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戎狄紛爭與早期族群遷徙 先秦時期,甘肅是戎狄部落的主要活動區(qū)域。犬戎、羌人、氐人等部落逐水草而居,遷徙活動頗為頻繁?!妒酚洝ば倥袀鳌酚涊d“戎狄之間,或移或居,往來不定”。犬戎與周王朝沖突不斷,周平王東遷后,部分犬戎部落進入中原地區(qū)。與此同時,中原諸侯的擴張也迫使戎狄部落向甘肅西部遷徙。這一時期的人口流動以部落為單位,規(guī)模較大,為甘肅早期的族群融合奠定了基礎。 秦漢:帝國擴張與中原移民入邊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設置了隴西、北地郡,并遷徙罪犯充實邊疆(《史記·秦始皇本紀》)。漢武帝開拓河西地區(qū),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大規(guī)模地將中原貧民遷徙至邊疆地區(qū)?!稘h書·武帝紀》記載,元狩四年(前119年)“徙關東貧民七十二萬五千口于隴西、北地、西河、上郡、會稽”,其中隴西、北地郡(今甘肅東部、慶陽一帶)接收了十幾萬移民,這些移民主要來自關東(河南、山東)、關中(陜西)等地。這些移民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鞏固了西北邊防。同時,少量匈奴降眾(如渾邪王部四萬余人)遷入安定屬國(今平?jīng)鲆粠В?,形成了胡漢雜居的格局。 魏晉南北朝:戰(zhàn)亂流離與中州人士避禍涼州 當中原地區(qū)陷入戰(zhàn)亂時,涼州(今武威)因其地處偏遠且局勢安定,成為了人們的避難之地。《晉書·張軌傳》記載“中州避難者日月相繼”,《資治通鑒·晉紀》也提到“永嘉之亂,中州之人士避亂者,多依張軌”。據(jù)估算,遷入涼州的人口達幾十萬,主要來自河南、陜西、山西等地。前涼政權依托這些移民“興學校、修律令、勸農(nóng)?!?,使涼州成為了西北文化中心。同時,氐、羌部落向中原地區(qū)遷徙,參與了五胡十六國的紛爭。 隋唐:絲路繁華與胡漢人口交匯 絲綢之路的繁榮使河西走廊成為了胡漢人口交匯的要道。隋煬帝時期,西域商人云集張掖(《隋書·裴矩傳》);唐朝設置河西節(jié)度使(治所位于涼州),管轄七萬三千名士兵(《舊唐書·地理志》),這些士兵及其家屬大多來自中原地區(qū),約有十幾萬。此外,突厥、吐蕃、回紇降眾遷入(如突厥萬余人安置于靈州、涼州),西域商人往來不斷(《大唐西域記》記載“涼州為河西都會,商旅無?!保_@一時期的人口流動主要以商貿(mào)、軍事活動為主,促進了文化的融合。 宋元:西夏興衰與蒙古統(tǒng)治下的人口流動 西夏占據(jù)甘肅東部地區(qū),吸收中原人口“役中國人力”(《宋史·夏國傳》),據(jù)估算遷入人口達十幾萬,這些人口主要來自陜西、河南等地。蒙古滅西夏后,擄掠靈州人口十余萬(《元史·太祖本紀》),將其遷往蒙古或中原地區(qū),導致甘肅人口銳減。元朝設置甘肅行省,招募中原農(nóng)民進行屯田(《元史·地理志》記載“屯田千二百余頃”),蒙古士兵也遷入此地,恢復了當?shù)氐慕?jīng)濟。 明清:屯墾實邊與中原移民的持續(xù)遷入 明朝建立后,為了鞏固西北邊防,實行衛(wèi)所制度,在甘肅設立了12個衛(wèi)(如蘭州衛(wèi)、涼州衛(wèi)),派駐10萬軍戶進行屯墾(《明史·兵志》)。軍戶及其家屬的遷入,使甘肅人口逐漸恢復。清朝推行“攤丁入畝”政策,減輕了農(nóng)民負擔,甘肅人口快速增長。乾隆年間,甘肅人口約1500萬(《清實錄·高宗實錄》)。同時,自然災害(如旱災、蝗災)也導致部分人口遷徙,如道光年間,甘肅東部發(fā)生旱災,約10萬人口遷往陜西、四川(《甘肅通志稿·民政志》)。 近代以來:戰(zhàn)亂、建設與人口的雙向流動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約50萬中原難民遷入甘肅(《甘肅通史·民國卷》),主要來自河南、陜西等地,他們大多落籍于蘭州、天水。三線建設時期(1964 - 1980年),約100萬東北、華北、華東的工人及家屬遷入甘肅(《甘肅三線建設史》),分布在蘭州煉油廠、酒泉鋼鐵公司等企業(yè),推動了當?shù)氐墓I(yè)發(fā)展。 改革開放以來,城鎮(zhèn)化進程加速,農(nóng)村人口向城市轉(zhuǎn)移。2024年,甘肅城鎮(zhèn)化率約為52%,蘭州、天水、白銀等城市人口流入明顯,其中蘭州人口流入約30萬(省內(nèi)流入25萬)(《甘肅省人口發(fā)展報告2024》)。同時,外出務工成為甘肅人口遷徙的重要方向。2024年,甘肅農(nóng)村勞動力轉(zhuǎn)移就業(yè)約500萬人,其中省外就業(yè)約200萬人(主要前往新疆、廣東、浙江)(甘肅省統(tǒng)計局《2024年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 結(jié)語:人口流動是潮流,融合是必然 從先秦到近代,甘肅的人口流動始終與時代發(fā)展同頻共振。古代有中原移民入邊、中州人士避禍,近代有難民遷入、三線建設移民,改革開放后又出現(xiàn)人口流出的現(xiàn)象,這些都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 引用資料 · 《史記·匈奴列傳》(西漢·司馬遷) · 《漢書·武帝紀》(東漢·班固) · 《晉書·張軌傳》(唐·房玄齡等) · 《舊唐書·地理志》(后晉·劉昫等) · 《元史·太祖本紀》(明·宋濂等) · 《明史·食貨志》(清·張廷玉等) · 《清史稿·食貨志》(民國·趙爾巽等) · 《甘肅通史·民國卷》(甘肅人民出版社,2010年) · 《中國人口普查年鑒 - 2020》(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21年) · 《甘肅三線建設史》(甘肅人民出版社,2015年) · 《河南災荒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 《資治通鑒·晉紀》(北宋·司馬光等) · 《大唐西域記》(唐·玄奘) · 《西夏書事》(清·吳廣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