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山風景區(qū)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鎮(zhèn)江三山”(另兩個是金山和北固山)名勝之一,是萬里長江中唯一的一座四面環(huán)水可供游人觀光探幽的島嶼。一向以山水天成,古樸幽雅聞名于世。因碧波環(huán)抱,林木蓊郁,綠草如茵,滿山蒼翠,宛然碧玉浮江,故又有“浮玉山”之美譽。它是萬里長江中四面環(huán)水的游覽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園”之喻。游人身臨其境,確有“砥柱中流”之感,好似登上普陀仙島,贏得中外游人慕名而至。 東漢末年,名士焦光游歷大江南北,當他來到焦山之時,被這人間仙境所吸引,便在此結廬隱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采藥煉丹,濟世救貧,并留下許多民間傳說故事。當時的皇帝聞其賢,三下詔書請其出山做官,均被他以年老體弱等方式婉拒了,后人為紀念他而將他隱居的山洞改成三詔洞,山名改為焦山。 焦山景區(qū)客服中心 ![]() 導游圖 ![]() 從此處坐輪渡到達對岸的焦山。 ![]() 上岸后抬眼就能看見兩只威武莊嚴的獅子正在山門的兩側,守衛(wèi)著山的入口。石獅身后是高大的牌坊,由三門四柱三樓組成,氣勢宏偉。 ![]() 牌坊四柱三門,飛檐翹角。門楣上鐫刻著二龍戲珠、蝙蝠、麒麟等圖案,正中是“焦山勝境”四個大字,為焦山定慧寺原方丈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茗山手書。 ![]() 牌坊后是一座雕刻精致的青磚照壁,上刻“莊嚴國土”,背面刻“利樂有情”。 ![]() 照壁東側有破體碑亭,亦稱日本書道文化交流亭。1993年鎮(zhèn)江市對外友好與日本東洋書道藝術協(xié)會合建。為圓錐形頂,四柱半敞開花崗石亭。 ![]() 內置石碑,碑陽刻日本書法家松本筑峰書李白《焦山望松寥山》“仙人如愛我,舉手來相招”。 ![]() 后壁嵌10塊破體書石刻?!捌企w”為多書體雜糅,源于中國而盛行于日本。 ![]() 繞過照壁,放生池上有三路單孔石橋。
![]() 定慧寺原有始建于康熙48年的老山門。老山門就在碼頭邊,由于年久失修,瀕臨倒塌。1999年,年邁的主持茗山大師向政府申請重建一座新的山門。2001年3月,新山門正式動工興建??上У氖牵齻€月后,88歲的茗山大師圓寂,沒有等到山門的完工。2009年,山門工程——包括碼頭、牌樓、照壁和石橋等全部完工,完成了茗山大師的心愿。 山門為五間面闊,單檐歇山頂,黃墻上開有三扇券拱門,兩邊次間開有圓窗。山門兩旁懸掛有一副頗有氣魄的楹聯(lián):“長江此天塹,中國有圣人”,為光緒年間巴州廖倫所寫。門楣上有“焦山定慧寺”匾額,為茗山老法師親書。 ![]() 走進山門殿,有一善財童子像。兩側是哼哈二將。 ![]() 左邊鼓樓。楹聯(lián):一通天鼓可斷妄想,萬遍佛號能渡迷津。鼓樓內底層供奉加藍菩薩 ![]() 右邊鐘樓。楹聯(lián):八百鐘聲返聞自性,五千經藏直指人心。一層供奉地藏菩薩 ![]() 山門之后,并列三座石橋,中間是定慧橋。兩側為建有精美的四角攢尖頂亭子的亭橋,東側為焦公亭,西側為茗公亭,分別為紀念隱士焦光和定慧寺方丈茗山法師。
茗公亭的對聯(lián)為:“積德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 ![]() 過了亭橋是大香爐。前面是天王殿。 ![]() 天王殿前是御碑亭,上蓋琉璃瓦,亭中豎立一塊石碑,上面碑文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時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來焦山時作的《游焦山作歌疊舊作韻》。 原有東西各一座,現僅存東御碑亭。 ![]() 寺前是青石鋪成的甬道,兩旁古木參天,幽靜雅致。寺前有“人勝坊”,為明胡瓚宗書“海不揚波”亭故址。入門即見銀杏樹與巨柏,與雄偉佛殿掩映生輝。寺內禪院幽深,回廊環(huán)繞,氣象莊嚴。 ![]() 天王殿1986年重建,1990年建成并舉行了佛像開光儀式。天王殿是一處重檐歇山式的古建筑,紅柱黃墻,風格古樸。墻上刻有“橫海大航”四個篆體大字,寓意焦山像一艘海中的巨輪,正在乘風破浪,將廣大僧眾渡到幸福清平的彼岸。