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來做一下北宋的高考題?

 昵稱14934981 2025-10-10 發(fā)布于遼寧

公元1069年的今天,34歲的蘇軾臨時充任國子監(jiān)的解試考官,出策問考試題。

題目有點長,翻譯成白話更長,不用仔細看,稍微感受一下就好,原文用綠色字體附在后面。

請問:(國家)看重學士大夫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能通曉古今歷史并考究成敗的經驗教訓。如果古代有人用某種方法成功了,我就一定要效仿;古代有人因某種方法失敗了,我就一定要反對。這樣做真的可以嗎?

古代做君主的,常憂慮自己不夠勤政。然而,有的君主因勤政而天下大治,也有的因勤政而天下混亂。周文王忙到日落才進食,漢宣帝勵精圖治,秦始皇每日批閱大量文書,隋文帝忙得在朝堂上傳餐吃飯,他們在“勤政”這一點上是相同的。
古代做君主的,常憂慮自己不夠果決。然而,有的君主因果斷而興盛,也有的因果斷而衰亡。晉武帝決意平定東吳,唐憲宗決意征討淮西吳元濟,苻堅決意南伐東晉,宋文帝決意北伐北魏,他們在“果斷”這一點上是相同的。
古代做君主的,常憂慮不能信任臣子。然而,有的君主因信任而安定,也有的因信任而危亡。秦穆公信任敗軍之將孟明視,漢昭帝信任權臣霍光,燕王噲信任相國子之而禪讓君位,唐德宗信任奸臣盧杞,他們在“信任”這一點上是相同的。

勤政、果決、信臣這三件事,都是君主難以做到的,也是后世有志之士常常贊嘆仰慕、隔代都難以企及的品德。然而,考察這幾組君主,他們(同樣擁有這些品德)所導致的治與亂、興與衰、安與危的結果卻如此相反,這怎能不探求其中的緣故呢?

那種只因貪圖、仰慕別人的成功就盲目去做,與因為懲戒別人的失敗而畏縮不前的做法,這兩種態(tài)度都是錯誤的。學者們應該如何取舍呢?

依據已經發(fā)生的事實去批評古人,是容易的;但要推究事物尚未發(fā)生時的內在規(guī)律,并加以辨別,這就很難了。因此,在沒有看到結果成功之前,周文王的勤政,與秦始皇的勤政是無法區(qū)分的。而在尚未失敗之時,苻堅的果斷,與晉武帝的果斷又有什么不同呢?

請考生闡述這幾組君主得失的根源及其結果相反的原因,我將仔細審閱。

其實,我對考生怎樣寫這篇文章,以及這場考試有誰被錄取等都沒有興趣,重點是這個考題讓王安石生氣了。

王安石生氣的原因,是蘇軾在考題中明顯針對他:他當時正是勸神宗皇帝“獨斷”,神宗對他也專聽專信。

他和神宗一門心思搞改革,神擋殺神佛擋殺佛,提不同意見的官員一律靠邊站,蘇軾搞的這種小動作,在王安石看來就是明目張膽地阻撓改革,因此相當憤怒。

以王安石當時只手遮天的社會地位,蘇軾這種反對派,自然是要被清除掉的,說這是蘇軾仕途的轉折點,也不無道理。

舉人考試,是北宋科舉等級制度的第一級,總共三級。

舉人考試,稱為解試(州試、鄉(xiāng)試),是各地方的選拔考試各州府或開封府主持,考生需在戶籍所在地參加,錄取率很低,開封府則允許全國考生應試,錄取率相對高一些,這就是蘇洵當時要當開封買學區(qū)房讓兒子們到開封參加解試的原因。

解試之后,再參加省試(禮部試),是中央的選拔考試,由尚書省禮部主持,合格者稱為進士。

省試之后,再參加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最終考試。

“舉人-進士-殿試及第”是一個完整的進階路徑,中舉即相當于考公上岸,可以當公務員拿朝廷俸祿了。

解試要考四場,第一場根據命題寫詩、賦各一篇,第二場撰寫論一篇,第三場撰寫策五道,第四場撰寫《論語》十帖、對《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

以上形式也會有調整,但是大宋朝很重視策論,也就是今天蘇軾出作文題的這一場,朝廷要看考生是否有歷史功底和治國方略,詩賦那些花花腸子,倒在其次。

正因如此,王安石當時對蘇軾的評價不高,說父子三個的學問都是戰(zhàn)國游士那一套,不是什么名門正派。

明知如此,蘇軾還這樣公然表達意見,算是自己往槍口上撞了。

圖片

【東坡日歷】2025105日,周日,乙巳蛇年,農歷八月十四

34歲,是日,在開封,余為國子監(jiān)舉人考試官。發(fā)策為王安石所怒。軾。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八月十四時為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

49,日,離金陵江蘇南京),益柔勝之同行。過長蘆(江蘇長蘆),赴真州(江蘇儀征)。軾。宋神宗豐七年1084)八月十四。

51歲,日,在開封,以余為皇帝賀遼國生辰使。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八月十四時任中舍人。

國學秋試策問二首之勤而或治或亂斷而或興或衰信而或安或危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八月十四,河南開封,34歲

問:所貴乎學士大夫者,以其通古今而考成敗也。昔之人嘗有以是成者,我必襲之;嘗有以是敗者,我必反之。如是其可乎?昔之為人君者,患不能勤。然而或勤以治,亦或以亂。文王之日昃,漢宣之厲精,始皇之程書,隋文之傳餐,其為勤一也。昔之為人君者,患不能斷。然而或斷以興、亦或以衰。晉武之平吳,憲宗之征蔡,苻堅之南伐,宋文之北侵,其為斷一也。昔之為人君者,患不能信其臣。然而或信以安,亦或以危。秦穆之于孟明,漢昭之于霍光,燕噲之于子之,德宗之于盧杞,其為信一也。此三者,皆人君之所難,有志之士所常咨嗟慕望,曠世而不獲者也。然考此數君者,治亂、興衰、安危之效相反如此,豈可不求其故歟?夫貪慕其成功而為之與懲其敗而不為,此二者皆過也。學者將何取焉按其已然之跡,而詆之也易;推其未然之理,而辨之也難。是以未及見其成功,則文王之勤,無以異于始皇。而方其未敗也,苻堅之斷,與晉武何以辨?請舉此數君者得失之源所以相反之故,將詳觀焉。


* * * * * * *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