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濕熱中阻型慢性胃炎中藥治療以“清熱化濕、理氣和胃”為核心,臨床常用基礎驗方為連樸飲合清中湯加減,需根據(jù)患者口苦、胃脘痞滿、舌苔黃膩等具體癥狀調整,不可直接照搬。 ①. 基礎驗方 【方名】 連樸飲合清中湯加減。 【處方組成】 黃連6~9克 厚樸9~12克 石菖蒲6~9克 半夏9克 淡豆豉9克 山梔9克 陳皮6~9克 茯苓12~15克 甘草3~6克。 【方解】 黃連清熱燥濕,針對胃中濕熱;厚樸行氣除滿,緩解胃脘脹悶;石菖蒲化濕醒脾,改善濕阻脾胃;半夏燥濕和胃,減少惡心痞滿;淡豆豉清熱除煩,緩解口苦心煩;山梔清瀉胃火,增強清熱之力;清熱化濕、和胃止痛;陳皮理氣健脾,避免濕阻氣滯;茯苓健脾滲濕,助濕邪排出;甘草調和諸藥,緩和苦寒之性。 【用法】 每日1劑,水煎2次,二次煎液混合均勻,分早晚2次飯后一小時溫服。 ②. 常見癥狀加減思路(需辨證調整) 若胃脘灼痛明顯、反酸燒心,加煅瓦楞子15~20克、海螵蛸12~15克,制酸止痛,兼顧清熱;若口苦黏膩、口有異味,加黃芩9~12克、蒲公英15~20克清熱解毒,減輕胃中濕熱;若腹脹明顯、食后加重,加木香6~9克、佛手9~12克增強行氣導滯,緩解濕阻腹脹;若大便黏滯不爽、排便不暢,加薏苡仁15~20克、冬瓜皮12~15克健脾利濕,促進濕邪從腸道排出;若伴有惡心、干嘔,加竹茹9~12克、生姜2~3片清熱和胃,降逆止嘔。 ★.重要提示 濕熱中阻型需避免“單純清熱傷脾”或“單純祛濕助熱”,用藥需兼顧“清熱”與“化濕”的平衡。且每個人的濕熱偏重(偏熱重或偏濕重)、兼夾癥狀不同,自行抓藥可能導致脾胃損傷,或加重口苦、腹脹。 | 
|  | 
來自: 思遠中西醫(yī)診所 > 《脾胃病實效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