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變小篆之形式,不變小篆之義法”,往往對筆劃有所增減,趨向方化,接近于隸書。線條屈曲飽滿,端莊厚樸,平正易識。 這是戰(zhàn)國以來,印章所用文字的最重要變革,對后世篆刻文字影響深遠。漢印文字也有鳥蟲書,但數(shù)量很少,就傳世漢印和印譜所見,有一百多方,且都是私印,出土漢印中也有以隸書入印的,但都是殉葬用的明器。 2、漢印繼承秦的傳統(tǒng),仍以陰文為主。官印全用陰文,鑿鑄都有。西漢官印多數(shù)采用鑄印,羅福頤先生說:“西漢官印文字多半整齊端重,出鑄造者較多,用此標識可十得七八而已”。 ![]() 殉葬印多鑿印,頒授蕃邦屬國頭領的印章多為鑿印。鑿印中有一種“急就章”。都是些將軍印,據說是應付軍事急需,臨時在銅質印坯上草草鑿刻的,印文不拘成法。 線條往往變形夸張,時有錯筆漏劃,鑿印細淺,刀痕清楚,刀法勁猛,粗拙自然,天趣橫生,是漢印所獨有的風格。 “伏波將軍印”在寧夏固原草廟出土,為龜鈕鍍金銅印,東漢光武帝劉秀于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以馬援為伏波將軍。 3、漢代官印皆方形,大為漢尺的方寸——2. 3厘米左右見方。西漢初期稍大,有的大至2. 6厘米見方,不列品秩的鄉(xiāng)官等,才用方寸之半的“半通印”。私印種類增多,出現(xiàn)了“臣妾印”。私印大小沒有規(guī)格,多在1. 1厘米至2. 3厘米之間,小于官印。 4、西漢初期的官印,仍保留田字格,和秦印容易混淆,以后邊框界格都逐漸消失,這是與秦印的顯著區(qū)別(微信公眾號:印書房)。 5、漢印的章法布局豐富多樣,往往能從整體出發(fā)作多種安排,結構謹嚴工穩(wěn),構思精巧,虛實相生;筆劃橫平豎直,同一個字的筆劃距離大致相等;大方渾厚、樸拙天成,到東漢時期,字體的筆劃趨向粗拙,與古璽秦印有截然不同的風格。 ![]() 7、漢代官印制度嚴密,諸候王、三公、列候、丞相等用金印,官階在二千石的用銀印,千石以下用銅印。皇帝、皇后用螭虎鈕,王候及秩比二千石的用龜鈕,千石以下用鼻鈕,佩印,配印的組綬也有具體的規(guī)定,等級森嚴,品秩井然。 但私印沒有嚴格規(guī)定,用料有金、銀、銅、玉、瑪瑙、琥珀、石、木、琉璃等;印鈕也多種多樣,達20余種。私印朱白文都有,西漢中期還出現(xiàn)朱白文相間的形式,漢私印往往在姓名后加刻“印”、“之印”、“印信”、“私印”等字樣,這也與秦印不一樣。 8、漢印形制比秦復雜,有一面印、兩面印、套印等。官印一般只有一個印面。私印中兩面印盛行,即一個面刻姓名,另一面刻表字、臣妾、吉語或圖象,或者兩面都刻吉語或圖象,中間橫穿一孔,穿上絲帶,作佩帶使用。 西漢中期還出現(xiàn)了套中,在一個大印中套一個小印或兩個小印。兩面印先秦已產生,遠不如漢代普遍,套印創(chuàng)始于漢代,卻流行于魏晉。 ![]() 9、漢代吉語印,常見的有“日利常吉”、“出入大利”、“出入大吉”、“宜官內財”、“長幸”、“長貴”、“日貴”、“至富”、“樂未央”、“宜子孫”等,少數(shù)還在吉語前后加刻姓名,如“高成長幸”、“大利林安”等。 圖象印發(fā)展到漢代更加形形色色,令人眼花繚亂,除了一般的肖象、動物外,還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及人物、車騎、建筑等,吉語印、圖象印中不少是兩面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