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根結(原文 譯文)

 閏木 2025-10-21
圖片

原文黃帝問于岐伯曰:邪氣之中人也奈何?

岐伯答曰:邪氣之中人高也。

黃帝曰:高下有度乎?

岐伯曰: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濕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無有常。中于陰則溜于腑,中于陽則溜于經。

譯文

黃帝向岐伯問道:“邪氣侵襲人體,是怎樣的情況呢?”

岐伯回答說:“邪氣侵襲人體,多從上部(如頭面、胸背等高位)進入。”

黃帝又問:“邪氣侵襲人體的上下部位,有固定的規(guī)律嗎?”

岐伯說:“人體腰以上的部位,多被風邪等外感邪氣侵襲;人體腰以下的部位,多被濕邪侵襲。所以說,邪氣侵襲人體,并沒有固定不變的部位。若邪氣侵襲了陰經,會逐漸流注到六腑;若邪氣侵襲了陽經,會逐漸流注到經脈之中(進而循經擴散)?!?/span>

原文黃帝曰: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之相貫,如環(huán)無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陰,或中于陽,上下左右,無有恒常,其故何也?

岐伯曰:諸陽之會,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于邪。中于面,則下陽明。中于項,則下太陽。中于頰,則下少陽。其中于膺背兩脅,亦中其經。

譯文

黃帝問:“陰與陽,名稱不同但本源同類,它們在人體上下交匯,經絡相互貫通,就像圓環(huán)一樣沒有起點和終點。可邪氣侵襲人體,有時侵襲陰經,有時侵襲陽經,侵犯的部位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沒有固定規(guī)律,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答:“所有陽經的匯聚之處,都在面部。邪氣侵襲人體,往往是趁人體虛弱之時,或是在人剛剛用力勞作、飲食后出汗(導致毛孔張開)、皮膚腠理疏松之際侵入。

若邪氣侵襲面部,會向下傳入足陽明胃經;

若侵襲頸部,會向下傳入足太陽膀胱經;

若侵襲面頰部,會向下傳入足少陽膽經;

若邪氣侵襲胸部、背部或兩側脅部,也會分別傳入對應部位的陽經。

原文黃帝曰:其中于陰,奈何?

岐伯答曰:中于陰者,常從臂胻始。夫臂與胻,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俱受于風,獨傷其陰。

黃帝曰:此故傷其臟乎?

岐伯答曰:身之中于風也,不必動臟。故邪入于陰經,則其臟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于腑。故中陽則溜于經,中陰則溜于腑。

譯文

黃帝問:“邪氣侵襲陰經,是怎樣的情況呢?”岐伯回答:“邪氣侵襲陰經,常常從手臂和小腿(胻)開始。手臂與小腿部位的陰經皮膚較薄,肌肉柔潤,所以即便四肢都感受風邪,唯獨陰經會受傷。”

黃帝又問:“這樣會傷及五臟嗎?”岐伯答:“身體感受風邪,不一定會傷及五臟。若邪氣侵入陰經時,五臟之氣充實,邪氣無法在臟內停留,就會退回到六腑。所以說,邪氣侵襲陽經,會流注到經脈;侵襲陰經,會流注到六腑?!?/span>

原文黃帝曰:邪之中人臓奈何?

岐伯曰: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于脅下,則傷肝。有所擊仆,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

譯文

黃帝問:“邪氣怎樣會傷及五臟呢?”岐伯答:“過度的憂愁、恐懼會損傷心臟;身體受寒且飲用寒涼之品,會損傷肺臟 —— 因為內外兩種寒氣相互感應,肺的內外都會受傷,所以會出現(xiàn)氣機上逆的癥狀;從高處墜落,瘀血滯留體內,或因大怒導致氣向上沖而不下降,積聚在脅下,會損傷肝臟;遭受撞擊跌倒,或醉酒后行房、出汗時受風,會損傷脾臟;用力舉重,或行房過度、出汗后接觸冷水,會損傷腎臟?!?/span>

原文黃帝曰:五臟之中風,奈何?

岐伯曰:陰陽俱感,邪乃得往。

黃帝曰:善哉。

黃帝問于岐伯曰:首面與身形也,屬骨連筋,同血合于氣耳。天寒則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

譯文

黃帝問:“五臟感受風邪,需要什么條件呢?”岐伯答:“只有當人體陰陽兩方面都受到邪氣感應時,邪氣才能侵入五臟?!秉S帝說:“說得好啊?!?/span>

黃帝又問岐伯:“頭面與身體其他部位,都由骨骼連接、筋脈維系,氣血也相互融合。天冷時大地開裂、河水結冰,突然受寒會讓人手足懈怠無力,但面部卻不用穿衣保暖,這是為什么呢?”

