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山嶺長城 ![]() 雨浸金山嶺:一場與長城的濕意相逢 秦德祿攝影報道 10月8日的清晨,雨絲像扯不斷的銀線,斜斜織在天地間。我撐著傘站在金山嶺長城的入口,望著被水霧暈成淡墨色的城垣,忽然覺得這場雨不是阻礙,倒像是特意為赴約準(zhǔn)備的儀式。 拾級而上時,雨水早已打濕了石階,每一步都要格外小心。城磚上的青苔吸飽了水分,透著深綠的油光,指尖觸上去是沁人的涼。風(fēng)裹著雨沫掠過垛口,發(fā)出細碎的“沙沙”聲,混著遠處偶爾傳來的鳥鳴,倒比平日里的人聲鼎沸更顯長城的沉靜。我索性收起傘,任細雨落在發(fā)梢——這樣才能更真切地觸摸到它的呼吸。 行至一處敵樓,我推門躲雨,卻意外撞見滿墻的驚喜。斑駁的磚墻被雨水洇出深淺不一的紋路,像是歲月寫下的詩行;窗欞的影子斜斜投在地上,與雨珠滴落的水漬疊在一起,成了天然的水墨畫。我舉起相機,快門聲在空蕩的敵樓里格外清晰,100多幅照片的第一幅,便定格下這雨霧中朦朧的窗景。 繼續(xù)前行,長城在山脊上蜿蜒的姿態(tài)愈發(fā)清晰。雨霧時而散開,讓遠處的烽火臺露出半截身影,像披了層薄紗的巨人;時而又聚攏過來,將視線里的一切都揉成柔軟的色塊。我站在最高處的烽火臺旁,看著雨絲從天空垂到山谷,腳下的城磚帶著千年的溫度,忽然懂了為何古人要在此筑墻——不是為了隔絕,而是為了守護這天地間的壯闊。 有游客匆匆路過,抱怨雨水打濕了衣裳,我卻覺得這濕意恰到好處。它洗去了長城身上的塵埃,讓磚縫里的野草更顯青翠,讓城樓上的箭孔更見滄桑。我蹲下身,拍下磚面上被雨水沖刷得格外清晰的刻痕,那或許是當(dāng)年工匠留下的印記,也或許是歲月磨出的痕跡,每一道都藏著故事。 回望暮色中的金山嶺,雨已經(jīng)停了,只有空氣里還留著濕潤的草木香。這場冒雨的攀登,沒有遇見晴空下的雄奇,卻邂逅了雨霧中溫柔的長城。原來有些風(fēng)景,注定要在特定的時刻遇見——就像這場十月八日的雨,讓我讀懂了長城不只有磅礴的氣勢,更有被雨水浸潤后的、藏在細節(jié)里的深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