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優(yōu)秀課例中汲取教學的智慧 中山市教研室∣郭躍輝 10月14-16日,我?guī)ш牭接⒌率袇⒓恿?025年廣東省基礎教育初中語文教研體系建設項目推進研討活動。本次活動的內容簡單而又扎實,沒有安排專家講座,也沒有安排案例分享,而是每個教研體系項目安排了一節(jié)公開課。一天半的時間里,我聽了9節(jié)高質量的展示課,從這些優(yōu)秀課例里汲取了很多教學的智慧。 首先,從深圳市南山區(qū)荔香學校王正升老師執(zhí)教《往事依依》課例中,我獲得了兩點啟示:一是對于學生的答案,要進行具體的反饋。平時聽課時,也經常聽到老師表揚學生“你真棒”“回答得很好”之類的,不是說這些反饋不好,而是學生聽多了,鼓勵的作用就沒有那么強烈了。抽象的夸贊遠不如具體的反饋,哪怕這種反饋是指出問題。這也是正升老師這節(jié)課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地方,體現(xiàn)了一名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應有的教學素養(yǎng)。我覺得年輕老師要注重這些教學細節(jié)的處理,因為這種運用自如的反饋,不僅僅來源于教師的愛心,更來自于平時有意識地訓練,因為即時、準確而又具體的反饋特別考驗教師的臨場反應能力。二是在進行七年級的教學時,要特別重視閱讀方法的總結與提煉。正升老師的課,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能夠提示學生總結學習方法,這一點特別值得學習。同樣的做法還體現(xiàn)在汕頭市陳媛老師執(zhí)教的《<三峽>的文學解碼與山水傳情——向酈道元學習景物描寫》一課中。陳老師也非常重視從閱讀文本中總結寫景的方法與策略,提煉出“抓特征·傳神”“多角度·立體”“融情思·入境”“展想象·生韻”等寫作策略,并在新的情境中運用這些策略進行寫作,實現(xiàn)了當堂見效。同時,教師又能夠大膽使用AI工具對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這種教與學的方式也值得關注。 其次,從廣東仲元中學夏海芹老師的課例中,我深切地感悟到了汲安慶教授提出的“文本解讀是教學第一生產力”的觀點。我始終認為,閱讀教學的基本導向就是在指導學生讀懂“這一篇”文本的基礎上,由篇及類,然后讀懂“這一類”文本。夏老師這節(jié)課在“這一篇”的解讀方面,給了我們很多新的提示。例如引導學生對“鳴蟬在樹葉里長吟”“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進行深入解讀,引導學生用“兒時魯迅”的口吻和“成年魯迅”的口吻分別朗讀關鍵詞句,關注寫三味書屋的18個“不”字以及反復出現(xiàn)的“我們”等,這些細節(jié)確實是我平時解讀文本時沒有關注到的細節(jié)。這也體現(xiàn)了教師深厚的文本解讀功底,當然,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方面,也有不少值得學習之處。這一點在陳川花執(zhí)教的《記承天寺夜游》一課中也有體現(xiàn),陳老師抓住“閑人”一詞進行逐層深入解讀,引導學生關注蘇軾內心深處的情思,同時還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行文脈絡,也就是孫紹振教授所說的“意脈”,這些都值得學習。我很榮幸對本節(jié)課進行了點評,高度評價了教師在解讀文本方面所下的扎實功夫,同時也提出了“還原意識”“聯(lián)系意識”“脈絡意識”等三種解讀文言文時的方法與策略,例如關注第一句話“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特殊性,關注“欲睡”與“未寢”、“無與”與“相與”的內在聯(lián)系等。 再次,從鄺佩云老師執(zhí)教的《悟學習之道,解學習之惑》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往事依依》《再塑生命的人》整合閱讀課以及曾卉老師的《朝花夕拾》整本書閱讀探究課中,我深切體會到了“學為中心”這種理念的生命力。這兩節(jié)課的課堂氛圍雖不是很活躍,但我們能夠看到學生在課堂上確實是扎扎實實閱讀、思考,同時有實際的轉變與收獲。這兩節(jié)課與我經常提及的“主問題教學”的組織有很大相似之處?!爸鲉栴}教學”主要是教師或師生共同提出主問題,學生分小組進行交流學習,時間一般為10分鐘,討論結束后就由各小組的代表進行匯報分享。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而不是教師主導下的“演員”與“棋子”。語文學習離不開教師的講解,但靠的不是教師的講解,而是教師指導下的真實學習。在真實學習狀態(tài)下,鄺老師指導學生梳理三篇文章中的學習之道,并進行歸類,繪制學習圖譜,這其實是從新的角度進行文本解讀;曾老師則引導學生回歸文本,體會《朝花夕拾》中不同文本中批判意識,請學生標注坐標點。這樣的教學目標與內容,單靠老師的講解,肯定是無法達成的。 最后,也談談我市張翠玲老師這節(jié)課。在設計這節(jié)課之前,我提出了兩個理念:一是寫作教學一定要構建“程序性知識”,二是寫作教學必須“當堂見效”。在這種理念指導下,在團隊成員的反復研磨下,翠玲老師前后修改了11次教學設計,加入了AI教學的元素以及其他學習支架,我覺得這節(jié)課雖然還有很多不完美之處,但亮點還是很突出的。比如說構建的“是什么——有什么——像什么——為什么”的程序性知識,就能夠幫助寫作能力不是很強的學生將景物寫得有序而有味;在提供學習支架時,考慮到了不同的學情,同時提供了“自由創(chuàng)作支架”和“模板創(chuàng)作支架”,這也有助于教師進行分層教學。尤其在借助AI工具進行作文教學時,她能夠真正踐行周子房老師在論文《學習支架:AI賦能寫作學習的基本方式》中的提出的理念,這一點我也是比較滿意的。 此外,陳思奮老師在“以終為始”的理念指導下,采用微項目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往事依依》,陳飛翔老師在利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資源進行輔助教學方面,都給我留下來了很深刻的印象。這些恰恰是我個人研究與實踐的薄弱點,這一點與我個人性格偏向保守有一定的關系。聽課時,能夠發(fā)現(xiàn)他人課例的問題并加以反思,提出改進的意見,固然是一種學習方式,但我比較偏向于發(fā)現(xiàn)他人課例中的亮點,道理很簡單:這些課肯定是經過反復打磨的,一定會有值得學習之處。
|
|
|
來自: 豫北閑人原創(chuàng)館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