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首詩,一段歷史,一個小故事 ![]() 文/楓見月 你信命嗎? 我不信,但我信因果。 公元712年,太平公主謀廢太子李隆基,命懂星象的術(shù)士向睿宗李旦進言:彗星入太微,主帝座有災(zāi),皇太子將為天子。 在太平公主和他的謀士們看來,這是一個大殺招,即便李旦不降罪李隆基,也足以將他從太子位上拉下來。 在唐代,廢黜太子乃是家常便飯,不足為奇。 尤其太平公主此時大權(quán)在握,朝臣多有依附。但是李旦一句話,就讓太平公主徹底傻了眼,他說:既然如此,朕就把皇位傳給太子吧,以避災(zāi)禍。 于是,李隆基即位,是為玄宗。 玄宗稱帝后,誅殺舊黨,曾依附韋皇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的臣子,大多被處死,其中就包括宋之問。 宋之問死后,時人皆言:此乃劉希夷之報也! 宋之問這一生,諂媚權(quán)貴,賣友求榮,可謂是作惡多端,更是為了兩句詩,謀害了自己的外甥劉希夷。 所以他死后,人們都說,這是宋之問的報應(yīng)。 到底是哪兩句詩,足以讓宋之問如此狠心? 據(jù)《唐才子傳》記載,公元675年,劉希夷進士登科,年僅二十五歲,可謂是前途無量。但這一年,高宗李治風(fēng)疾復(fù)發(fā),打算遜位給武則天,幸得宰相郝處俊阻攔。 旋即,武則天開始培養(yǎng)北門學(xué)士,朝堂局勢十分微妙。 因此鋒芒畢露的劉希夷,反而久久得不到提擢,“寸祿不沾,長懷頓挫”,詩風(fēng)也漸漸變得沉郁。 劉希夷是汝州人,三歲喪父,自幼隨母親在外祖父家長大,童年并不算幸福。故而劉希夷勤奮苦讀,希望有一天能逆天改命。 及冠之年,劉希夷開始游歷四方,結(jié)交名士,他酒量奇大,數(shù)斗不醉,而且性格豪放,談笑風(fēng)生。 奈何門第不高,縱有才華也得不到施展。 某一天,劉希夷在洛陽街頭,看見一位古稀老人,頭發(fā)早已花白,一時感嘆,作《代悲白頭翁》一首: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fù)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fù)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fēng)。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yīng)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zhuǎn)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fā)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 在寫到“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fù)誰在”時,劉希夷就有一種很不好的預(yù)感,覺得像讖語。 西晉首富石崇曾對愛妾綠珠說過“白首同所歸”,最后石崇遭趙王司馬倫迫害,石崇將罪責(zé)歸咎于綠珠,綠珠跳樓殉情。 劉希夷認為,這兩句詩與石崇的境遇極為相似,就將此聯(lián)刪掉了。 等劉希夷寫道“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時,忽然間又釋懷了,遂嘆:人生死有命,豈能由這些虛妄之言而定呢! 于是,詩句全部保留,不曾刪減。 詩成以后,他請舅舅宋之問點評,宋之問尤其喜愛“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一聯(lián),便問劉希夷:這首詩你可拿給別人看過? 劉希夷搖頭,說:不曾。 宋之問笑逐顏開,請劉希夷將“年年歲歲”一聯(lián)贈予他。 劉希夷雖然很不情愿,但礙于舅甥之間的關(guān)系,也就無奈答應(yīng)了。過了幾日,劉希夷認為這樣不妥,畢竟那是自己的心血,又將詩從宋之問那索回。 因此,宋之問懷恨在心。 ![]() 某一天,宋之問約劉希夷到城外飲酒,一直喝到入夜時分,并將劉希夷灌醉。隨后,宋之問與仆人用幾層土袋將劉希夷壓住,可憐劉希夷尚未而立,便一命嗚呼了。 所以這首詩,就成了劉希夷的絕命詩,幸好多年以后,人們知道了真相,紛紛為處死宋之問而稱快。 后人為了紀(jì)念劉希夷,在汝州風(fēng)穴寺山門東建“夷園”,為劉希夷立冢,墓前植有松柏。千年后,一棵樹高近三丈,四人方可合抱,樹莖分三枝,故稱“三柱香”; 另一棵樹則需五人合抱,樹蔭面積百多平方,狀如巨傘,故稱“一蓬傘”。 這兩棵樹,如今成了汝州一景,對劉希夷而言,也是一種慰藉。 ![]()
|
|
|
來自: qiangk4kzk8us4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