原文岐伯答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于鼻而為臭。其濁氣出于胃,走唇舌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天氣甚寒,不能勝之也。

譯文

岐伯答:“人體的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脈,它們的血氣都會上行到頭面,并流向眼、耳、鼻、口等孔竅。其中的精純陽氣,上行到眼睛形成視覺;旁支之氣流向耳朵形成聽覺;宗氣(積于胸中的大氣)上出于鼻子形成嗅覺;胃腑的濁氣上行到唇舌形成味覺。這些氣血所化的津液,都會向上熏蒸面部,而且面部皮膚較厚、肌肉堅韌,所以即便天氣極寒,也能抵御寒冷。”

原文黃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虛邪之中身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

黃帝曰:善哉。

譯文

黃帝問:“邪氣侵襲人體,會表現(xiàn)出哪些病狀呢?”岐伯答:“'虛邪’(乘人體虛弱侵襲的邪氣)侵襲身體,會讓人感到惡寒戰(zhàn)栗,身體顫抖;'正邪’(與人體正氣強弱相當?shù)男皻猓┣忠u人體,癥狀輕微,先在面色上有所顯現(xiàn),身體卻沒有明顯感覺,癥狀若有若無、似存似亡,即便有表現(xiàn)也不明顯,難以察覺具體情況?!秉S帝說:“說得好啊?!?/span>

原文黃帝問于岐伯曰:余聞之,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余愿聞,見而知之,按而得之,問而極之,為之奈何?

岐伯答曰:夫色脈與尺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矣。

黃帝曰:愿卒聞之。

譯文

黃帝問岐伯:“我聽說,通過觀察面色判斷疾病,稱為'明’;通過觸摸脈象判斷疾病,稱為'神’;通過詢問病情知曉病位,稱為'工’。我想知道,如何實現(xiàn)'見色知病’'按脈知病’'問病知處’呢?”

岐伯答:“面色、脈象與尺部(手腕內側尺骨處)皮膚的變化是相應的,就像鼓槌敲鼓、聲音隨形一樣,不會偏離。這就像樹木的根本與枝葉 —— 根本枯萎,枝葉也會干枯,面色、脈象與形體肌肉的變化也不會脫節(jié)。所以,掌握其中一種診斷方法,就是'工’;掌握兩種,就是'神’;掌握三種,就是'既神且明’的高明醫(yī)者?!?/span>

黃帝說:“希望你詳細講講?!?/span>

原文岐伯答曰:色青者,其脈弦也;赤者,其脈鉤也;黃者,其脈代也;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

黃帝問于岐伯曰:五臟之所生,變化之病形何如?

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脈之應,其病乃可別也。

譯文

岐伯答:“面色發(fā)青的人,脈象應是弦脈(端直而長,如按琴弦);面色發(fā)紅,脈象應是鉤脈(洪脈,來盛去衰);面色發(fā)黃,脈象應是代脈(脈來遲緩,時有一止);面色發(fā)白,脈象應是毛脈(浮脈,輕取即得);面色發(fā)黑,脈象應是石脈(沉脈,重按始得)。若看到對應面色卻摸不到對應脈象,反而摸到'相勝’的脈象(如面色青卻得浮脈,屬金克木),病情就危重了;若摸到'相生’的脈象(如面色青得沉脈,屬水生木),疾病就能痊愈。”

原文黃帝曰:色脈已定,別之奈何?

岐伯曰:調其脈之緩急、小大、滑澀,而病變定矣。

黃帝曰:調之奈何?

岐伯答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膚亦緩;脈小者,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脈大者,尺之皮膚亦賁而起;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凡此變者,有微有甚。故善調尺者,不待于寸,善調脈者,不待于色。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六。

譯文

黃帝問:“五臟病變會有哪些變化和病狀呢?”岐伯答:“先確定五色與五脈的對應關系,才能區(qū)分不同疾病。”

黃帝問:“已經確定了色脈對應,又該如何辨別病變呢?”岐伯答:“進一步辨別脈象的緩急、大小、滑澀,就能確定病變了。”

黃帝問:“具體如何辨別呢?”岐伯答:“脈象急促的,尺部皮膚也會緊張;脈象和緩的,尺部皮膚也松弛;脈象細小的,尺部皮膚會干癟且氣血不足;脈象洪大的,尺部皮膚會隆起飽滿;脈象滑利的,尺部皮膚也光滑;脈象澀滯的,尺部皮膚也粗糙。這些變化有輕有重。所以,善于通過尺部皮膚診斷的,不必依賴寸口脈;善于通過脈象診斷的,不必依賴面色。能將望色、切脈、察尺膚結合運用的,是'上工’(最高明的醫(yī)者),治療十例能痊愈九例;掌握兩種方法的是'中工’,治療十例痊愈七例;只掌握一種方法的是'下工’,治療十例痊愈六例?!?/span>

原文黃帝曰:請問脈之緩急、小大、滑澀之病形何如?

