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有句話:“學會用附子只是中等大夫,學會用大黃才是真正的高手”。這句話怎么理解呢?首先,附子屬大熱之品,雖然有溫補提振陽氣作用,但大劑量或者長期使用就會傷津耗髓,附子大熱為回陽救逆之物,久用必會傷陰,所以補火也不宜太過。而大黃,也叫將軍,過去大夫開大黃用別名“川軍”指的就是川大黃,因其味苦性寒,瀉下力強,故臨床大夫使用大黃劑量往往偏小,為防止瀉下太過傷正氣!有沒有大劑量用大黃的情況呢?或者有沒有超劑量用大黃的大夫呢?答案在下面,今天專門講大黃的用法。(注;今天所講大黃是指川大黃或者西大黃,絕非土大黃,千萬不可混淆)1、《神農本草經》: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2、《藥性論》:主寒熱,消食,煉五臟,通女子經候,利水腫,破痰實,冷熱積聚,宿食,利大小腸,貼熱毒腫,主小兒寒熱時疾,煩熱,蝕膿,破留血。3、《本草綱目》: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瀝,實熱燥結,潮熱譫語,黃疸,諸火瘡。4、《藥品化義》:大黃氣味重濁,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斬關奪門之力,故號將軍。專攻心腹脹滿,胸胃蓄熱,積聚痰實,便結瘀洫,女人經閉。上述文獻記載,筆者將其中重要字眼標注了,古人對于字意記載可以用“言簡意賅”形容,因為古代記載文字比較困難,紙張的出現(xiàn)是到了東漢年間,但一直沒有廣泛使用,到了東晉末年紙張才開始普及使用。所以古人在記錄文字的時候肯定考慮到使用成本,惜墨如金一點都不夸張。這就需要從古代文獻中仔細琢磨文字深意。綜上,能夠看出大黃的“將軍”之名號并不是空頭支票,是有絕對的力量的一味藥。正是因為其峻烈猛剛,所以在2020版《中國藥典》中大黃使用口服劑量僅僅是3-15克。這種保守的劑量原本并無不妥,但卻大大限制了“將軍”的力量,很多問題明明可以用大黃解決的,用了卻解決不了。有一位民間老中醫(yī)大夫憑自己經驗使用大黃,若是化身體斑塊,靜脈曲張,清血管瘀堵,攻積聚,最少用量300克一次量。這個劑量是有使用標準的,(300克大黃8公斤水熬270分鐘)即每次煎煮時間不低于4.5小時,并且中間不能加冷水,只能加開水??赐昀洗蠓蜻@個經驗,筆者立刻茅塞頓開,因為在歷代經典中記載:“大黃是將軍,有破淤生新之功”,但過去只知道大黃泄下力強,用量宜小不宜大,卻不知大劑量久煎的新用法。仔細琢磨其用意會發(fā)現(xiàn),很多藥久煎使用是有深意的,比如生附子的久煎是為了降低毒性,大黃久煎可以改變藥性,從剛猛將軍轉變成為有勇有謀的將軍,既如此,書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于是決定自己親自試試其效果。| 10月14號將生大黃300克,熟地150克在炭火爐上煎煮一整天,上午一個多小時,下午3小時,符合老大夫講的煎煮4.5小時。口感不苦,略有酸澀,剛開始服用感覺渾身熱,下樓后略感胸悶,心率有些快,但很快過去了。服用兩小時并沒有拉肚子,只是放屁多,但放屁沒有臭味。可能跟自己晚上不吃飯有關,服用完久煎大黃湯覺得有些餓,但沒吃東西。晚上睡得踏實,一覺到天亮,早上去廁所尿黃如金黃色,昨晚好像有紅色尿,下次再觀察。尿雖黃但很快就在馬桶里消失。大便沒有腹痛,久煎后大黃泄下力量減弱或消失,大便顏色正常,略有些稀。加入熟地的另一個用意為熟地滋陰黏膩與大黃一剛一柔,一陰一陽,可以抑制大黃之烈,再有凡淤久都會損傷津液,滋陰有助于津液生成。近些年補火派過用辛散大熱之物或熬夜失眠傷津耗液嚴重,應該注意滋陰。此論靈感來自張景岳,張景岳素有“張熟地”之稱。 | 此篇僅為記錄大黃使用起點,為進一步拓寬大量使用大黃使用范圍,還會將重癥患者以及特殊病案患者醫(yī)案陸續(xù)公布。同時也歡迎各位中醫(yī)同道留言給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