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題呈現】 25-26高一上·新疆烏魯木齊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枝間的新綠匯成一汪小溪流淌在心谷深處,傍晚的夕陽鋪展成一朵苞蕾綻放在心田土壤。無論時光多么匆忙,總有一個地方牽動我們的心靈;無論生活多么平凡,總有一處風景讓我們感慨。朱自清先生心中有寧靜雅致的荷塘,郁達夫筆下有韻味悠長的北平。我們每個人都有記憶深刻的地方,對那里擁有不一樣的情懷。 請根據材料內涵,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自擬標題,寫一篇情景交融的作文。 要求:(1)表達方式以記敘、描寫為主,兼抒情、議論。(2)寫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思考,要有真情實感。不得抄襲、套作。(3)正確使用標點,書寫規(guī)范整潔。(4)800字以上。 【審題指導】 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 材料由四句話構成,首先以“枝間新綠”“傍晚夕陽”等詩意景象起筆,強調無論時光匆忙、生活平凡,總有特定地方牽動心靈、引發(fā)感慨,繼而提及朱自清的荷塘、郁達夫的北平,引出每個人都有記憶深刻的地方且對這個地方懷有別樣情懷。 可見,材料的核心在于挖掘“地方”與“情懷”的深層聯結,考生可從多角度展開思考。其一,“地方”可以是承載個人成長印記的空間,如老院、舊校、故鄉(xiāng)的小巷等,考生可聚焦“特定空間中的時光記憶與情感沉淀”,探討這些地方如何記錄生命中的重要瞬間,成為心靈的慰藉與精神的歸宿。比如老院的那棵梧桐樹,見證了童年的嬉笑與少年的煩惱,如今雖遠離,它仍是疲憊時心中的“避風港”,這種立意能讓文章充滿生活溫度與個人色彩。其二,“地方”可以與文化、時代背景相關聯,如古街、古鎮(zhèn)、有歷史故事的建筑等,立意可定為“地方背后的文化意蘊與精神傳承”。像家鄉(xiāng)的古戲臺,不僅是娛樂場所,更承載著地方戲曲文化與鄰里間的情感聯結,通過描寫古戲臺的變遷與相關故事,展現文化傳承對個人情懷的塑造,讓立意更具思想深度與文化厚重感。其三,還可以從“地方的變遷與情懷的不變”角度思考,探討即便時光流逝、地方樣貌改變,那份蘊含其中的情感卻始終如初。例如童年常去的河邊公園,如今已翻新重建,設施更完善,但兒時與伙伴在河邊捉蝌蚪、放風箏的記憶,以及那份純真的快樂,始終是心中珍貴的寶藏,以此體現情懷在時光中的永恒性,引發(fā)讀者對時光與情感關系的思考。 寫作時,記敘部分要選取與“地方”相關的具體事件或場景,按一定順序(如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展開,讓讀者清晰感知“地方”的樣貌與相關經歷;描寫時要注重細節(jié)刻畫,運用視覺、聽覺、嗅覺等多種感官描寫,如描寫老院,可寫清晨的鳥鳴、院內花草的香氣、墻角青苔的紋路等,讓“地方”形象更鮮活立體。抒情要自然融入記敘與描寫之中,避免空洞抒情,可在描寫場景后,簡要抒發(fā)內心的感受;議論則需在恰當之處點睛,升華主旨,如在敘述完與“地方”相關的故事后,簡要議論該地方對自己人生的意義或引發(fā)的對生活、情感的思考,使文章既有生動的內容,又有深刻的思想。 