岐伯曰:臣請言五臟之病變也。

心脈急甚者,為瘈瘲;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緩甚,為狂笑;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大甚,為喉吤;微大,為心痹引背,善淚出。小甚為善噦;微小為消癉。滑甚為善渴;微滑為心疝,引臍,小腹鳴。澀甚為瘖;微澀為血溢,維厥,耳鳴,顛疾。

譯文

黃帝問:“脈象的緩急、大小、滑澀分別對應哪些病狀呢?”岐伯答:“請允許我先說說五臟脈象變化對應的病變?!?/span>

心脈急促得厲害,會出現(xiàn)手足抽搐(瘈瘲);輕微急促,會出現(xiàn)心痛牽引背部、飲食不下;和緩得厲害,會出現(xiàn)狂笑不止;輕微和緩,會出現(xiàn)“伏梁”(心下積聚腫塊,上下移動,有時會唾血);洪大得厲害,會出現(xiàn)咽喉梗塞(喉吤);輕微洪大,會出現(xiàn)心痹(心痛牽引背部,容易流淚);細小得厲害,會出現(xiàn)呃逆(噦);輕微細小,會出現(xiàn)消渴病(消癉);滑利得厲害,會出現(xiàn)口渴;輕微滑利,會出現(xiàn)心疝(疼痛牽引肚臍,小腹腸鳴);澀滯得厲害,會出現(xiàn)失語(瘖);輕微澀滯,會出現(xiàn)出血、突然暈厥(維厥)、耳鳴、癲狂。

原文肺脈急甚,為癲疾;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緩甚,為多汗;微緩,為痿、痿、偏風,頭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為脛腫;微大,為肺痹,引胸背,起惡(見)日光。小甚,為泄;微小,為消癉滑甚,為息賁上氣;微滑,為上下出血。澀甚,為嘔血;微澀,為鼠瘺,在頸支腋之間,下不勝其上,其應善酸矣。

譯文

肺脈急促得厲害,會出現(xiàn)癲狂;輕微急促,會出現(xiàn)肺寒肺熱(表現(xiàn)為倦怠無力、咳血,疼痛牽引腰背胸部,或鼻息肉堵塞鼻孔);和緩得厲害,會出現(xiàn)多汗;輕微和緩,會出現(xiàn)痿癥、半身不遂(偏風),頭部以下出汗不止;洪大得厲害,會出現(xiàn)小腿腫脹;輕微洪大,會出現(xiàn)肺痹(疼痛牽引胸背,畏懼日光);細小得厲害,會出現(xiàn)腹瀉;輕微細小,會出現(xiàn)消渴?。换脜柡?,會出現(xiàn)“息賁”(肺腑積聚,氣逆上沖);輕微滑利,會出現(xiàn)上下部位出血;澀滯得厲害,會出現(xiàn)嘔血;輕微澀滯,會出現(xiàn) “鼠瘺”(頸部、腋下淋巴結結核,下肢無力支撐上肢,常伴有酸痛)。

原文肝脈急甚者,為惡言;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復杯。緩甚,為善嘔;微緩,為水瘕痹也。大甚,為內癰,善嘔衄;微大,為肝痹,陰縮,咳引小腹。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癉?;?,為?疝;微滑,為遺溺。澀甚,為溢飲;微澀,為瘈攣筋痹。

譯文

肝脈急促得厲害,會出現(xiàn)言語兇惡;輕微急促,會出現(xiàn)“肥氣”(脅下積聚腫塊,如倒扣的杯子);和緩得厲害,會出現(xiàn)頻繁嘔吐;輕微和緩,會出現(xiàn)水瘕(水飲積聚)與痹癥;洪大得厲害,會出現(xiàn)內臟癰腫(常伴嘔吐、鼻出血);輕微洪大,會出現(xiàn)肝痹(陰器收縮,咳嗽牽引小腹);細小得厲害,會出現(xiàn)多飲;輕微細小,會出現(xiàn)消渴?。换脜柡?,會出現(xiàn) “?疝”(腹部腫塊疼痛);輕微滑利,會出現(xiàn)遺尿;澀滯得厲害,會出現(xiàn) “溢飲”(水飲溢于肌膚);輕微澀滯,會出現(xiàn)手足抽搐、筋痹。

原文脾脈急甚,為瘈瘲;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后沃沫。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大甚,為擊仆;微大,為疝氣,腹里大膿血在腸胃之外。小甚,為寒熱;微小為消癉?;?,為?癃;微滑,為蟲毒蛕蝎腹熱。澀甚,為腸?;微澀,為內?,多下膿血。

