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迅故里尋跡 (二) ![]() ![]() ![]() ![]() ![]() ![]()
![]() 此處還有書房,房內(nèi)額枋上懸掛著“三余齋”匾?!叭唷比×x于《三國志》裴松之注,即魏人董遇所說“為學當以三余,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意思是人們要利用一切空余時間發(fā)奮學習。房內(nèi)是典型的塾師之家的書房布置,設有《二十四史》專用書柜、普通書柜、文房用具等。在壽鏡吾先生的臥室里仍然放置著架子床、衣柜、箱柜、木躺椅、衣架、盥洗架等舊物。 ![]() ![]() ![]() 從西側(cè)一個方形門囗出去,向后走,轉(zhuǎn)到了東側(cè),來到了東廂房,分南、北兩部分。南邊的廂房現(xiàn)陳列著介紹歷史文化名城紹興的古代教育史,分“越中府縣學、越中書院和越中學塾”三大塊內(nèi)容,北邊的廂房就是“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幼年讀書的地方,他于12歲那年到這里上學。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獄,少年魯迅離家去紹興農(nóng)村──皇甫莊、小皋埠避難,學業(yè)中斷。1894年夏回家,仍到三味書屋讀書。這樣一直到大約1898年17歲時往南京水師學堂學習前半年才離開,前后有六年時間。三味書屋是晚清紹興府城內(nèi)著名私塾,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說它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逼真地寫出了它的陳腐味,學生和老師都讀一些晦澀繞口的詞句,兒童在那里受到規(guī)矩的束縛,凸顯出了舊時私塾教育的不盡人意。但作者并未將三味書屋寫得死氣沉沉,而是通過課間學生溜到后園嬉耍,老先生在課堂上入神讀書學生乘機偷樂等小故事的敘述,使三味書屋也充溢著諧趣。 ![]() ![]() 三味書屋是三開間的小花廳,坐東朝西,北臨小河,從房屋建筑到室內(nèi)陳設以至周圍環(huán)境,基本還是原來的樣子,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舊如魯迅回憶時寫的那樣:“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边@匾和畫,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黨組織派人想盡辦法才找回來。畫旁還放著一個鏡框,里面的照片應該就是壽鏡吾老先生吧。壽鏡吾(1849-1929年)名懷鑒,字鏡吾,是紹興著名塾師。他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二十歲考中秀才后,因厭惡科舉弊端,拒絕繼續(xù)應試,轉(zhuǎn)而在自家壽家臺門開設私塾“三味書屋”,坐館教書長達六十年。魯迅描述他“極方正、質(zhì)樸、博學”,其教學風格雖嚴格卻不失開明,對魯迅早期思想的形成影響深遠。畫前面是一張八仙桌,旁邊放一張高背椅子,那是先生的座位。周圍一共有11個學生座位,魯迅的座位排在北墻邊,是一張帶抽屜的長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著一張略嫌低些的椅子。這兒光線很暗,空氣也顯得潮濕。他的書桌右角,至今還刻有一個約一寸見方的“早”字,刀法簡樸挺直,它是魯迅幼年時手刻的,現(xiàn)已成為極珍貴的文物了。關于這個“早”字的來歷,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篇課文《早》中講到過:魯迅的父親害了病,魯迅一面上書塾讀書,一面幫著母親料理家務,幾乎天天奔走于當鋪和藥鋪之間,把家里的東西拿到當鋪去換了錢,再到藥鋪去給父親買藥。有一天早晨,魯迅上學遲到了,教書認真的壽鏡吾老先生嚴厲地對他說∶“以后要早到!”魯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用小刀在書桌上刻下了這個方方正正的“早”字,來督促、提醒自己不要遲到。從此,他再也沒有遲到過,而且時時早,事事早,毫不松懈地奮斗了一生。魯迅的求知欲很強,他除了完成塾師規(guī)定的《四書》《五經(jīng)》等功課外,還多方尋求課外讀物,如《爾雅音圖》《癸巳類稿》等。魯迅讀書并不死記硬背,而是注重理解和掌握。他曾制作了精美小巧的書簽,中間寫著:讀書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因為他讀書都按照三到的方法,所以比別人學得快,學得好,為此常得到整師的稱贊。 ![]() ![]() “三味書屋”中的“三味”有什么含義呢?有的解釋是“讀經(jīng)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用魚肉等制成的醬)”,用三種味道來比喻讀書的不同境界和滋味。而壽鏡吾之孫壽宇認為這樣的解釋淡化了祖先對清王朝的反叛精神。他在文章中講道:“我不止一次地從我祖父壽鏡吾的口中,聽到解釋三味書屋的含義。祖父對'三味書屋’含義的解釋是'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于粗茶淡飯,不羨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nèi)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滋味?!斑@第一點'布衣暖’非常重要,這是我祖先峰嵐公、韻樵公的思想核心,產(chǎn)業(yè)的失敗,使他們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質(zhì),他們認為在禍國殃民的清王朝當官就是為虎作倀,是害人害己。于是,把三味書屋的辦學方向也作為子孫的人生指南,不許自己的子孫去應考做官,要甘于布衣暖,菜根香,品嘗詩書的滋味。”壽宇說,壽鏡吾生前曾對他說:“這三味的含義不能對外人說,也不能見諸文字,這是祖先韻樵公定的一個家規(guī),因為'三味’精神有明顯的反清傾向,一旦傳出去可能要招來殺身之禍。”
匾額上的“三味書屋”四個字是由杭州人梁同書所書。梁同書為清代書法家,性耿介,工書,晚年名滿天下。他終年93歲,著有《頻羅庵遺集》。他為三味書屋題寫的不僅是這塊匾額,還有堂屋中的抱聯(lián):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上聯(lián)中“至樂”指人生最高境界的快樂,孝悌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整體意思是人間最大的快樂是無聲的,唯有踐行孝悌之道才能獲得這種最高境界的快樂。下聯(lián)中的“太羹”指古代祭祀用的不加調(diào)味的肉汁,比喻最原始純正的滋味。整體含義是最本真雋永的美味,莫過于讀書明理帶來的精神享受。1962年秋天,郭沫若曾到三味書屋瞻仰,并題詩紀念,詩云:我亦甘為孺子牛,橫眉敢對千夫怒。三味書屋尚依然,拈花欲上臘梅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