氣,和合相生,效法天地的生成,陰陽相互作用,五行暗屬其中,與四時相應。下面幾句中的'華蓋',不是指皇帝馬車的蓋子。太陽和月亮的周圍因云層的折射會有一圈一圈的光圈,這些光圈被稱為'日華、月華',根據(jù)云層中水份的多少決定日華月華的清晰度,其中離日、月最近的一個光圈被稱為'華蓋',這樣一說明就比較好理解為什么眉為華蓋了。眼與光明相接,所以喻為日月。昆侖也是指的泥丸宮,用頭來比喻比較好理解,至于為什么發(fā)為星辰,不管怎樣解釋總有點牽強附會,那就不解釋了。人為萬物之靈,這已經(jīng)沒有什么好解釋了,所以人要珍惜自己的性命,道家屬于養(yǎng)身哲學,希望人長生而不是涅槃。通過內(nèi)觀自身,就可以體會到人的尊貴,如果人不珍惜自己這來之不易的清靜之身心,則必然會咨欲縱行并染上各種凡塵俗物,玷污自己的身心。當你內(nèi)觀之后,你就會明白外物和自身誰更重要。要想守道長生,只有為善保真,而世上愚癡,忙來忙去,雖辛苦卻徒勞無益。

原文

老君曰:“從道受分,謂之命;自一稟形,謂之性。所以任物,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出,謂之志。事無不知,謂之智。智周萬物,謂之慧。動而營身,謂之魂。靜而鎮(zhèn)形,謂之魄。流行骨肉,謂之血。保神養(yǎng)氣,謂之精。氣清而駛,謂之榮。氣濁而遲,謂之衛(wèi)。總括百神,謂之身。萬象備見,謂之形。塊然有閡,謂之質(zhì)。狀貌可則謂之體,大小有分謂之軀。眾思不測,謂之神。邈然應化,謂之靈。氣來入身,謂之生。神去于身,謂之死。所以通生,謂之道。

譯文

道生萬物,萬物皆有'';萬物產(chǎn)生之初所固有的稟形稱為'';(外物通過五官等觸覺在體內(nèi)形成的印象稱為'';)這個象被留住并為以后所參照,具有這種功能的東西稱不'';心對剛才所說的象有所回憶舟為'';意所形成的一種意念稱為''。知道的東西多稱為'',能融會貫通稱為'';意識的核心稱為'',使人鎮(zhèn)靜的膽識稱為'';周身通行的是'',保神養(yǎng)氣的是'';(道醫(yī)認為)水谷之氣稱為'榮氣',水谷之悍氣稱為'衛(wèi)氣';后面的'身、形、質(zhì)、體、驅(qū)'概念與日常的理解沒有太大出入,這兒的'眾思不沒謂之神'和道醫(yī)所說的'兩精相博謂之神'基本相通。相離而起感應稱為'',人身有氣稱為'',神離人身稱為'',通達生死稱為'明道'''這個東西,說它是''卻沒有任何形狀或狀態(tài),說它是''卻又有某種情緣可以感覺得到,''變化莫測,對萬物有神通。這種神通對于人身來說就叫'神明',藏于心,所以教人修道就是'修心',教人修心也就是修道。

原文

道者,有而無形,無而有情,變化不測,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則為神明,所謂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則修心也。教人修心,則修道也。道不可見,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則道廢道,廢則生亡。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長保者,以其不能內(nèi)觀于心故也。內(nèi)觀不遺,生道長存。

譯文

人身上的''雖然看不見措不著,但可以根據(jù)上面所說的一系列與生命有關(guān)的東西去了解它。人的生命本來合乎道,但由于存在各種欲望的誘惑,使人勞命傷殘身心勞累,所以,人的生命是不長久的,必須用道為保護它,使人復歸于清靜無為。如果人終身勞碌而使生命一步一步地死亡,那么人身中本來合乎道的東西也一點一點地廢棄,最終導致人身之道被廢棄生命也被消亡。只有生命與道相符合,人的生命才能長生不死從而羽化成仙。人不能長壽的原因就是人不能內(nèi)觀于心的緣故。內(nèi)觀的方法不遺棄,則生命必將長存。

