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薛麗 青島西海岸新區(qū)醫(yī)院 主管護師,從事護理工作20余年,擅長各種疾病的臨床護理,通過飲食調理對高血壓病、高血糖病和超重肥胖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目標管理。多次走進學校、社區(qū),進行營養(yǎng)科普宣傳活動,普及科學飲食文化知識,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大力推廣合理膳食。 提到骨質疏松,很多人腦海里會立刻跳出“補鈣”二字。牛奶天天喝,鈣片按時吃,骨頭湯也沒少喝……這些努力當然值得肯定。然而,很多人卻萬萬沒想到,廚房里那個看似尋常、甚至帶著煙火氣的習慣——炒菜時“豪邁”地多放兩勺鹽,正成為全家骨骼健康的隱形殺手。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平臺-AI配圖) 骨質疏松,遠非“骨頭松了點”那么簡單。它意味著支撐我們身體的這座“骨大廈”的內部結構正在悄然崩塌。 健康骨骼內部如同堅韌的海綿,布滿了縱橫交錯的骨小梁,它們儲存鈣質,既支撐身體又保護器官。骨骼每天都在進行著新陳代謝:即一部分舊骨組織溶解吸收,同時新骨組織不斷生成,兩者平衡方能維持骨頭的堅固。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新骨生成慢于舊骨流失,骨組織便會日益變細、變薄、變脆,甚至斷裂,最終導致“骨質疏松”。 鹽,廚房里的魔術師,能消除苦味、激發(fā)鮮甜、調和百味,是提升菜肴色香的核心調味品。但這份美味背后,隱藏著對骨骼的巨大威脅。 鹽與鈣的“捆綁交易”:當我們攝入過量的鹽后(主要成分是氯化鈉),身體必須通過腎臟將其排出,而腎臟在排泄鈉的同時,會無情地“順手”帶走體內寶貴的鈣!腎臟每排出約2300毫克鈉(相當于6克鹽),就會損失掉40-60毫克的鈣。也就是說,鹽吃得越多,被強行帶走的鈣就越多。 骨骼被迫“割肉”:當排出的鈉過多,而日常攝入的鈣又遠遠不夠時,身體只能啟動“應急預案”——溶解骨骼中的鈣來應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高鹽飲食就這樣持續(xù)“掏空”了我們的骨庫,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骨質疏松的風險。大量研究證實[3],高鈉鹽攝入與髖部和脊椎骨密度降低存在著明確的關聯(lián)。 現(xiàn)實的雙重暴擊! 更令人憂心的是,我國居民普遍面臨著雙重困境:
高鹽攝入,如同在原本就鈣源枯竭的土地上又刮起一陣狂風,讓骨骼健康“雪上加霜”。正因如此,國內外所有權威的骨質疏松防治指南都明確強調:必須限制鹽的攝入!都說鹽是百味之首,咸鮮可口的“下飯菜”是飲食文化的重要部分。然而,這份美味卻讓我們付出了健康代價。2019年《柳葉刀》關于中國飲食結構導致死亡率的研究指出[1,2],中國因飲食結構導致的死亡率和疾病負擔在全球排名中靠前,其中鹽攝入過量是重要原因之一?!吨袊用裆攀持改希?/span>2022)》明確推薦:成人每日食鹽攝入量應控制在5克以內[3]。然而現(xiàn)狀與目標之間,依然橫亙著巨大的鴻溝。
(圖片來源:中國營養(yǎng)學會官網) 80%的鈉來自家庭廚房——這既是挑戰(zhàn),也是我們守護家人骨骼健康的突破口。因此,改變烹飪習慣,刻不容緩! 那個在灶臺前隨手多撒一勺鹽的習慣,看似微不足道,卻像水滴石穿般,日積月累地侵蝕著全家人的骨骼根基。鹽與鈣在身體里的“捆綁交易”,讓每一口過咸的菜肴,都可能加速鈣的流失,為骨質疏松埋下隱患。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平臺-AI配圖) 面對人均鹽攝入量高于健康標準的嚴峻現(xiàn)實,改變始于廚房的方寸之地是關鍵的措施之一。從精準使用限鹽勺開始,到巧用天然香料替代鹽,再到火眼金睛識別包裝食品里的隱形鈉鹽,每一個微小的調整,都是對骨骼健康的切實投資。 守護家人的骨骼健康,不必等待明天。今天炒菜時,就請輕輕抖落勺中那多余的鹽粒——這一看似簡單的動作,終將匯聚成支撐全家人挺拔未來的堅實力量。 |
|
|
來自: 臨床營養(yǎng)網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