譯文

脾脈急促得厲害,會出現(xiàn)手足抽搐;輕微急促,會出現(xiàn)“膈中”(食物吃進去后又吐出,吐出物多泡沫);和緩得厲害,會出現(xiàn)痿癥與暈厥(痿厥);輕微和緩,會出現(xiàn)風痿(四肢不能活動,但神志清醒,像沒病一樣);洪大得厲害,會出現(xiàn)撞擊跌倒后的損傷;輕微洪大,會出現(xiàn)疝氣(腹腔內有大量膿血積聚在腸胃外);細小得厲害,會出現(xiàn)寒熱往來;輕微細小,會出現(xiàn)消渴??;滑利得厲害,會出現(xiàn) “?癃”(腹部腫塊伴小便不通);輕微滑利,會出現(xiàn)腸道寄生蟲?。ǜ篃幔?;澀滯得厲害,會出現(xiàn) “腸?”(腸道膿血便);輕微澀滯,會出現(xiàn) “內?”(體內癰腫,多下膿血)。

原文腎脈急甚,為骨癲疾;微急,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緩甚,為折脊;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逐出。大甚,為陰痿;微大,為石水,起臍已下至小腹腄腄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為洞泄;微小,為消癉?;?,為癃、?;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澀甚,為大癰;微澀,為不月,沉痔。

譯文

腎脈急促得厲害,會出現(xiàn)“骨癲疾”(骨骼部位的癲狂病);輕微急促,會出現(xiàn) “沉厥奔豚”(氣逆上沖如小豬奔突,足不能收,大小便失禁);和緩得厲害,會出現(xiàn)脊柱折斷般的疼痛;輕微和緩,會出現(xiàn) “洞泄”(食物不消化,吃下去就排出);洪大得厲害,會出現(xiàn)陽痿;輕微洪大,會出現(xiàn) “石水”(水腫從肚臍下蔓延到小腹,脹硬如石,向上波及胃脘,屬不治之癥);細小得厲害,會出現(xiàn)洞泄;輕微細小,會出現(xiàn)消渴?。换脜柡?,會出現(xiàn)小便不通(癃)與?疝;輕微滑利,會出現(xiàn) “骨痿”(坐下后無法站起,站起則視物模糊);澀滯得厲害,會出現(xiàn)大癰腫;輕微澀滯,會出現(xiàn)閉經(不月)、慢性痔瘡(沉痔)。

原文黃帝曰:病之六變者,刺之奈何?

岐伯(答)曰: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內(納的通假字,下同)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內而疾發(fā)針,以去其熱;刺大者,微瀉其氣,無出其血;刺滑者,疾發(fā)針而淺內之,以瀉其陽氣而去其熱;刺澀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發(fā)針,已(別本作疾)按其痏,無令其血出,以和其脈;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

譯文

黃帝問:“針對脈象緩、急、大、小、滑、澀這六種變化,該如何針刺治療呢?”岐伯答:“脈象急促多屬寒證;和緩多屬熱證;洪大多屬氣盛血少;細小多屬氣血俱少;滑利多屬陽氣旺盛、略有熱邪;澀滯多屬血多氣少、略有寒邪。

針刺急促脈象(寒證)的患者,要深刺并長時間留針;

針刺和緩脈象(熱證)的患者,要淺刺并快速出針,以清除熱邪;

針刺洪大脈象(氣盛血少)的患者,要輕微瀉氣,不可放血;

針刺滑利脈象(陽盛有熱)的患者,要快速出針且淺刺,以瀉陽氣、除熱邪;

針刺澀滯脈象(血多氣少)的患者,必須刺中經脈,根據(jù)氣血運行方向調整針刺方向并長時間留針,進針前要先按揉局部皮膚,出針后立即按壓針孔,避免出血,以調和經脈;

脈象細?。庋闵伲┑幕颊撸庩柵c形氣都不足,不可用針刺治療,應改用甘溫藥物調理。

原文黃帝曰:余聞五臟六腑之氣,滎、俞所入為合,令何道從入?入安連過?愿聞其故。

岐伯答曰:此陽脈之別入于內,屬于腑者也。

黃帝曰:滎俞與合,各有名乎?

岐伯(答)曰:滎俞治外經,合治內腑。

譯文

黃帝問:“我聽說五臟六腑的氣血,會通過滎穴、俞穴(均為經絡穴位)注入'合穴’,這些氣血是從哪條通道注入的?注入后又連接到哪里?希望你講講其中的道理?!贬穑骸斑@是陽經的分支深入體內,與六腑相連的通道?!?/span>

黃帝問:“滎穴、俞穴與合穴,各有特定的作用嗎?”岐伯答:“滎穴、俞穴主要治療經脈體表的病癥,合穴主要治療六腑的內在病癥?!?/span>

原文黃帝曰:治內腑奈何?