原文

老君曰:“人所以流浪惡道,沈淪滓穢,緣六情起妄,而生六識,六識分別,系縛憎愛,去來取舍,染著煩惱,與道長隔。所以內(nèi)觀六識,因起六欲。欲從何起?欲自識起。識從何起?識自欲起。妄想顛倒,而生有識。亦曰自然,又名無為。本來虛靜,元無有識。有識分別,起諸邪見。邪見既興,盡是煩惱。展轉(zhuǎn)系縛,流浪生死,永失于道矣?!?/span>

譯文

人為什么會沉迷于那種不珍惜生命的惡道里呢?這是因為人有喜、怒、哀、樂、愛、惡六種感情,從而產(chǎn)生各種不同的欲望,經(jīng)過不同的取舍,導致不同的追求,茲生出不同的煩惱,終于與道的清靜本質(zhì)越離越遠。道醫(yī)講'喜、怒、悲、思、恐'分別與五臟相對應,這便是六情六識,所謂六識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引起。上面的內(nèi)容繞來繞去內(nèi)觀思想,也就是講的'六根清靜','六欲''六識'是相互相承,相互促進的,六識會引起人貪圖六欲,貪圖六欲的同時又增加了六識的程度,從而更加劇了對六欲的貪求。(''這個東西)也可叫'自然',也可叫'無為',也就是說''既無六欲,也無六識,是虛靜的東西。人因為有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能識別世界,而當今世界又是'花花世界',正統(tǒng)教育也沒有及時跟上,所以人因此產(chǎn)生對物欲追求的邪念,從而導致各種痛苦和災難,遠離了道的根本。

《老子》中很清楚地寫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這不就是上面所說的六根到六識引起六欲嗎?《老子》又進一步提出解決辦法:'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原文

老君曰:“道無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屬形不屬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則長存不亡也。又曰:人能常清靜其心,則道自來居。道自來居,則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則生不亡也。人常欲生,而不能虛心。人常惡死,而不能保神。亦猶欲貴,而不用道;欲富,而不求寶;欲速,而足不行;欲肥,而食不飽也。”

譯文

道是生成萬物的基本元素,所以沒有生死,有生死的是有一定形體的萬物。這就好比潮起潮落,潮水從起到落是一個生死的過程,而組成潮水的''卻不會隨之生生死死。潮水能起是因為有諸多因素(如風、深度、月的引力等)的'',潮水落下是因為它存在的因素消失。對于人體也是一樣,只要合乎道,即神、精、魂、魄、志、意等各守其位,常保持清靜之心,就自然保持了道的本質(zhì),神明自然臨身,人就能長生。相反,人如果有各種各樣的欲念,心就不能空虛,人疲于奔命,造成身心衰竭,不能守神。這就是人想要高貴而不用道,想要富裕而不取寶,想要快速走卻不動腳,想要體胖卻不吃飽。

原文

老君曰:“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則道降,道降則心通。神明之在身,猶火之因卮也。明從火起,火自炷發(fā)。炷因油潤,油藉卮停。四者若廢,明何生焉。亦如明緣神照,神托心存。水由形有,形以道全。一物不足,明何依焉?所以謂之神明者,眼見耳聞,意知心覺,分別物理,細微悉知,由神以明,故曰神明也?!?/span>

譯文

人身之道關(guān)鍵是用心去體會,而思想也只有看懂了道的這個規(guī)律才能算通達,而心靈通達求道的難度就自然減少,從而導致更加明白事理。達成這樣一種良性循環(huán),神明就駐留身體之中。如果將這個神明比作火,那么身體就可以比作卮。(卮一般指古代古代喝酒時,那種扁平狀的酒杯,這里是指油燈,形狀和酒杯相似,杯內(nèi)放入豆油,中間一根柱子內(nèi)含絨線繩,上出頭作燈芯,下入杯底以供油之需)。

光明是由火所發(fā)出,而火是由絨線柱所燃,絨線又是由油所浸潤,油是依靠卮杯所承載。這四個環(huán)節(jié)任何一個被打亂,就沒有光明可見。這個道理和人體之神明相同,人體之光明是由神明所照,而神明是依賴心才存在“道”沒有具體的形象。水也沒有,水根據(jù)現(xiàn)有的形狀而改變,形狀根據(jù)道分布,要想明白這些人體長生的道理,上面所說的幾個環(huán)節(jié)缺一不可。因此,我們所說的'神明',通過眼見耳聞、意知心覺,然后分辨事物內(nèi)在的道理,詳細地用心體會便可明白。以神而明,所以叫'神明'。

