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明間檐下懸掛“大雄寶殿”篆書匾額。四周檐下共施斗拱45攢,其中柱頭科14攢,平身科27攢,角科4攢,均為七踩三重昂計心造,用材接近《清式營造則例》規(guī)制。但其在正心瓜栱、頭昂下各設(shè)替木式短栱,抬升了斗拱總高,比例更接近遼金風(fēng)格。這種增加替木式短栱的做法,增加了鋪作層的高度,改變了斗拱與柱間的比例,是一種山西地方性的營造手法。大殿后檐明間施一攢平身科斗拱,其斜拱設(shè)計頗具遼金及元代復(fù)古之風(fēng),具有承襲古法又體現(xiàn)地域特點的營造方式。斗拱之間的拱眼壁南立面繪游龍,其余各面繪花卉,具有較強的裝飾作用。大殿南立面明間及兩次間設(shè)十二扇格扇門,每間四扇六抹格扇門,窗欞圖案尤其的別致,設(shè)計分為六對,沒有雷同,圖案精細繁復(fù),雕琢工藝高超,是明代珍貴的木作精品。南立面盡間下部砌墻,上部開直欞窗,造型簡潔,與格扇門形成對比又繁簡相宜。 ![]() ![]() ![]() ![]() ![]() ![]() ![]() ![]() ![]() 北立面明間斜拱 ![]() ![]() 格扇門 大雄寶殿梁架采用徹上露明造,木構(gòu)架完全暴露,不設(shè)平闇。木構(gòu)件通體施彩。殿身七架梁對前后雙步梁,省去一根九架梁,用料大為簡化。前后共施檐柱六根,金柱兩列。第一列金柱東、西兩根為原構(gòu)件,中間兩根及第二列7根金柱均為后來大修時所更換。殿內(nèi)采用了移柱、減柱的做法,減去前檐次間東西金柱后將明間東西金柱移向兩側(cè),形成的室內(nèi)大空間,不僅讓三尊佛像完全呈現(xiàn),也讓三世佛與兩側(cè)十八羅漢前均有了寬敞的禮佛空間。減柱造是宋遼金時期流行的建筑營造方式,元代更加普遍,明清少見,大雄寶殿的減柱造顯示了早期建筑的特點。但室內(nèi)空間的擴大,導(dǎo)致內(nèi)額跨度增加,梁架結(jié)構(gòu)易受損傷,故而后期維修時在明間兩縫五架梁底各加支柱1根,1989年地震后又于前檐內(nèi)額及兩次間五架梁下共加設(shè)支柱5根,形成現(xiàn)有較為局促的布局。 ![]() ![]() 大雄寶殿梁柱結(jié)構(gòu) ![]() ![]() ![]() ![]() 阿彌陀佛 ![]() ![]() 阿彌陀佛佛座 釋迦牟尼佛座前有阿難陀、迦葉兩位弟子侍立。迦葉尊者是佛陀的大弟子,立于東側(cè);阿難陀尊者是佛陀的堂弟,立于西側(cè)。兩位尊者造型比例準(zhǔn)確,神態(tài)虔誠,衣紋線條飄逸,具有很強的生活化,與三世佛塑像形成鮮明對比。佛壇前東西各塑一尊護法天王,與常見的韋馱菩薩、伽藍尊者等組合不同,云林寺大雄寶殿的兩尊天王塑像分別為東側(cè)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天王)、西側(cè)南方增長天王(毗琉璃天王)。北方多聞天王高約4.3米,一手持戟,一手握拳。天王面色發(fā)白,五官端正,表情平和,頭帶冠,身著甲,周身纏繞飄帶。南方增長天王身高與多聞天王相近,身體前傾,執(zhí)劍而立。天王雙眼圓睜,顯忿怒相,頭戴金冠,身穿甲胄,腳蹬戰(zhàn)靴,盡顯威嚴(yán)。 ![]() 迦葉尊者 ![]() 阿難陀尊者
北方多聞天王 ![]() ![]() 南方增長天王 佛壇兩廂砌筑高臺,其上為十八羅漢,每側(cè)各有九尊。這些羅漢像從神態(tài)和肌肉到裝束衣飾,夸張與寫實手法的并用,形象上更趨重于寫實,細節(jié)上刻畫精細。羅漢像的塑造不像大多數(shù)的同類造像,塑造了可用于識別身份的法器,故部分塑像的身份難以辨別。十八羅漢寬衣博帶、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比例適當(dāng),衣紋線條流暢,姿態(tài)造型自然舒展,為明代塑像中的精品。 ![]() ![]() ![]() ![]() ![]() 東壁羅漢 ![]() ![]() ![]() ![]() ![]() ![]() ![]() 西壁羅漢 ![]() ![]() ![]() ![]() ![]() ![]() ![]() ![]() 后檐墻菩薩與明王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