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漁夫》:顏淵還車,子路授綏,孔子不顧,待水波定,不聞拏音,而后敢乘。子路旁車而問曰:“由得為役久矣,未嘗見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夫子猶有倨傲之容。今漁父杖拏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應(yīng),得無太甚乎?門人皆怪夫子矣。漁人何以得此乎?”孔子伏軾而嘆,曰:“甚矣,由之難化也。湛于禮儀有間矣,而樸鄙之心至今未去。進,吾語汝。夫遇長不敬,失禮也;見賢不尊,不仁也。彼非至人,不能下人。下人不精,不得其真,故長傷身。惜哉!不仁之于人也,禍莫大焉,而由獨擅之。且道者,萬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漁父之于道,可謂有矣,吾敢不敬乎!” 綏:音隨,安撫,這里指車繩。拏:音奴,船槳。威:通畏。分庭伉禮:平起平坐。軾:車上橫木扶手。 本段大意:顏淵回到車上,子路遞過車繩,孔子視而不見,看到漁夫撐船遠去,水波不興,才回到車上。子路問孔子,“我跟隨老師很久,沒見過您對人這么敬畏,您對那些大小國君,都平等對待,甚至還愛理不理。今天遇到漁夫,他撐著船篙站立對面,您彎腰屈膝卑微至極,是不是太過分了,大家都看不下去了,漁夫憑啥讓您如此呢?!笨鬃臃鲋嚢咽謬@息說,“子路啊,你太沒長進了,學習禮儀也有段時間了,怎么還有鄙視心態(tài)呢。遇到長者要尊敬,這是禮節(jié),遇到賢者要尊重,這是仁義,只有得道者,才能謙卑待人,如果謙卑不夠真誠,就是虛偽傷身。一個人沒有仁愛尊卑之心,是可怕的事情,你要引以為戒。天道是萬事萬物發(fā)展變化根本,萬物因其而生死,事情因其而成敗,一定要尊重得道者。漁夫是得道者,我怎能不尊重有加呢!” 莊子筆下孔子和漁夫故事,到本段講完了,這是故事結(jié)束部分,主要點明了孔子之所以尊重漁夫,不僅僅是尊敬年長者,更是因為尊重得道者。 我們常說,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從莊子筆下漁夫故事可以看的清楚。 漁夫值得被孔子尊重,因為漁夫是得道者,漁夫認為人有許多毛病,欲望無窮,為此人要各就其位,各負其責,要多靜少動,低調(diào)為要,要保持本真,順應(yīng)自然。 換個角度說,孔子尊重漁夫,也體現(xiàn)了孔子自尊自重,是得道者。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別人尊重你,不是你多么優(yōu)秀,而是對方優(yōu)秀。” 回過頭來,再看孔子認可的道家思想,一言以蔽之,還是“道法自然”這句話。 道是什么?道就是天道,天道是自然規(guī)律,自然規(guī)律就是大自然循環(huán)往復的發(fā)展變化,通俗解讀是說我們作為人,要效法天道自然變化規(guī)律。 儒釋道有三句話,“中庸之道”,“性空緣起”,“道法自然”。本人歸納提煉后的說法是這樣的,“世界是空的,人生是苦的,生活是美的。”通俗說,世界是變化不斷的,人生是問題不斷的,生活是應(yīng)對不斷的。 那么,到底采取什么態(tài)度來應(yīng)對問題不斷的人生呢?這就是道家說的道法自然了。 道法自然,可以用周易的一句話來加深解讀,即“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翻譯一下,“生活既有靈活性也要有原則性,接受天道變化本性,才會從容應(yīng)對一切?!?/span> 樂天知命,不是膚淺的宿命論含義,而是真切體會自然變化規(guī)律和人生變化過程后,真正使得我們從容面對世界變化的心理邏輯和底氣所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