【參考立意】 1、記敘兒時在老院里,夏日與奶奶在梧桐樹下搖扇聽故事、秋日和伙伴在院中撿落葉做標本,以及多年后重回老院,見梧桐依舊卻物是人非的經歷,展現老院承載的童年溫情與時光記憶。 2、記敘每次回到家鄉(xiāng)古街,看老手藝人在巷口制作傳統糖人、聽茶館里傳來的地方戲曲,以及古街面臨改造時,居民共同守護古街風貌的故事,體現古街的文化底蘊與對游子鄉(xiāng)愁的寄托。 3、記敘童年時在河邊公園,與伙伴一起在淺灘捉蝌蚪、在柳樹下放風箏,長大后雖奔波于城市,仍會時?;氐胶优?,在熟悉的景致中找回兒時純真快樂的經歷,凸顯對童真的珍視和懷念。 4、記敘在舊校讀書時,課間與同學在操場跳繩、晚自習后和老師在辦公室探討難題,以及多年后作為校友返校,看到舊教室、老操場,回憶起年少時逐夢時光的故事,展現舊校留存的青春韶華與逐夢印記。 【佳作展示】 老院藏舊憶,時光蘊情深 暮春的風掠過窗欞,攜來一縷若有若無的梧桐的清香,恍惚間竟與記憶里老院的氣息重合。那座青磚黛瓦的老院,藏著我整個童年的星光,即便歲月流轉,依舊在心底泛著溫柔的漣漪。 老院的核心,是奶奶親手栽下的梧桐樹。樹干粗壯得需兩人合抱,枝椏如傘,盛夏時能把半個院子都罩在陰涼里。我總愛搬張小板凳坐在樹下,看奶奶搖著蒲扇擇菜,聽她講過去的故事。陽光透過葉隙灑下,在奶奶銀白的發(fā)絲上跳著細碎的光,她的聲音混著蟬鳴,成了我童年最安穩(wěn)的背景音。有次我發(fā)高燒,夜里哭鬧不止,奶奶抱著我坐在梧桐樹下,用沾了井水的毛巾敷我的額頭,還哼著不成調的童謠。那晚的風很涼,梧桐葉沙沙作響,卻奇異地安撫了我的焦躁,后來我在奶奶懷里沉沉睡去,夢里都是梧桐葉的清香。 秋日的老院另有一番景致。梧桐葉簌簌落下,鋪成金黃的地毯,踩上去“咯吱”作響。我和鄰居家的妹妹總愛撿最完整的葉子,用彩筆在上面畫小動物,再串成風鈴掛在屋檐下。風一吹,葉子風鈴便“窸窸窣窣”地響,伴著我們的笑聲飄出老遠。奶奶會把曬干的梧桐葉收起來,說能當柴火,可每次生火時,又總舍不得把我們畫過的葉子丟進灶膛,最后都小心地收在木箱里,像珍藏著寶貝。 后來我要去城里讀書,離開老院那天,奶奶站在梧桐樹下送我。她的眼角紅紅的,卻只反復叮囑“照顧好自己”,沒說一句挽留的話。汽車開動時,我回頭望,只見奶奶的身影越來越小,梧桐樹的綠也漸漸模糊,唯有那縷梧桐香,好像還縈繞在鼻尖。 去年清明,我重回老院。青磚墻上爬滿了藤蔓,梧桐樹依舊枝繁葉茂,只是樹下沒了奶奶的身影。我走到曾經坐過的小板凳旁,輕輕撫摸粗糙的樹皮,突然發(fā)現樹干上還留著我小時候刻下的歪歪扭扭的“小”字——那是我總嫌自己長得慢,特意刻下標記想和樹比身高。風吹過,葉子沙沙作響,仿佛奶奶又在耳邊說話,我蹲下身,眼淚忽然就落了下來。 其實我知道,老院不只是一座建筑,梧桐樹也不只是一棵樹。它們是時光的容器,裝著奶奶的愛,裝著童年的歡笑,裝著我對故鄉(xiāng)最純粹的眷戀。如今我在城市里見過無數繁華景致,卻始終覺得,再美的風景,也抵不過老院里那縷梧桐香,抵不過梧桐樹下的舊時光。因為那里藏著最真摯的情感,是我無論走多遠,都能找回溫暖的心靈歸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