岐伯曰:取之于合。

黃帝曰:合各有名乎?

岐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腸合入于巨虛上廉,小腸合入于巨虛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陽,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膽合入于陽陵泉。

譯文

黃帝問:“治療六腑病癥該怎么做呢?”岐伯答:“選取對應的合穴?!?/span>

黃帝問:“各腑的合穴有具體名稱嗎?”岐伯答:“胃的合穴是足三里,大腸的合穴是上巨虛,小腸的合穴是下巨虛,三焦的合穴是委陽,膀胱的合穴是委中,膽的合穴是陽陵泉?!?/span>

原文黃帝曰:取之奈何?

岐伯答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虛者,舉足取之;委陽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陽陵泉者,正豎膝,予(與的通假字)之齊(臍的通假字,下同)下至委陽之陽取之。取諸外經者,揄申而從之。

譯文

黃帝問:“這些合穴該如何取穴呢?”岐伯答:“取足三里時,讓患者足背下垂取穴;取巨虛(上、下巨虛)時,讓患者抬起腳取穴;取委陽時,讓患者屈伸膝關節(jié)尋找;取委中時,讓患者屈膝取穴;取陽陵泉時,讓患者端正站立、膝蓋伸直,在與肚臍平齊的高度向下找到委陽外側取穴。治療體表經脈病癥(用滎、俞穴)時,要根據(jù)肢體屈伸情況調整取穴位置?!?/span>

原文黃帝曰:愿聞六腑之病。

岐伯答曰:面熱者足陽明病,魚絡血者手陽明病,兩跗之上脈豎陷者足陽明病,此胃脈也。

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

譯文

黃帝問:“希望聽聽六腑病癥的表現(xiàn)?!贬穑骸懊娌堪l(fā)熱是足陽明胃經的病癥;手魚際(手掌外側)部位絡脈充血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病癥;兩足背之上經脈隆起或凹陷,是足陽明胃經的病癥(這是胃的經脈表現(xiàn))。

大腸病癥:腸道劇烈疼痛且腸鳴作響,冬天再次受寒會出現(xiàn)腹瀉,肚臍周圍疼痛,無法長時間站立,與胃病的診察部位相同,治療取上巨虛。

原文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上肢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取之三里也。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后,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陽病也。取之巨虛下廉。

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別本作赤)見于脈。取委陽。

譯文

胃病癥:腹部脹滿,胃脘正對心臟處疼痛,疼痛牽引上肢與兩脅,咽喉堵塞不通,飲食難以下咽,治療取足三里。

小腸病癥:小腹痛,疼痛牽引腰脊與睪丸,時常有排便急迫感,耳前發(fā)熱或發(fā)冷明顯,或唯獨肩部發(fā)熱明顯,以及手小指與無名指之間發(fā)熱,若經脈處有凹陷,都是小腸病癥(手太陽經病癥),治療取下巨虛。

三焦病癥:腹部氣脹,小腹尤其堅硬,無法排尿,小便急迫,尿液外溢會形成水腫,滯留體內會導致腹脹。診察時可見足太陽經外側的大絡(位于太陽經與少陽經之間),絡脈也會有異常表現(xiàn),治療取委陽。

原文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脛踝后皆熱。若脈陷,取委中央。

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淡淡,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shù)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譯文

膀胱病癥:小腹偏側腫脹疼痛,用手按壓會有尿意卻無法排出,肩部發(fā)熱;若經脈處有凹陷,以及足小趾外側、小腿與腳踝后方發(fā)熱,也是膀胱病癥,治療取委中。

膽病癥:經常嘆氣,口苦,嘔吐苦水(宿汁),心中泛泛不適,恐懼不安如被人追捕,咽喉有梗塞感,頻繁吐痰。診察時可見足少陽經的起點與終點,若經脈處有凹陷,可艾灸;若有寒熱往來,治療取陽陵泉。

原文黃帝曰:刺之有道乎?

岐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氣穴,無中肉節(jié),中氣穴則針游于巷,中肉節(jié)即皮膚痛。補瀉反則病益篤。中筋則筋緩,邪氣不出,與其真相搏,亂而不去,反還內著。用針不審,以順為逆也。

譯文

黃帝問:“針刺有什么關鍵方法嗎?”岐伯答:“針刺這些穴位,必須準確刺入'氣穴’(穴位深處氣血匯聚處),不可刺中肌肉關節(jié)。準確刺入氣穴,針尖會感覺如在經絡通道中游走;若刺中肌肉關節(jié),會導致皮膚疼痛。若補瀉手法顛倒(該補反瀉、該瀉反補),病情會加重;若刺中筋脈,會導致筋脈弛緩,邪氣無法排出,反而與正氣搏結,擾亂氣機且難以去除,最終邪氣滯留體內。這都是因為用針時判斷不仔細,把氣血運行的順逆方向搞反了?!?/span>

