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說,這個暑假,她花了近兩萬給初三的孩子補課,本來心態(tài)挺穩(wěn)的,直到遇見樓下鄰居媽媽。鄰居的孩子才四年級,已經在學初中課程了——媽媽親自規(guī)劃,家教輔助,目標清晰:初一前,學完初中全部內容。 聽到博主媽媽的孩子初三才開始沖刺,那位媽媽直接說:“你這么做,以后肯定會后悔的。” 就這一句,隔著屏幕,也扎中了我。 我想,也應該扎中了許多像我們一樣,家里有個“普娃”,在教育這條路上深一腳淺一腳往前走的父母。 那一刻,我心里五味雜陳。 我震驚,我羨慕,一股熟悉的焦慮悄悄爬上來,混著點不甘和自我懷疑:這些年來,我是不是真的太放松了?我是不是一個不夠盡責的母親?那句“你會后悔的”,會不會有一天真的成為現(xiàn)實? ![]() 那些五味雜陳的瞬間 我想起了一位老同事。 兩年前中考放榜那天,她發(fā)來消息:孩子沒考上普高,送他去了私立高中,學費三萬多。語氣里全是無奈。 她是個挺灑脫的人。孩子小學時,她覺得陪伴太少,就辭了工作;喜歡手作飾品,就研究到能靠它養(yǎng)活自己??稍诤⒆拥膶W習上,她卻一直反復搖擺。 為了讓孩子讀個好初中,她大房換小房,搬進學區(qū);可她又不想逼孩子,哪怕老師天天告狀說孩子不寫作業(yè),她也隨孩子心意。 整個初中,她家孩子不愿補課,她就不補。直到中考前兩個月,她才花大錢請了一對一老師,算是“為了不后悔”。 結果,成績沒什么變化。但她心里踏實了——至少,她努力過,沒吝嗇過。 成績出來,她明知孩子能力一般,還是不甘心送他去職高,硬是咬牙送進了私立高中。其實她心里清楚,三年后,孩子大概率也考不上好大學。 既要…又要…,既不想…又不愿…——這大概是很多“普娃家長”心里的真實寫照。 我們都不是圣人??吹?/span>“別人家的孩子”跑得飛快,回頭看看自家那個不上不下的娃,心里總會起波瀾。 這份焦慮不全是攀比,里面有對未來的不確定,有怕自己耽誤孩子的擔憂,也有在教育洪流中不知該往哪走的茫然。 就像我一位朋友說的:
水面上,天鵝優(yōu)雅前行;水面下,它的腳蹼從未停歇。 知道得越多,就越焦慮。我們這些看似“松弛”的家長,內心其實從未平靜。 所以,如果你也曾為此困擾,請先抱抱自己。我們不完美,會焦慮,但這恰恰說明——我們在乎。 搶跑,真的能贏在終點嗎? “四年級學初中”,不是個案,也應該不占少數。這似乎已經不是誰先站到起跑線上的問題了,更像是在漫長的馬拉松賽道上,有人提前開了輛汽車。 我們雖不愿意,卻常被這種速度裹挾,不由自主想跟著跑,甚至也想:要不,我也去找輛車? 最終沒能這么做的,無非三個原因:錢不夠,娃不配合,或者自己下不了狠心。 我見過一些很“卷”的孩子,也聽過一些反思。有位家長的話,初聽刺耳,細想卻在理:
可現(xiàn)實并非如此。努力學習,或許能為我們保有一個不錯的底線,但一個人的天花板,真的不只是由“搶跑”決定的。 何況,在AI盛行的今天,孩子學習的速度,根本趕不上機器迭代的速度。讓孩子硬“卷”,意義到底在哪? 今年年初,開學前一天,老公的堂哥發(fā)來消息提醒:教育孩子,大家都悠著點。 原來,他家隔壁小區(qū),有個初中生因學習問題和父母爭吵,從十多層樓跳下,當場沒了。 堂哥發(fā)來視頻,遠遠看見孩子爸爸跪在地上,抱著孩子痛哭。如果時間能倒流幾分鐘,我想他一定會千萬倍壓制自己,不跟孩子吵。 可一切,都不能重來。 在“卷”與“躺”之間,找到我們的路 對大多數普娃家長來說,最難的是在“卷”和“躺”之間找到平衡。 我們既沒決心打造“超級牛娃”,又沒法完全“躺平”,該怎么辦? 在那篇博文下面,我看到另一位家長的分享,覺得挺值得參考。 她說:
這句話悄悄告訴我們一個樸素的道理:“費錢”和“費媽”,你總得費一樣。教育的投入,無論以金錢還是精力的形式,一直都在。 關鍵在于,這種投入是否找到了適合自己家庭的節(jié)奏。我們不必因別人“費媽”到極致就恐慌,而是要思考:我們能為什么“費”?我們能如何陪伴、引導孩子,找到屬于他自己的路? 另一位爸爸的話我也很認同:
深以為然。 學習本身就是鍛煉孩子“如何做人”的重要戰(zhàn)場。通過這件事,磨練他的自律、堅持和責任感。能拿到好成績,當然好;如果暫時沒有,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出的品質,同樣是他未來安身立命的根本。 這或許就是我們大多數家庭最務實的一條路——不極端“雞血”,也不徹底“放羊”。 寫到這里,我的心也漸漸平靜下來。 樓下的“牛娃”或許還會繼續(xù)他超前的步伐,但那是他的賽道。而我們,也要低下頭,接納身邊這個剛寫完作業(yè)就急著去玩的普通孩子。 放下對外部賽道的無限焦慮,回歸到守護自家孩子的個性化旅程。 這條路,我們慢慢走,穩(wěn)穩(wěn)地走。只要方向是對的,就不怕慢。 與所有在焦慮與釋然中搖擺的父母,共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