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yī)里面有很多經(jīng)典的藥對,搭配起來能起到1+1>2的功效,很多人看到中醫(yī)就劃走了,實在是太可惜了。今天先給大家分享6個,記不住的一定要收藏下來,讓你少往醫(yī)院跑。 第一個,黃芩和黃連。 它是《傷寒論》“半夏瀉心湯”的關鍵藥對。黃芩善于清上焦肺熱、中焦胃火;黃連苦寒專清中焦胃火、下焦?jié)駸?,尤善清心火?/p> 二者搭配,增強了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力,覆蓋上中下三焦?jié)駸崤c實火,像濕熱痢疾、口舌生瘡、牙齦腫痛、胃痛口苦都可以用。 第二個,砂仁和枳殼。 砂仁性溫,能化濕開胃、溫脾止瀉,同時擅長升提脾氣,還能理氣安胎。枳殼,性微寒,理氣寬中、行滯消脹,更側重降氣,緩解胸腹間的脹滿感。 兩者搭配的核心是 “一溫一涼、一升一降”,相互配合能更全面地調理脾胃氣機。、 第三個,羌活與川芎。 羌活擅長祛上部風寒濕邪,尤其針對后頭部、頸部疼痛;川芎能 “活血行氣、通利血脈”,可緩解因氣血不通導致的頭痛、肩頸酸痛,而且川芎本身有 “引藥至頭面部” 的特性,能引導羌活的藥力更精準地作用于上半身,如頭部、肩頸,讓藥效更集中。 兩者結合能同時解決 “邪阻” 和 “血瘀” 兩種致痛原因,比如風寒感冒頭痛,血瘀頭痛、氣滯頭痛等。 第四個,桃仁和紅花。 它是 “活血化瘀第一藥對”,也是血府逐瘀湯的核心。桃仁善于活血祛瘀、潤腸通便;紅花活血通經(jīng)、散瘀止痛,二者配伍,活血祛瘀、通經(jīng)止痛之力更強。 第五個,人參和黃芪。 這組藥對是補中益氣湯的核心。人參,是 “補氣第一要藥”,善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安神,偏于 “補先天元氣”;黃芪,能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偏于 “補后天脾肺之氣”。 二者搭配,補氣之力倍增,而且能 “補元氣、固肌表”。像氣虛重癥:少氣懶言、神疲乏力、脈微弱;和中氣下陷:久瀉脫肛、子宮脫垂或者是表虛自汗等都可以用到它。 最后一個,當歸和熟地。 它是“四物湯”的核心藥對。當歸,偏于 “補血行血,性動;熟地偏于 “補血滋陰,性靜”。 二者搭配,“動靜結合”,補血之力更強,且能兼顧 “補血” 與 “滋陰”,適用于血虛和肝腎陰虛導致的面色萎黃、頭暈心悸、月經(jīng)不調、腰膝酸軟、頭暈目眩等。 |
|
|
來自: 文炳春秋 > 《養(yǎng)生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