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大歷二年(公元767年),杜甫在夔州已經(jīng)住了快一年。 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杜甫得以在此安住,不僅為公家代管東屯公田一百頃,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還有四十畝果園,一家人又是種菜,又是養(yǎng)雞,又是從山上引自來水,農(nóng)家樂的生活可真是其樂融融。 今天,他要去見兩位朋友。這兩人都姓孟,是兄弟倆,哥哥在家行十二,任倉曹,弟弟排十四,任主簿,在當?shù)仡H有孝義好學之名。 杜甫知道自己走得慢,所以一大早就拄著拐杖出發(fā)了。草尖的寒露被拐杖觸落,不聲不響翻身融入大地。有些早起的人家已經(jīng)打開院門,晨炊的輕煙裊裊散入風中,一轉(zhuǎn)眼也看不見。 究竟走了多久呢?杜甫沒說。只是說實在沒力氣了,經(jīng)過一棵大樹,只好坐下來歇一歇。這一歇不打緊,老人家困意上涌,干脆扔了書,好好補個覺。一覺醒來,想想還有一段長路要走,唉,咬咬牙繼續(xù)堅持。 這要是蘇軾,這么辛苦與朋友會面,肯定是一頓好酒好菜好招待。倘若是李白,連菜也不要了,酒管夠就行。偏偏杜甫,去朋友家吃了頓三毛飯。 (蘇軾朋友請他吃三毛飯,等了半天啥也沒有,這才明白過來:鹽也毛,菜也毛,飯也毛,啥都沒有,可不是三毛飯么,哈哈!) 杜甫說,清談見滋味,比吃啥喝啥更吸引我,咱就這樣聊著吧,不管歲月的流逝,時光的變遷。 《九月一日過孟十二倉曹、十四主簿兄弟》 唐 杜甫 只是,杜甫之所以是杜甫,就因為他一直都清醒地知道,大唐的秋天、和他自己的秋天,已經(jīng)無可避免,動地而來,正如那蕭蕭落下的秋葉,永不停歇。 見完孟家兄弟不久,重陽節(jié)到。他在夔州登高望遠,將一切可以說的、不可以說的思緒、心情全部寫進了一首詩里。其中的兩句是: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百年多病,千古一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