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zhàn)國時期,人們?yōu)樘岣吖ぷ餍书_始減省筆畫,一種潦草的字體就此誕生,每個漢字便有了正體、草體之分。秦代,國人以小篆為正體,以隸書為草體,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使用草體,隸書漸漸就成了正體,新的草體也應(yīng)運而生,這便是楷體??w也稱今隸、正書或真書,另外,還有類似楷體的行書,以及龍飛鳳舞的草書。從小篆到隸書再到楷書,漢字經(jīng)歷了一個由繁到簡的過程,華潤的筆畫變得平直,漸漸有了今天方塊字的模樣。 細(xì)數(shù)歷代書法大家,魏晉有“鍾王”,《書史會要》載:“鍾王變體,始有古隸、今隸之分,夫以古法為隸,今法為楷可也。”鍾繇是曹魏重臣,擅長篆、隸、楷多種書體,被譽為楷書之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則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唐代文藝復(fù)興,無論政務(wù)還是科舉考試都強調(diào)“楷法遒美”。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被譽為“初唐四大家”,四人的楷書“清秀瘦勁”,其中歐陽詢被譽為“唐人楷書第一”。 盛唐過后看“顏柳”。安祿山起兵時,平原太守顏真卿堅守不屈,一度拖住了叛軍步伐,多年后,他又深入敵營招撫軍閥李希烈,死前大義凜然地寫下墓志和祭文。顏真卿書品如人品,顏體氣勢恢宏,《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二”,楷書《多寶塔碑》現(xiàn)存于西安碑林。柳公權(quán)是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侍書(宮廷書法老師),柳體兼?zhèn)錃W陽詢和顏真卿的特點,是歷史上最后一種楷體。“顏柳”之后,楷書再無發(fā)展。 唐代是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巔峰,世人用“顏筋柳骨”來形容這段輝煌時期,或贊美一個人高超的書法水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