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到中年,最怕活得無感。 沒有讓你心跳加速的時刻,沒有讓你徹夜難眠的興奮。  刷個短視頻,1小時像1分鐘;寫個PPT,5分鐘像一輩子。每天睜開眼就是上班,下班,做飯,帶娃,睡覺。 沒有期待,沒有波瀾,人生如同一杯白開水——能解渴卻乏味。 
 為什么中年人容易無感? 2019年由達特茅斯學院戴維·布蘭奇弗勞爾教授和英國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博士生格雷厄姆·皮克斯頓; 共同發(fā)表的一項覆蓋132 個國家的大型研究顯示,人類的幸福感普遍呈 U 型曲線——47.2歲階段幸福指數(shù)跌到最低點。 因為人到40,物質經(jīng)濟上該擁有的都擁有了,得不到的也很難再得到; 精神上親情的疲勞,友情的不純粹,愛情的變質,好似所有關系都是消耗大于收獲。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快感缺失(Anhedonia)。 
 在《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DSM-5)》里,這是抑郁的核心癥狀: 人不再對任何事物感興趣,也無法感到愉悅,而大腦的快感受體隨著年齡逐漸減少,每十年下降幅度可達10%,會越來越愛錢; 怕父母老,怕自己倒,怕子女教育不好,怕能力越來越小,在這個階段中年人沒有幸福感可言。 在《泰晤士報》(The Times)的讀者專欄里,有一位署名為杰伊(Jay )的中年讀者傾訴了他的痛苦: “表面上我的生活很完美:工作體面、身體健康、伴侶體貼、家庭幸福。別人看我,都說我是人生贏家;” “但我還是覺得很空洞——生活的一切流程太無趣重復了,心里沒有一點興奮感,只有無盡的空虛。” 
 更讓人揪心的是杰伊(Jay)強調自己沒有活著的感覺,雖然反復嘗試冥想、聽播客、自我探索; 依然感覺生活在循環(huán),他擔心這是不是中年危機、抑郁,還是從來就沒感受過這種所謂的幸福。 心理學家塔尼婭·拜倫(Tanya Byron )回應他: “你不是出錯了也沒陷入什么危機,而是存在性抑郁(existential depression)和意義的喪失讓你活在一個看似圓滿的環(huán)境里;” “卻覺得與真實的自己徹底脫節(jié),你需要的不是標簽,而是一次重建。從問自己為什么如此?開始慢慢讓自己感受真實的生理性反應。” 而在中國的社會環(huán)境文化里,杰伊(Jay)這份無感往往會包裝為成熟穩(wěn)重,為家庭負責,所以很難被察覺,更不允許說出口。  永遠指望靠意志力去維持生活平衡,遲早會崩,想在人生下半場過的更有價值更有盼頭,關鍵不是逼自己,是反方向去找到那件能給你充電的事。 
 找到生理性反應的三步法 什么是生理性反應? 比如你加班到半夜,第二天一大早還爬起來晨跑。 你不是因為要自律,而是因為跑步讓你覺得比睡懶覺更舒服,它給你的內啡肽讓你感到相當愉悅,可以瞬間消滅你的疲憊感; 再或者是你平時工作日就算忙到?jīng)]時間吃飯,你也會專門空出那一點點時間來寫作,因為創(chuàng)作讓你感到輕松、舒服,活得像個人…… 在2016年《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發(fā)表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 當人們投入自己喜歡的活動時,意志力消耗會顯著減少,因為熱愛是天然的引擎驅動力。 在日常生活做到以下三件事,或許你就能找到久違的那份“沖動”。 1.回憶你小時候最投入的事: 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理論,每個人天生有不同的優(yōu)勢智能。 
 宮崎駿從小就迷戀畫畫,在自己的自傳《出發(fā)點》中提過他無法抑制畫畫的沖動; 上學時,他的教科書、筆記本、考卷的空白處,都成了他的速寫本,那畫畫自然就成了宮崎駿的優(yōu)勢智能。 2.觀察你現(xiàn)在最心動的事。 沉迷健身、專研美食這些耗費你時間心力但依然讓你心跳過速,手心出汗,成就感滿滿的事,是身體在告訴你: “這事兒我喜歡”,不斷擴大你身體的潛能邊界,用真實的心跳替代生活的無感。 3.看這件事能不能升級為技能。 喜歡做菜,那就開個視頻號,順手分享食譜;喜歡研究股票,那就寫點投資心得,哪怕只是朋友圈;喜歡健身那就考個證,順便帶幾節(jié)私教課。 你能把愛好變成果,就容易形成正向循環(huán)。 
 為什么熱愛能賺錢? 愛好歸愛好,能當飯吃嗎?答案是:能。只是你得聰明點。 麥肯錫(mckinsey)2022年的一份《未來工作趨勢報告》(Future of Work Trends Report)指出:  到2030年,中國將有超過2億人選擇靈活就業(yè),大部分是基于興趣和技能的副業(yè)(如自媒體、電商、技能培訓)。 同時B站的《2023職業(yè)UP主發(fā)展報告》:全職創(chuàng)作者平均月收入超過1萬元;頭部UP主年入百萬已成常態(tài)。 愛好一旦與平臺、技術結合,就能成為生存方式。 當然,你可能沒法人人都做李子柒,但你可以走出自己的賽道,核心不是一夜爆紅,而是長期積累。 別老想著天選之子,其實你需要的只是天選之事。 而熱愛做到極致,還會帶來一個奇妙的狀態(tài):心流(Flow)。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心流》一書里把它定義為: “一種全神貫注于某種活動時的心理狀態(tài),過程中體驗到極大的滿足感。”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心流之一,就是王陽明在龍場悟道。環(huán)境艱苦到什么地步? 
 “屋漏無床,匍匐石上而臥。”可他硬是日夜冥想思辨,進入極度專注的狀態(tài),最后提出“心即理”的哲學體系。 如果你能隨心所欲地進入心流,不受外在條件限制,就已經(jīng)掌握了改變人生下半場幸福的鑰匙。 尼采(Nietzsche)說過:“凡是不能殺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  但我想補一句:凡是還能讓我心跳加速的,才讓我繼續(xù)鮮活。 別讓生活只剩下平淡無感。去尋找能讓你眼睛發(fā)亮、手心冒汗、心跳加速的事。因為在中年,有感就是最大的勝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