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很多人是做了父母之后,才變得剛強的。 可,什么是“剛”? 老子給出了正確答案:“敢于不敢?!?/p> 好的父母,如水一般,孩子高就退去,孩子低就涌來。
強勢的父母,會壓制孩子的成長。 有一位高學歷媽媽,工作體面,社交圈里都是高層次的人,做事風風火火。 她對兒子的要求很高,“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是必須的。 她忙里偷閑,給兒子講題,總是強調(diào)一點:“想當年,我小學的時候,從來都是一點就通,一學就會?!?/p> 她看兒子這不會,那不會,就搖頭:“你怎么一點都不像我?你怎么都不如我?” 反正,兒子怎么做,都沒有辦法超越“當年的母親”。這讓兒子很痛苦,懷疑自己能力有問題,學習方法永遠不對。 如果這位媽媽進一步展示自己的強勢,成長的驕傲,又說孩子哪哪都不行,結(jié)果有兩個。 1.孩子永遠抬不起頭,失去了信心。 2.孩子也火了,和父母對著干。 真正能夠傷害到孩子的,不是外人,而是家里人。家人距離孩子最近,互動最頻繁,傷害也是隨時可以發(fā)生的。 不是非常惡毒的語言,十分野蠻的行為,會傷害到孩子,對孩子“人格的侮辱、信心的打壓”也會傷害到。 父母炫耀自己,其實是貶低了孩子。對信心的打壓,一目了然。 作家莫言談到自己成長期的一件事:不小心把熱水瓶打碎了。這是家里唯一的熱水瓶,那時候是很貴的。他怕,就躲在草垛里。 傍晚,聽到母親喊。他也確實餓了,就走出來。 很意外,母親沒有打罵自己,而是摸摸他的頭,嘆息了一聲,僅此而已。 “母親的話雖然腔調(diào)不高,但使我陡然獲得了一種安全感和對于未來的希望?!?/span>是母親的柔軟,讓莫言感受到了更多的愛,覺得自己很早就可以和母親平等溝通。 所以,我們可以判斷,父母越強勢,孩子就難出頭,過父母這一關都難。
父母示弱,孩子反而會強大。 一個孩子的成長,其實是從弱變強、從無知到聰明的過程。 一個家庭的發(fā)展,是父母慢慢變老,孩子慢慢長大,是幾代人交替的過程。 父母老了,孩子就長大了;父母扛不住了,孩子就是頂梁柱了;父母退休了,孩子就在職場打拼。這樣的家庭,才沒有錯序。 “臥冰求鯉”的故事,大家都熟悉。 晉代的王祥,脫掉衣服,到河邊招來鯉魚,給繼母朱氏做魚湯。 一開始,繼母是不領情的。 后來有一天,繼母想要把王祥滅掉,一了百了。湊巧的是,王祥出門了。 王祥回到房間,知道了繼母的動機,就跪下來,懇求繼母把自己滅掉。這件事,讓繼母很觸動,從此變得柔軟。 繼母把王祥當成貴人,王祥的命運,迅速改變,有了學習機會,后來還做官,變成朝廷的權臣。 王祥后來教育子女,也是采用“示弱”的方法。他對兩個兒子王烈、王芬的做法,基本上是點贊。 王烈認為故鄉(xiāng)好,王芬認為他鄉(xiāng)好。王祥就說:“不忘故鄉(xiāng),是仁;不戀本土,是達。這仁與達,我的兩個孩子都有啊?!边@句話,太絕了。 永遠要記?。豪弦惠叺娜俗?nèi)酰褪切乱淮俗儚?。一個家庭不可能每個人都強,這針尖對麥芒的格局,沒有好處。
學會向孩子求助,無能是大能。
父母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但父母真不要為孩子承擔一切。 聰明的父母,大大方方承認自己做不到,也老老實實請孩子幫忙。 求助,是給孩子學習的機會。 母親求助孩子,某個題目怎么做,借機會,就讓孩子學習了一道題。 母親求助孩子,衣服破了怎么辦,孩子就知道了縫補的方法。 父親求助孩子,要抬某樣東西,就了“上陣父子兵”的開始。 無時無刻,都是學習,只要父母愿意和孩子一起來。 求助,給孩子更多責任。 孩子成年之后,父母的求助,會讓孩子明白,自己要如何扛起這個家庭了,要如何給父母養(yǎng)老了。 孩子知道父母不是無所不能的,肯定會慢慢放棄對父母的依賴,從而真正獨立起來。 求助,是雙向奔赴的愛。 生活中,求助會讓人顯得弱小,也會體現(xiàn)人的柔軟。 人的記憶,很容易記住“柔軟的東西”,因為這是溫暖的,感動的。如冬天,人要鉆入棉被一樣。 愛,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良性的互動,就是如此。
這個世界很大,成就孩子的因素很多。但孩子的成長期,父母是主導者。 千萬別等孩子成年了,已經(jīng)定型了,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 做父母的,請蹲下來,和孩子一樣高,再開口講話。 能夠豎起大拇指的,千萬別握緊拳頭,也無需用食指點來點去。 父母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裝懂。 父母一代的驕傲,不值一提,孩子的驕傲,才掛在嘴邊。 紅花總要綠葉扶,父母是綠葉。 作者:布衣粗食。 配圖來源于網(wǎng)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