原文

老君曰:“所以言虛心者,遣其實也;無心者,除其有也;定心者,令不動也;安心者,使不危也;靜心者,令不亂也;正心者,使不邪也;清心者,使不濁也;凈心者,使不穢也。此皆以有,令使除也。四見者,心直者,不反復也。心平者,無高低也。心明者,無暗昧也。心通者,無窒礙也。此皆本自照者也。粗言數(shù)語,余可思也?!?/span>

譯文

'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腎,志在脾,神在心',神居住在心,如果心中有各種貪欲,原先的神就無處可居,虛心就是要去除各種貪欲雜念,使心神清靜。實腹并不是吃東西,而是氣歸丹田。志是欲望的強烈表現(xiàn),所以要弱志強骨。

'無心、定心、安心、靜心、正心、清心、凈心',意思與虛心相差不大。內(nèi)觀就是要做到'虛心',能夠虛心就能有'四見',也就是四種現(xiàn)象:心直、心平、心明、心通。心直是指不反復,不會今天內(nèi)觀了,明天被人一干擾又耽擱了。心平是無高低起伏,心境一平如水。心明是心底一片通明,無美丑、好壞、是非、對錯之分。心通是內(nèi)觀一鑒無余,毫無阻礙。這些現(xiàn)象都是神明自照的結(jié)果。

原文

老君曰:“知道易,信道難。信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而不失,乃常存也?!?/span>

譯文

老君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看清文字上的意思簡單而理解并相信它較難;理解相信道理容易而按照道理的要求去做很難;按照道理去做一次簡單而在做的過程中體會深意很難;體會深意簡單而要永久地保持下去很難。只有保持這種內(nèi)觀才能使人身長久。

原文

老君曰:“道也者,不可言傳口授而得之。常虛心靜神,道自來居。愚者不知,勞其形,苦其心,役其志,躁其神,而道愈遠,而神愈悲。背道求道,當慎擇焉。”

譯文

太上老君說:道是不能通過言傳口授得到的,只有保持心情安靜,心神才能入住,道才會到來,愚笨的人不知道,所以才勞累形體,苦練心,奴役志,使神躁動,反而立道越來越遠。背道而馳去追求道,要慎重啊。

原文

老君曰:“道貴長存,保神固根。精氣不散,純白不分。形神合道,飛升昆侖。先天以生,后天以存。出入無間,不由其門。吹陰煦陽,制魄拘魂。億歲眷屬,千載子孫。黃塵四起,騎羊真人。金堂玉室,送故迎新。”

譯文

太上老君說:要想達到長生之道,就要固本培元,使精、神、心、魂、魄、意、志各就其位,從而保證精氣不散、心神不亂、元氣不失,這樣才能形神合一、天人合一,飛升上天。先天之精使人長生,后天修行(內(nèi)觀)使人長存。思想或意念在體內(nèi)自由馳騁、隨心所欲,沒有任何阻礙,陰陽交融,御魂攝魄。萬年眷屬、千載子孫也有所感應,又仿佛見到黃塵四起,真人顯現(xiàn)、金堂玉室,送故迎新。

這些虛幻的境象,你認為沒有那就真沒有,如果你相信它有,你也許會見到類似的現(xiàn)象,這就是內(nèi)觀許多不能傳給他人的地方,屬于'不言之教'。

老君曰:“內(nèi)觀之道,靜神定心。亂想不起,邪妄不侵。固身及物,閉目思尋。表里虛寂,神道微深。外藏萬境,內(nèi)察一心。了然明靜,靜亂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寧極。湛然常住,杳冥難測。憂患永消,是非莫識?!?/span>

譯文

太上老君說:內(nèi)觀的關(guān)鍵是保持心神平靜,不被各種利益所引誘,不對各種惡念起邪心,吐故納新,閉目靜坐以養(yǎng)神,就會感到腦海中一片虛寂,混沌一片,外部的千變?nèi)f化,化為虛幻泡影,內(nèi)中冥冥也有知覺。等到功夫漸深,便了然明凈,靜亂俱息,這時氣息在體內(nèi)自由來去,一切順應自然,一切又絲絲相連,達到這種水平,自然疾病全消、憂患俱無,已然超出是非紅塵。

原文

老君曰:“吾非圣人,學而得之。故我求道,無不受持。千經(jīng)萬術(shù),惟在心也?!?/span>

譯文

太上老君說:我不是圣人,是自己修行體會而得,一切的修行方法,不在經(jīng)書之內(nèi),而在修行體會,在自己的心中。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