靈樞·根結原文+譯文

原文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陰陽之道,孰少孰多,陰道偶,陽道奇。發(fā)于春夏,陰氣少,陽氣多,陰陽不調,何補何瀉?發(fā)于秋冬,陽氣少而陰氣多;陰氣盛而陽氣衰,故莖葉枯槁,濕雨下歸,陰陽相移,何瀉何補?奇邪離(罹的通假字)經,不可勝數(shù),不知根結,五臟六腑,折關敗樞,開合而走,陰陽大失,不可復取。九針之玄,要在終始;故能知終始,一言而畢,不知終始,針道咸絕。

譯文

岐伯說:“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感應,寒暑之氣交替推移。陰陽運行的規(guī)律中,哪一方偏多、哪一方偏少呢?總的來說,陰的屬性為偶數(shù)(如陰經有六條),陽的屬性為奇數(shù)(如陽經有六條,此處 “偶”“奇” 側重陰陽的分類計數(shù)特征)。

疾病發(fā)生在春夏季節(jié),此時自然界陰氣漸少、陽氣漸多,若人體陰陽失衡,該用補法還是瀉法呢?

疾病發(fā)生在秋冬季節(jié),自然界陽氣漸少、陰氣漸多,陰氣旺盛而陽氣衰弱,就像草木莖葉枯萎、雨水向下歸藏一樣,人體陰陽隨之轉移,又該用瀉法還是補法呢?

此外,“奇邪”(異常邪氣)侵襲人體經脈,其路徑難以計數(shù);若不了解經絡 “根結”(經脈的起點與終點,象征氣血源頭與匯聚處)的規(guī)律,邪氣就會擾亂五臟六腑,破壞關節(jié)(關)與樞紐(樞)的正常功能,導致氣機開合失常、向外耗散,陰陽平衡嚴重失調,此時再用針刺治療已難以挽回。九針療法的精妙之處,關鍵在于掌握經脈 “終始”(氣血運行的起始與終結)的規(guī)律;能通曉終始之道,一句話就能說清針刺要訣;若不懂終始之道,針刺的技法就會完全失效。”

原文太陽根于至陰,結于命門。命門者,目也。陽明根于厲兌,結于顙大。顙大者,鉗耳也。少陽根于竅陰,結于窗籠。窗籠者,耳中也。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故開折,則肉節(jié)瀆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余不足。瀆者,皮肉宛膲而弱也。合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余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樞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陽,視有余不足。骨繇者,節(jié)緩而不收也。所謂骨繇者,搖故也。當竊其本也。

譯文

岐伯說:“足太陽膀胱經的'根’在至陰穴(足小趾外側),'結’在命門 —— 這里的命門,指眼睛(足太陽經循行至目)。足陽明胃經的'根’在厲兌穴(足第二趾外側),'結’在顙大 —— 顙大,指耳前的部位(足陽明經循行至面頰、耳周)。足少陽膽經的'根’在竅陰穴(足第四趾外側),'結’在窗籠 —— 窗籠,指耳朵內部(足少陽經循行至耳)。

在陽經系統(tǒng)中,足太陽經主'開’(調節(jié)體表氣機的開放,抵御外邪),足陽明經主'合’(收斂體表氣機,固攝氣血),足少陽經主'樞’(運轉陰陽氣機,調節(jié)開合平衡)。

'開’的功能失常(開折),肌肉關節(jié)的紋理會松弛,突發(fā)疾病容易發(fā)生。因此,治療突發(fā)疾病,需取足太陽經,根據(jù)氣血有余或不足調整補瀉。紋理松弛的表現(xiàn),是皮肉消瘦憔悴、軟弱無力。

'合’的功能失常(合折),氣機無法收斂停留,會引發(fā)痿癥(肢體無力不能活動)。因此,治療痿癥,需取足陽明經,根據(jù)氣血有余或不足調整補瀉。氣機無法停留,是因為真氣停滯、邪氣占據(jù)了經脈。

'樞’的功能失常(樞折),會導致骨骼動搖不定、無法安穩(wěn)站立(骨繇)。因此,治療骨繇,需取足少陽經,根據(jù)氣血有余或不足調整補瀉。骨繇的表現(xiàn),是關節(jié)松弛、無法收持,所謂'繇’,就是骨骼動搖的意思。治療時,應當從經脈的'根’穴(本源)入手?!?/span>

原文太陰根于隱白,結于太倉。少陰根于涌泉,結于廉泉。厥陰根于大敦,結于玉英,絡于膻中。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故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余不足,故開折者,氣不足而生病也。闔折,即氣絕(別本作弛)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陰,視有余不足。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陰,視有余不足,有結者,皆取之(不足,經文此二字為衍文)。

