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遇街坊來問:“血壓高了總頭暈,除了吃藥,扎針管用不?”2001年《天津中醫(yī)學院學報》上有篇臨床觀察,正好給咱這手扎針的活兒做了見證——專扎風池、行間兩穴,治原發(fā)性高血壓,真能見效。 說透了這道理,其實跟咱老中醫(yī)“平肝熄風”的理兒對得上?,F(xiàn)代說法是調“交感神經”,咱看得更實在:血壓高的人,多是“肝火旺”“氣往上沖”,風池穴在頸后,能按住往上竄的“火氣”,疏通頭頸的氣血;行間穴在腳背上,是肝經的“滎穴”,專能泄肝火、平肝氣,就像給“上冒的熱氣”開個出口。 倆穴一配,效果就顯出來了:之前有的患者血壓一高,心跳快、脖子發(fā)緊,扎上幾次后,自己能摸著脈搏慢下來了,頭也不暈脹了。按現(xiàn)代講是“小動脈張開了”“心臟負擔輕了”,咱老輩兒說就是“氣血順了,肝火平了”,血壓自然就穩(wěn)下去了。 我之前給一位退休老師扎過,他血壓總在150/95上下,吃著藥還偶爾心慌。扎風池時找著“酸脹感”透到頭頂,扎行間時讓他有“串麻感”到腳尖,每周扎兩次,倆月后復診,血壓穩(wěn)在130/85,自己說“晚上睡覺不心慌了,走路也輕快”。 說到底,這倆穴位能降血壓,不是瞎蒙的——風池鎮(zhèn)頭風、行間泄肝熱,一上一下調著氣血,再加上現(xiàn)代觀察印證了“神經體液”的變化,不過是用新法子,圓了咱老中醫(yī)“治根調本”的理兒罷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