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周伯通 講楊振寧平生的業(yè)績或者學術成就,估計大家不懂,我也不懂,他其實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人物,爭議無非在兩點,一個是學霸為什么要去美國,第二個是學成了為什么不歸國,我覺得這兩個爭議點脫離了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的,哪怕是現在,對于清華、北大的學生往西方跑,我內心都是持支持態(tài)度的,為什么呢,且聽慢慢道來。 楊振寧是40年代出國的,當時日本鬼子剛投降,然后內戰(zhàn)又開始了,為何民國大家知道的都是文科大師呢,原因很簡單,不是中國人不行,而是當時的經濟條件支撐不了理科。就拿現在的東南亞來說,大學文科生招的很多,理工科發(fā)展不起來,文科生課堂上幾本書就能解決問題,但是理工科光買儀器設備都是天文數字了,即使你勒著褲腰帶做到了,培養(yǎng)了一堆理工科,畢業(yè)以后,發(fā)現你的國家,全是服裝廠和電子廠,你學無用武之地。40年代的中國和當今的東南亞情況差不多。 至于學成了為什么不歸國,他是學理論物理的,對剛解放時候的中國幫助不大,最早從美國回來的人才,以應用科學為主,也就是把1發(fā)展100,而理論研究,是從0開始發(fā)現1,是沒有辦法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或者轉化周期非常長,甚至需要幾代人的接力,才能把這個1推到100. 我們國家即使現在,也還沒有重視理論研究,要滿足理論研究,一方面要工業(yè)發(fā)達,一方面要有大量的閑錢。 楊振寧中間是回來過的,還見過毛主席和周總理,他也表達了回來的意愿,但是周總理考慮再三,還是建議他留在美國,認為這能更好地統戰(zhàn)科學界人士,中國和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是你死我活的敵人,講究的是“斗爭中合作,合作中斗爭,以斗爭求合作”,因此我們對海外留學的華人,哪怕不回來了,我們都是持友好態(tài)度的。不過那種頑固的反華的除外,頑固反華的現在也有,比如,被我們制裁的在日本的石平,以及在美國寫“中國崩潰論”的幾個家伙。 清華北大學生往西方跑的那個年代,我們國家所處的情況,應該叫“人才結構性過?!?,但是美國為什么能容納,這就是工業(yè)國力的緣故,他們搞100個研究所讓這些人玩,各種實驗室裝備都有,有的人一輩子都沒有做出成就,有的研究出新理論,一直沒有進行轉化,然后100個人里面,突然爆發(fā)出一個產業(yè),這一個產業(yè),就能讓美國吃飽很多年! 現在美國也做不到了,一方面沒有閑錢了,另一方面沒有落地場景了,比如同樣是搞AI,他們拿AI搞成人內容,跳出來黃色圖片和視頻啥的,而中國的AI落地在工業(yè)場景里了。如今風水輪流轉,像養(yǎng)一些如楊振寧一樣的“純理論科學家”,我們也能做的到,其實歐洲、日本、乃至美國的一些科學家已經在中國了,我們只是不太宣傳而已,也就是我們有閑錢搗鼓一些0到1的工作,這種工作有可能一輩子不出成績,但是只要出了一個,那就是改變人類的大事情! 楊振寧和大眾聊天的時候,他也很少講他的專業(yè),他說他這一輩子有一個最重要的貢獻,是“是改變了中國人自覺不如人的心理作用?!边@句話應該是和毛主席聊天中所得,兩人對中國人所做的定性,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就是從不自卑,說中國人一定能做到,還能做好,還能做到世界第一,為世界人民做點貢獻。 西方世界闊了幾年之后,一直講那些陳詞濫調,就是人種論,說中國人也就能玩玩文字,把文字翻來覆去地玩出花來,除了想做官,其他啥事干不成,什么數學、物理、化學等等都是一竅不通,這是人種不行,頂多只能干一些簡單的體力活。 70年代的時候,楊振寧回來過,和毛主席聊天聊了很長時間,聊具體的物理業(yè)務,毛主席肯定是不懂的,因此兩人聊的是哲學,現在很多人把哲學歸于文科,甚至認為哲學是“詭辯”,其實并不是這樣的,哲學和數學、物理、化學都是密不可分,甚至更高一層次,因為我們對宇宙的認識,萬萬分之一都沒有,楊振寧晚年的時候,都在思索造物主是否存在,因為他覺得自己知道的那一點東西,實在是太渺小了! 在和毛主席的交流中,毛主席說,你為人類科學做出了貢獻,證明我們中國人能行的,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一定要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這話是1971年講的,1949年之前,中國是滿目瘡痍,全中國大部分是文盲,連個鐵釘都被稱之為“洋釘”,甚至簡單的火柴都叫“洋火”,等于最低級的工業(yè)都沒,但是毛主席堅信中國人,一定行的!這讓楊振寧深有感觸! 由“中國人民一定行的”這句話開頭,兩人在思想上就找到共同點,于是后來聊的話題就很輕松了,毛主席問楊振寧,“你說光量子能不能分呢?”楊振寧回答道,“這個問題現在還沒有解決,無法證實!” 毛主席講,“我覺得還是可以分的”毛主席開玩笑道,莊子講過,“一尺之棰(短棍),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說的就是物質無限可分的意思。他開玩笑說,如果物質分到一個階段,變成不可再分了,那么一萬年之后,科學家干什么呢? 一個是從哲學出發(fā)講,因此想象力可以發(fā)揮到無窮無盡,一個是從物理學角度出發(fā),沒有證實的東西,不能輕易下結論。但是通過這次談話,楊振寧認為,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也是無窮盡的,世界上一切都在變,物理學也在變,這本身就是辯證法,如果我們認識是有窮盡的,我們把一切都認識到了,那還要我們這些人干什么呢? 兩人在一起談論粒子物理,氛圍融洽。毛主席不僅是偉大戰(zhàn)略家,更重視文化與科技發(fā)展,深知文韜武略兼?zhèn)浞侥軓妵?。離別時,毛主席囑咐“祖國永遠歡迎你回來!”,令楊振寧感動得幾乎落淚,堅定回應“一定會的”。毛主席后來又說了一句,“中國人民一定行的!” 中國的騰飛背后,不是某一個人的努力,而是億萬同胞攜手奮斗的結果。只要全國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中國必將永遠屹立于世界之巔,毛主席去世后,為了表達對毛主席的深切懷念,遠在美國的華人也自發(fā)組織了悼念活動,楊振寧代表華人致辭,情緒激動,最后一句“他是人類歷史上的一位巨人”深深打動在場所有人。 80年代,楊振寧在香港出版了一本文集,收錄了他在中國大陸期間的一些談話,其中不乏諸多贊美之詞,預先看到文稿的楊振寧的朋友、中科院院士都勸他刪掉這些內容,說可能贊美過頭了,不要引起誤會,但是楊振寧卻執(zhí)意全部發(fā)表,他說,一句中國人民能行的,即使我贊美過頭了,也是我內心想要表達的想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