譯文

岐伯說:“足太陰脾經的'根’在隱白穴(足大趾內側),'結’在太倉(胃腑,脾與胃相表里)。足少陰腎經的'根’在涌泉穴(足底心),'結’在廉泉穴(頸前喉結下方)。足厥陰肝經的'根’在大敦穴(足大趾外側),'結’在玉英穴(胸部膻中穴附近),并聯(lián)絡于膻中(胸腔中央,氣海所在)。

在陰經系統(tǒng)中,足太陰經主'開’(運化水谷,布散氣血),足厥陰經主'闔’(收斂陰血,調節(jié)情志),足少陰經主'樞’(維系陰陽,滋養(yǎng)臟腑)。

'開’的功能失常(開折),胃腑的水谷精微無法運化輸布,會引發(fā)'膈洞’(上則膈氣不通,下則腹瀉不止)。治療膈洞,需取足太陰經,根據(jù)氣血有余或不足調整補瀉 ——'開’的功能失常,本質是氣虛導致的疾病。

'闔’的功能失常(闔折),氣機弛緩、情志失常,容易悲傷。治療悲傷之癥,需取足厥陰經,根據(jù)氣血有余或不足調整補瀉。

'樞’的功能失常(樞折),經脈氣血會瘀結不通。治療氣血瘀結,需取足少陰經,根據(jù)氣血有余或不足調整補瀉(凡是有瘀結的病癥,都可按此方法取穴)?!?/span>

原文足太陽根于至陰,溜于京骨,注于昆侖,入于天柱、飛揚也。足少陽根于竅陰,溜于丘墟,注于陽輔,入于天容(《醫(yī)部全錄》認為是天沖之誤)、光明也。足陽明根于厲兌,溜于沖陽,注于下陵,入于人迎、豐隆也。手太陽根于少澤,溜于陽谷,注于小海,入于天窗、支正也。少陽根于關沖,溜于陽池,注于支溝,入于天牖、外關也。手陽明根于商陽,溜于合谷,注于陽溪,入于扶突、偏歷也。此所謂十二經者,盛絡皆當取之。

譯文

岐伯說:“足太陽膀胱經:根于至陰穴,溜于京骨穴(足外側),注于昆侖穴(外踝后),入于天柱穴(頸后)、飛揚穴(小腿外側)。足少陽膽經:根于竅陰穴,溜于丘墟穴(外踝前),注于陽輔穴(小腿外側),入于天沖穴(頭側,原 “天容” 為誤,天容屬手太陽經)、光明穴(小腿外側)。足陽明胃經:根于厲兌穴,溜于沖陽穴(足背),注于下陵穴(即足三里,膝下),入于人迎穴(頸側)、豐隆穴(小腿外側)。手太陽小腸經:根于少澤穴(手小指外側),溜于陽谷穴(手腕外側),注于小海穴(肘內側),入于天窗穴(頸側)、支正穴(前臂外側)。手少陽三焦經:根于關沖穴(手無名指外側),溜于陽池穴(手腕外側),注于支溝穴(前臂外側),入于天牖穴(頸側)、外關穴(前臂外側)。手陽明大腸經:根于商陽穴(手食指外側),溜于合谷穴(手背),注于陽溪穴(手腕外側),入于扶突穴(頸前)、偏歷穴(前臂外側)。

以上所說的十二經脈,凡是其絡脈氣血充盛(出現(xiàn)異常反應)的,都應當選取上述穴位進行治療。

原文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不應數(shù)者,名曰狂生。所謂五十營者,五臟皆受氣,持其脈口,數(shù)其至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臟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臟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臟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臟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予之短期,要在《終始》。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以為常也;以知五臟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數(shù)乍疏也。

譯文

岐伯說:“人體氣血一晝夜在經脈中運行五十周(五十營),以濡養(yǎng)五臟的精氣。若運行次數(shù)不符合'五十營’的規(guī)律,稱為'狂生’(氣血運行失常,身體易生重疾)。所謂'五十營’,是指五臟都能獲得氣血的濡養(yǎng)。診脈時按住寸口(手腕橈動脈處),計數(shù)脈搏的跳動次數(shù):

脈搏跳動五十次而沒有一次間歇(代脈),說明五臟都能正常受納氣血;

跳動四十次有一次間歇,說明一臟氣血不足;

跳動三十次有一次間歇,說明兩臟氣血不足;

跳動二十次有一次間歇,說明三臟氣血不足;

跳動十次有一次間歇,說明四臟氣血不足;

不足十次就有一次間歇,說明五臟氣血皆虛。

對于氣血不足的患者,可預判其壽命不長,關鍵依據(jù)在于《終始》篇的理論。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是健康人的正常脈象,可據(jù)此判斷五臟的功能狀態(tài);而預判壽命短期的依據(jù),是脈象跳動忽快忽慢、節(jié)律紊亂(乍數(shù)乍疏)。”

原文黃帝曰:逆順五體者,言人骨節(jié)之大小、肉之堅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濁、氣之滑澀、脈之長短、血之多少、經絡之數(shù),余已知之矣,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體柔脆,肌肉軟弱,血氣慓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淺深、多少,可得同之乎?

