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袋里擠不下的,就親手寫下來。 你好,我是大圓兒。 愛更容易在自我完整之后浮現。 當然這不是說那種精心雕琢、互相改造的關系就毫無價值。 而是當我們掙脫完美主義的執(zhí)念、放下對他人的期待,回到最本真的相處狀態(tài)中,不再是彼此的心理治療師,也不是互相塑造的雕塑家,而是如其所是的全然地看著、接納并尊重對方原本的模樣。 孩子平靜地在客廳地毯上專注地搭著積木,不在意它是否成為你想象中的城堡;伴侶穿著褪色的家居服在廚房煮面,哼著不成調的曲子;你窩在沙發(fā)角落,任由思緒飄散,不必掩飾偶爾的疲憊與沉默。 然而,在年少氣盛或急于求成的階段,人很難領悟這種如其所是的美好。 記得剛成為母親時,我買來各種育兒書籍,試圖按圖索驥地培養(yǎng)出一個“完美孩子”。每當孩子表現出所謂的偏差行為,我便焦慮不已,仿佛那是我作品上的瑕疵。 在親密關系中,也常常試圖改變對方,認為只有符合我心中的標準,才是完美的伴侶。那時的我,如同被蒙住雙眼的行者,只看到自己心中的目標,卻忽略了身邊真實的風景。 那時候愛一個人,就恨不得把他塑造成理想中的樣子。對伴侶,我總拿著內心那把標尺,量他的言行舉止、職業(yè)規(guī)劃、情緒管理,稍有出入便急于修正。對朋友,我也常暗自希望他們更符合我的期待。 你要說這有多懂得愛,不見得。對方是否真的需要被這樣改造也不是重點,而是剛好趕上自己最執(zhí)著于控制、最無法接納差異的那個階段。 那個階段在意的始終是我對“完美關系”的想象,而非關系本身,更不是眼前這個活生生的人。 更直白來說,執(zhí)著時期的自己,對誰都會執(zhí)著。 但這種執(zhí)著太強烈,讓你看不清自己內心的恐懼,于是極端一些就會演變成關系中的權力游戲,任由控制與焦慮不斷興風作浪。 無論是親子關系、親密關系,還是與自己的關系,接連失去平衡,一門心思要從外界塑造出符合內心藍圖的模樣。 人在充滿不安的時候,靠控制和改造建立的關系,就容易變成所謂的【改造型關系】,這種關系帶有工程性質,很容易因為對方不符合預期而產生失望和憤怒。 有的人沒辦法接納生命的本來面目,就會用不斷的批評、指導、期待來試圖讓對方符合自己的標準。要求每個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看起來很負責,其實是自己還未學會與真實的世界和平共處。 而反過來,建立如其所是的關系,就是你突然意識到除了把對方塑造成你想要的形狀,你還可以放下刻刀,停下畫筆,只是去看、去欣賞生命本來的樣貌。 孩子不必成為你理想的延續(xù),伴侶不必填補你所有的缺失,朋友不必符合你所有的期待。 生命的形態(tài)就那些,實在沒有什么是非改變不可的。 心就會柔軟下來,騰出空間,看透這種改造沖動的虛妄,慢慢在覺察中感受到那種允許的力量,理解相處到后來終歸是先與自己和睦,控制與不安會減弱,這種時候往往就容易打開,包容,建立真實的關系。 就算孩子偶爾發(fā)脾氣,在你看來都不是故意挑釁,也不是教養(yǎng)失敗了;伴侶偶爾的消沉,也不是不夠堅強,而是你恰巧遇見他真實的脆弱時刻。 就像四季輪回一樣,時有陰晴圓缺,但都有它的美。 而這個對的關系,你們彼此都能真實做自己,能量的流動是自然而然的,兩個人的相處會不費力地展開,緊接著自在、真實、輕松,都會次第浮現,之后你就會有頓悟,原來之前與父母、伴侶、孩子的那些權力斗爭,各有各的意義。 不是他們有問題,或者不夠好,只不過趕巧不在一個接納的狀態(tài)里。 人也會恍然驚覺,原來每個生命都有它自己的軌跡,過去的沖突出現都不是為了讓你證明自己正確,而是從這些碰撞中明白,愛不是雕塑而是園藝。你無法決定一朵花何時開放,只能提供土壤、陽光和水分,然后等待。 與自己的關系也是如此。當我停止苛責那個【不夠好】的自己,允許焦慮、膽怯、不完美如其所是地存在,它們反而像雨季過后的野花,在接納的陽光下自然生長、凋零、再生長。 都是風景,欣賞便是。 點亮「在看+贊」,愿你平安喜樂,福生無量。 關注的人越多,我更新的動力會越大哇! 一位生活在煙臺的職場二胎媽媽,家有倆娃藤哥和蘿弟,每天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經驗反思;終身成長,持續(xù)更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