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帶著國內(nèi)朋友在日本吃日料的時候,最怕朋友會指著菜單上的日語問我:欸,這是什么魚?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同我一樣的疑問,日本壽司店或者海鮮店里總能看到墻上掛的一些畫上或者水杯上寫了一堆魚魚魚魚魚魚魚字邊的漢字,本著不認(rèn)識的字讀一半的原則,也不是不能讀,但就是完全不知道對應(yīng)的中文是啥。日本魚名為什么看起來像漢字但我似乎沒見過?原因主要有三個:很多魚名的字是日本人自己造的漢字,看著像是繁體字但在中國古代根本不存在。●鰤(ぶり):是日本人發(fā)明的字,中國沒有這個字。●鯵(あじ):雖然看起來像中文的“鲹”,但其實(shí)是日本先寫成鯵,中國后來參考引入“鲹”這個寫法。這些字屬于所謂的「國字(こくじ)」,意思是“只在日本使用的漢字”,雖然外形是漢字,但語源完全是日語本土。●鮎(あゆ):中國古代“鮎”其實(shí)指的是鯰魚(なまず),但日本拿來表示香魚(アユ)。●鮪(まぐろ):古代中國“鮪”指一種小魚,而日本用來指金槍魚。●鯛(たい):中國古代有“鯛”這個字,日本寫作“鯛”,同音不同寫法。換句話說,日本有些漢字是借形不用義——借用了漢字外形,但賦予新的魚種含義。日本是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魚類資源極其豐富。很多魚在中國沒有或沒那么常見,所以在咱們的文字體系中也沒有相應(yīng)的字。●鰆(さわら):春天吃的魚,日本人稱“春を告げる魚(春天到來的信號)”,中國好像沒有這個叫法。●鰹(かつお):制成柴魚干的那種魚,中國沿海不太常見。●鱧(はも):京都夏天名物“鱧料理”,中國古文中這個字雖然存在,但并非同種魚。查了查發(fā)現(xiàn),日本魚的名字有一些自己的命名規(guī)律,比如●按季節(jié)命名:鰆(さわら)和春天有關(guān)、秋刀魚(さんま)和秋天有關(guān)。●按形狀命名:針魚(さより)針形、太刀魚(たちうお)帶魚,因?yàn)橄竦?/span>而且我發(fā)現(xiàn),這些魚名用漢字寫其實(shí)很復(fù)雜,日本人已經(jīng)變得越來越懶了,能寫假名就不用漢字,有的日本人一些漢字就都是錯別字,可在魚的名字上,尤其是在餐飲業(yè)基本上以漢字為主。這個問題我還在學(xué)生時代在日料店打工的時候問過店里的日本人,給我的回復(fù)是寫成漢字給人一種有格調(diào)、傳統(tǒng)、專業(yè)的感覺。比如菜單上寫「鰤照焼」「鰆の西京焼き」「鱧落とし」看起來就比「ぶり」「さわら」「はも」更正式。所以很多日料店的菜單依舊堅(jiān)持用這些復(fù)雜的漢字魚名。說到日語中魚的讀音,還有幾個小點(diǎn)很有意思,比如鯛(たい)和日語中的“可喜可賀”(めでたい)的尾音相同,也給鯛魚賦予了吉祥的寓意,常用于一些宴會、慶典料理中。還有一種叫做出世魚(せっしょうぎょ),是指同一種魚在不同成長階段有不同名稱。“出世魚”中的“出世”,意思是“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這個習(xí)俗源自明治時代以前武士的習(xí)俗。當(dāng)時的武士在年幼時使用“幼名”,成年后會改用“假名”,如果地位提升,還會改成與身份相符的新名字。比如,德川家康的名字變化就是:竹千代 → 松平元信 → 元康 → 松平家康 → 德川家康??感覺他們古代對于姓氏沒什么執(zhí)著呢,說改就改了。受到這種習(xí)俗的影響,那些隨著成長而名字不斷變化的魚,就被稱為“出世魚”,也因此被視為象征好運(yùn)的吉祥之物。比如黃尾魚(鰤)是最具代表性的“出世魚”,而且日本的不同地區(qū)鰤從小魚到大魚的命名還不同。● 關(guān)東:ワカナゴ→イナダ→ワラサ→ブリ鰤● 關(guān)西:ワカナ→ツバス→ハマチ→メジロ→ブリ鰤● 九州:モジャコ→ワカナゴ→ヤズ→ハマチ→メジロ→ブリ鰤→オオウオ(1m以上)除此以外還有鱸(スズキ)、鮗(コノシロ)等等,不過對于不熟悉假名的小伙伴們來說,嗯,不認(rèn)識也并沒有什么影響,而對于認(rèn)識日語的我們來說,會讀也沒啥用,因?yàn)槲乙膊恢浪闹形氖巧丁?/span>所以,下次來日本找在日本的朋友吃飯時,答應(yīng)我,請不要問他們這是什么魚了,好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