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年前我一在貴港的弟子打電話給我說:“患有心臟病的弟子突然心臟病發(fā)作昏迷過去了,有什么應急的藥嗎?”,我告訴她用桂枝尖60~90克、炙甘草30~45克灌服,她開有中醫(yī)診所,有這兩個藥的顆粒沖劑,果然服后醒過來好像什么事都沒發(fā)生過? 這個桂枝甘草湯是《傷寒論》113方中的其中之一。以下是經方通陽醫(yī)學劉韋傳承弟子班講義其中一首方的俗解。我們試用通俗的語言從處方的工作原理、藥解到應用場景,以及注意事項。由于編寫講義時間很緊,明年進行修改版的時候盡量融入臨床用該方如何化裁及臨床一些案例。
首先我們理一理桂枝甘草湯的工作原理。有人對桂枝僅理解成解肌發(fā)表的作用,我認為很片面,理解了桂枝甘草湯的作用后,就會改變我們這種片面的理解。在講桂枝湯時已詳細桂枝的作用。我們再次理解桂枝為主要是通達少陰、引陽出陰的作用,比如地核的熱量升出地面,地表不通用柴胡,往深一點不通用桂枝。如果桂枝僅發(fā)表而已,那么桂枝甘草湯解心氣心血不足就無法解釋得通,開太陽解表用“桂枝+生姜”加強衛(wèi)氣,開太陰加強營氣用“桂枝+芍藥”,開太陽發(fā)汗驅寒用“桂枝+麻黃”。
本方用大劑量的桂枝深入少陰,引動少陰陽氣上達至心胸,直接為心臟“充由”,炙甘草作為后勤,補益中焦,化生氣血,補充因氣血不足引起的心悸。
特別強調,我們強調桂枝透少陰引陽出陰,使用的桂枝是桂枝尖,而且是陰干。但現在難找到上等陰干的桂枝尖,因此,我們改用越南桂丁代陰干的桂枝尖。
為什么要補心氣血呢?首先如因患者體虛陽氣不足或心臟供血不足時,因出汗太多,或妄作過度疲勞,或熬夜,或久病不愈等等。
桂枝甘草湯出自《傷寒論》,其典型癥狀是“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其意是,出汗太多之后,患者感覺心慌、心跳得厲害(心下悸),以至于要雙手交叉按在胸口上(叉手自冒心),這樣按著會感覺舒服一些(欲得按)。這是因為胸中的陽氣虛損,心臟失去陽氣的溫煦和動力,所以“空跳”不安。用手按壓,是下意識地尋求外來的支撐和安定。
桂枝甘草湯基于其的“溫通心陽”的作用,多應用在心陽不足型的心悸。辨證要點是患者表現為陣發(fā)性的心慌、心悸,胸悶或心前區(qū)有憋悶感,喜歡用手按壓或捶打胸口。常伴有畏寒、手腳不溫、氣短乏力等陽虛癥狀。舌象多為舌淡苔白,脈象多緩弱或結代(心律不齊)。
除此之外,還常用于: ①輕癥的心律失常(如心動過緩、早搏)、心肌缺血、心臟神經官能癥等屬于心陽虛弱者。 ②對于冠心病、風心病等慢性病出現心功能減退時,也可在此方基礎上加減化裁。 ③作為“心臟急救”的基礎方,特別是對于體質偏陽虛的人,在冬季寒冷或勞累過度后突發(fā)心慌、胸悶,可以急煎此方頓服,以快速振奮心陽。 ④對于長期處于高壓、疲勞狀態(tài),表現為“假性心臟病”癥狀(如檢查無器質性病變,但總感覺心慌、氣短、乏力、畏寒)的亞健康人群,此方也能起到溫通心陽、改善體質的調理作用。 ⑤加減化裁:此方是打底的基礎方,常根據病情進行加味。如心悸伴有煩躁、失眠,可加龍骨、牡蠣(即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以潛鎮(zhèn)安神。如心陽虛兼有水腫,可加茯苓、白術,以溫陽利水。
本方在“太陽寒水”的循環(huán)中,主要解決上焦卡住的問題。
本文僅為個人學習心得,具體用藥需和醫(yī)師咨詢,中醫(yī)講究辨證施治,切不可對號入座。文中如有不明請加微信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