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 在一場爭吵中,對方早已聲嘶力竭,而你卻啞口無言;在他人傾訴時,你總是耐心傾聽、溫柔安慰,可當(dāng)你難過了,卻只能獨自跑到廁所掉眼淚,不敢讓任何人看到。 你不是沒有情緒,而是太懂得體諒; 你習(xí)慣把自己藏起來,把心事壓下去,因為你知道,不鬧情緒,不代表沒受傷,只是怕一開口,就把對方嚇跑。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總有一類人,看起來溫柔又安靜,其實是把所有的悲傷都嚼碎了咽下去?!?/span> 這類人,就是你。 你總是先顧別人,再想自己; 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這樣的你,到底為什么總被忽視,卻依舊值得被珍惜。 一、你總是先安慰別人,因為你太懂“共情疲勞”心理學(xué)中有個名詞,叫“共情疲勞”,指的是那些經(jīng)常為他人情緒兜底的人,長期陷入他人情緒而忘了照顧自己,久而久之,自己也會悄悄崩潰。 你是不是也這樣? 別人一句“我不開心”,你立刻進入安慰模式,像個情緒醫(yī)生,不厭其煩地開解、傾聽、順毛。 可當(dāng)你自己難過時,連一句“我今天不太好”都說不出口。不是沒人愿意聽,而是你太怕成為別人的負(fù)擔(dān)。 你太擅長理解別人,卻沒人擅長理解你。 作家村上春樹說:“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許我們從來不曾去過,但它一直在那里?!?/span> 你的森林里,藏著太多的沉默與眼淚。 你善良到連崩潰都不吵不鬧,只默默收場。 但這世界上最大的誤會,就是把你的隱忍當(dāng)成沒事,把你的沉默當(dāng)成堅強。 你其實也需要被照顧,也需要被聽懂,不是嗎? 二、你總是后消化自己,因為你太習(xí)慣“情緒自我壓抑”心理學(xué)家維克多·弗蘭克爾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中提到:“人的最大自由,是在任何環(huán)境下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 但你卻總把自由讓渡給他人,把自己的感受收進角落,選擇默默承受。 情緒壓抑久了,會形成一種潛意識機制:你會下意識忽略自己的需要,總覺得“先處理別人的事,自己的再說”。 結(jié)果是,你把自己活成了一個“情緒黑洞”:別人的情緒被你吸收,你的情緒卻無處釋放。 久而久之,你會越來越累,越來越敏感,卻又越來越不敢表達(dá)。 甚至有時候,你的“忍耐”成了一種詛咒。 因為你習(xí)慣了對自己狠一點,別人也就真的不再心疼你。 很多時候你不是不想說,而是不知道怎么說,不敢說。 怕說了,矯情; 于是,你就成了那個不惹事、不哭鬧、不打擾的人。 但請你記住:一個總是壓抑自己的人,遲早會耗盡能量。 你也值得情緒自由,而不是一味“懂事”。 三、你從不鬧情緒、只會掉眼淚,是因為你總在高估別人、低估自己很多時候,你選擇掉眼淚,而不是去發(fā)火,不是你脾氣好,而是你覺得鬧了也沒用。 你以為忍一忍、讓一讓,別人會感激你、珍惜你。 可現(xiàn)實往往是:你越是好說話,越被忽略;你越是能扛事,越?jīng)]人心疼。 心理學(xué)上,這叫“習(xí)得性無助”:你經(jīng)歷了太多“不被回應(yīng)”,最后干脆放棄表達(dá)。 你告訴自己:算了吧,反正沒人懂。 你把情緒都關(guān)在眼淚里,卻忘了,眼淚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成了別人眼中的“軟弱證據(jù)”。 可你不是懦弱,而是太善良,太不忍心和別人撕破臉。 你從不搶風(fēng)頭,不爭輸贏,也不和誰較勁。 但這不是你該被傷害的理由。 你可以溫柔,但也要有鋒芒; 別再高估別人會懂你,別再低估自己值得被善待。 你不是誰的垃圾桶,也不是情緒提款機。 你是一個值得被好好對待的人。 四、結(jié)語: 你看起來不爭不搶,其實心里藏著千軍萬馬; 你習(xí)慣了當(dāng)那個“先安慰別人、后消化自己”的人,卻也慢慢學(xué)會了:善良不該是犧牲自己情緒的籌碼。 余生請記住:你的情緒,也很貴;你的眼淚,也要值錢。 愿你繼續(xù)善良,但不是軟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