譯文

黃帝問:“關于'逆順五體’(根據(jù)形體特征判斷氣血逆順),您曾說過人的骨節(jié)大小、肌肉堅脆、皮膚厚薄、血液清濁、氣機滑澀、經脈長短、血量多少、經絡數(shù)量,這些我已經了解了,但這些都是針對普通百姓(布衣匹夫)而言的。那些王公貴族、享用肉食的君主,他們身體柔脆、肌肉軟弱、氣血運行急促滑利,對他們針刺時,手法的快慢、深淺、刺激量的多少,能和普通百姓相同嗎?”

原文岐伯答曰:膏梁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氣滑即出疾,其氣澀則出遲。氣悍則針小而入淺,氣澀則針大而入深,深則欲留,淺則欲疾。以此觀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氣慓悍滑利也。

譯文

岐伯答:“普通百姓吃粗糧野菜,王公貴族吃肥甘厚味,二者的體質差異怎能相同呢?氣血滑利的人,針刺后邪氣易隨針排出,出針應迅速;氣血澀滯的人,邪氣排出緩慢,出針應遲緩。氣血急促的人,應選用細針淺刺;氣血澀滯的人,應選用粗針深刺 —— 深刺需留針,淺刺需快速出針。

由此可見,針刺普通百姓,應深刺并留針;針刺王公貴族,應淺刺并緩慢行針,這都是因為他們氣血急促滑利(不耐深刺久留)的緣故。

原文黃帝曰:形氣之逆順奈何?

岐伯曰:形氣不足,病氣有余,是邪勝也,急瀉之。形氣有余,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形氣有余,病氣有余,此謂陰陽俱有余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故曰:“有余者瀉之,不足者補之?!贝酥^也。

譯文

黃帝問:“形體、正氣與病氣之間的逆順關系(誰盛誰衰)該如何判斷,又該如何治療呢?”

岐伯答:-若形體瘦弱、正氣不足,而病氣旺盛,這是邪氣偏勝,應立即用瀉法清除邪氣;

若形體強壯、正氣充足,而病氣虛弱,這是正氣能制邪,應立即用補法扶助正氣;

若形體瘦弱、正氣不足,病氣也虛弱,這是陰陽氣血皆虛,不可用針刺治療—— 若強行針刺,會使正氣更虛,導致陰陽氣血耗盡、五臟空虛、筋骨骨髓枯萎,老年人會因此喪命,年輕人也難以恢復;

若形體強壯、正氣充足,病氣也旺盛,這是陰陽氣血皆有余(邪氣亢盛),應立即瀉除邪氣,調和虛實。

所以說'有余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原文故曰:“刺不知逆順,真邪相搏。滿而補之,則陰陽四溢,腸胃充郭,肝肺內?,陰陽相錯。虛而瀉之,則經脈空虛,血氣竭枯,腸胃?辟,皮膚薄著,毛腠夭膲,予之死期?!?/span>

故曰:“用針之要,在于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藏。”

譯文

岐伯說:“因此,針刺若不懂得氣血逆順的規(guī)律,會導致真氣與邪氣相互搏結:

若患者氣血盛滿(實癥)卻誤用補法,會使陰陽氣血溢出經脈,腸胃脹滿隆起,肝肺內部氣脹,陰陽氣機錯亂;

若患者氣血虧虛(虛癥)卻誤用瀉法,會使經脈空虛、氣血枯竭,腸胃收縮塌陷,皮膚薄而貼骨,毛發(fā)與腠理枯萎憔悴,可預判其壽命將盡。

所以說:'用針的關鍵,在于懂得調和陰陽。調和好陰陽,精氣才能充盈光明;使形體與氣血相協(xié)調,才能讓心神內藏而不耗散。’”

原文故曰:“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span>

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審五藏變化之病,五脈之應,經絡之實虛,皮之柔粗,而后取之也。”

譯文

岐伯說:“因此,'高明的醫(yī)者(上工)能平衡人體氣機,使陰陽調和;中等水平的醫(yī)者(中工)會擾亂經脈氣血,導致病情復雜;低下水平的醫(yī)者(下工)會耗竭患者正氣,危及生命?!?/span>

所以說:'下工行醫(yī)不可不謹慎,必須仔細審察五臟病變的變化、五脈(對應五臟的脈象)的反應、經絡的虛實、皮膚的柔粗,之后才能確定針刺方案?!?/span>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