楹聯(lián):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 天王殿正中須彌座上供奉的是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東西兩側分別供奉四大天王。 ![]() 背面。墻上嵌有碑刻。 ![]() 左邊祖堂。楹聯(lián):梵剎峙中流神浄雙修道風永振,祖燈懸千古圣賢輩出慧炬常明。 ![]() 中間大雄寶殿。大殿面闊三間,重檐廡殿頂。上檐下掛有橫匾:“大雄寶殿”。下檐之下掛有三塊橫匾,正門匾額為“佛光普照”,兩邊為“荷擔正法”和“祖印高提”。 ![]() 大殿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藥師、彌陀三尊大佛。 ![]() 大殿兩旁分別排列著十八羅漢像、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 ![]() 主佛的背后,為海島善財求法壁塑。 ![]() 右邊迦藍殿。楹聯(lián):隨緣飲食起居,客莫嫌香飯淡;疏略應酬交際,山僧未識情濃。 ![]() 三詔坊。楹聯(lián)是 “一心用功高臥山中修道業(yè),三詔不起隱居洞里學無為”。背面是:“人勝坊”。 ![]() 后面為財寶天王殿 ![]() 南側有碑廊 ![]() 華嚴閣,現在是焦公紀念堂。 ![]() 走過碑廊盡頭的月門,有一個小型廣場。 兩側是石雕十八羅漢。中間是釋迦摩尼佛等。 ![]() 影壁上是一組釋迦摩尼一生的故事的浮雕。 ![]() 焦山摩崖石刻。 ![]() 陡崖峭壁之上,滿目石刻。那鐫刻的大大小小歷代名人題詩、題詞,時間上有六朝、唐、宋、元、明、清;字體上有正、草、隸、篆各種書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 “松鶴精神”為周蘊輝書寫;“浮玉”,為宋代書法家趙孟奎所寫;左邊為道光十八年題刻。 ![]() 上面,唐代僧人取自《金剛經》中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甭淇睿禾粕懹^書。 周蘊輝的作品:“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p> 左下為李根源題書 下中為《康有為題名石刻》戊午四月,康有為四游焦山,烽火遍地彌歐亞。吾經劫后,乃與陳默偃息林石也。 ![]() 乾隆題七律《自丹徒跋馬至象山渡江駐焦山》全文:“三度駐金未駐焦,隱虞頓置笑松寥?;罔幍贸靡粫r興,策騎偷消十里遙。信是無雙棲靜域,還因有暇陟崇椒。水天俯仰惟空闊,小矣奚稱隱士招?!甭淇睿阂矣夏捍核纷缘ね桨像R至象山渡江駐焦山作,御筆。 ![]() 三詔洞又名焦公洞,漢獻帝劉協(xié)聞其高名,曾三下詔書請焦光出山做官,他都拒不應詔,世稱“三詔不起”,故名三詔洞。 ![]() 內供焦光。楹聯(lián):山消雙清玉塢潛光高士臥,潮來一碧金涸對峙仙人居。 ![]() 繼續(xù)前行,一路摩崖石刻。百壽亭位于焦山西北半山腰別峰庵下,該亭是一座用磚砌成的方形涼亭,周圍有墻,東、西、北三面墻有拱門,東西兩門山路貫串其中。亭檐上有橫額“百壽亭”三個大字。亭內有石凳,可供游人小憩。 ![]() 別峰庵在焦山雙峰之陰的別嶺上,翠竹環(huán)抱之中,清代大書畫家、詩人鄭板橋當年曾在這里讀過書,別峰庵因此名聞遐邇。這是山門,內供彌勒佛。 ![]() 大雄寶殿 ![]() 有樹齡425年的銀杏。 ![]() 天井南側,有門可去萬佛塔。 ![]() 萬佛塔前身為焦山鎮(zhèn)寺塔,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大德九年(1307)建成,后毀于倭亂(1488),五百余年來未能復建。1996年,定慧寺方丈茗山長老發(fā)愿重建萬佛塔,新加坡居士林和李木源大力資助,1998年3月萬佛塔動工建設,1999年9月11日萬佛塔落成。佛塔位于焦山頂峰,是一座明清式具有江南風格的仿古塔,塔體高42米,海拔70.4米,建筑面積583平方米。塔身七級八面,上有天宮,下有地宮,塔內設兩套樓梯上下分流,外有欄桿相倚。每層回廊四通,八面有景,憑欄遠眺,江天景色,盡收眼底。夜間天空中放射出八束光柱,為過往船人指引迷津。 ![]() 后大門兩側墻上嵌有“中流砥柱” ![]() 吸江樓始建于宋代,原名吸江亭。清同治年間翻建為樓。樓高兩層,呈八角形,有回廊相通,八面有景。因亭內四面有木雕佛像,遂又名四面佛亭。底層橫額寫有“江山勝概”四個大字。游客登樓遠眺,大江南北旖旎風光,佳處妙景盡收眼底。 ![]() 吸江樓旁邊是焦山頂古炮臺。是光緒二十五年兩江總督張之洞奏準所設的江防炮臺,當年配備兩尊 “四十五磅子”的 “阿姆斯脫朗快炮”。炮沒了,只是個半米深的一個水泥池子。 ![]() “聽竹山房”在 “自然庵”舊址,庵在焦山半山腰觀音崖右,壘石為墻。北宋焦山普濟禪院住持佛印有詩 “壘石為庵本自然,此庵成就在先天”。 明代弘治年間移建焦山東南麓文殊閣西,乾隆二十七年重建。原有池榭亭橋,假山竹徑古樹,可謂“園中園”。 ![]() 焦山炮臺遺址位于焦山東北角。焦山古炮臺建于道光年間,有8個暗堡式炮位,在1842年鎮(zhèn)江抗英戰(zhàn)斗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是近代史上中國人民抵御外侮、抗擊侵略的一處重要歷史遺跡,現為省級文保單位。恩格斯說“……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指江蘇鎮(zhèn)江)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p> ![]() 盆景園 ![]() 園內局部 ![]() 桂苑 ![]() 500多年的楓楊 ![]() 瘞[yì] 鶴銘 ![]() 相傳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有一日帶著兩只仙鶴到焦山游覽,兩只仙鶴卻不幸夭折在此,悲傷的王羲之用黃綾裹了仙鶴埋在焦山的后山,遂在山巖上揮筆寫下了著名的《瘞鶴銘》以示悼念。因其書法絕妙,當即被鐫刻在 山西 巖石上。宋代著名書法家黃庭堅認為,大字無過《瘞鶴銘》,推此為“大字之祖”,曹士冕則認為“焦山《瘞鶴銘》筆法之妙,為書法冠冕”。 ![]() 《瘞鶴銘》為大字摩崖,原刻寫于江蘇鎮(zhèn)江焦山西麓的崖壁上。北宋末年被雷擊崩落而墜江中,碎為五塊,平時沒入水中,至水枯時方能見到。據《焦山志》載, 《瘞鶴銘》銘文原來有一百六十多字。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冬,曾任江寧、蘇州知府的陳鵬年募工,歷時三月,起《瘞鶴銘》殘石于江中,清理剔垢得銘文八十六字,其中九字損缺?!痹畾埵笥谇《辏?757年),被移置寺壁間,建亭加以保護。 ![]() 《瘞鶴銘》殘石共有五塊九十三字,其中有十一字不全,分左上石(側立于水,存八字,字跡已模糊)、左下石(為宋人補刻,在仆石之背)、中上石(此石仰面于水)、中下石(此石臥仆于水,字面向下)、右上石(如枕斜連于仆石之上,間隔一石)??谷諔?zhàn)爭時期,日寇多次上山侵擾,寺里的僧侶將石碑掩藏起來,才使其免遭一劫。1960年,合五石為一,砌入壁間?,F于寶墨軒仍有《重立瘞鶴銘碑記》,碑記文中說到:“蓋茲銘在焦山著稱,殆千有余年,沒于江者又七百年。”敘述了石碑“多災多難”的經歷?,F《瘞鶴銘》陳列于焦山碑林之中。 ![]() 專家評語 ![]() 焦山碑林。由摩崖石刻與碑林組成。摩崖石刻環(huán)集于焦山西側崖壁,存有六朝以來刻石80余方。“大字之祖”——《瘞鶴銘》原址即于此;摩崖唐刻《金剛經偈句》、宋刻《米芾題名、題刻》《陸游踏雪觀瘞鶴銘》等,均屬佳品?,F碑林占地約7000平方米,碑刻五百余方,展示四百余方,包括唐《魏法師碑》、明刻宋米芾臨《蘭亭禊帖》、清《澄鑒堂石刻》等。焦山碑林是研究書法藝術和書法發(fā)展史的寶貴資料,也是研究古代政治、軍事、經濟和道教的重要史料。 ![]() 碑林參觀線路圖 ![]() 博物館銘牌 ![]() 魏法師碑 ![]() 澄鑒堂石刻 ![]() 御碑亭。該碑系乾隆四十五年(1780) 第五次巡幸焦山時所作。 ![]() 元朝趙孟頫書《 蕭山 縣學重建大成殿記》 ![]() 紅梅閣原在 鎮(zhèn)江 月華山,因遍山紅梅故名。光緒乙未年(1895), 鎮(zhèn)江 詩壇名人趙光榮書
明刻米芾臨蘭亭及碑陰四帖 蘭亭 ![]() 焦山行宮是清乾隆皇帝南巡時下榻最多的地方,原有焦山行宮、東行宮、上行宮三個部分,后被毀?,F焦山行宮是在自然庵和五圣庵舊址上改建而成,為典型的江南小庭院,有船亭、北極閣、黃葉樓、梅花樓、畫禪山房、文殊閣、夢焦山仙館、觀瀾閣等建筑。 現改為 江蘇 佛學院,不對外開放。進不去!
茗山法師紀念堂。大門懸掛“人天師表”牌匾,為時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一誠題寫。
院落中間有一圓臺,上面是主建筑“茗山法師紀念堂”法華壇。
東部是園林,沒有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