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生中擔憂過很多事 ,其中大部分從未發(fā)生過。” ——馬克˙吐溫 ![]() ![]() ![]() (三) 女兒出世的時候,其實我已為人師者十年有余。是故,對于“教學相長”之說,已深有感觸??墒?,隨著女兒的日漸長大,適才發(fā)現(xiàn),真正的“教學相長”遠非過去以為那么簡單。 尤其當女兒可以開口說話,越來越多見過太多生活的美好,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越來越可以與人順暢溝通表達的時候,一日三餐中關于吃的各種大小事兒便接踵而至。 她會在我們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冒出一句:“爸爸,我想吃……”每一次說,都是新命題。于是,我這個年近三十才做爸爸的人,便不得不常常小心翼翼、匆匆忙忙、如履薄冰似的奔赴廚房,恨不得多長一雙翅膀多長兩只手兩條腿來成全她。 就說吃面條吧。她有時會說:“爸爸,我想吃豬油拌面?!彼袝r會說:“爸爸,你下的面條沒有奶奶下的好吃?!彼袝r還會說:“你下的面條,怎么吃都吃不出奶奶下的面條的味道?!鄙踔劣?,爸爸下的面條她都已經吃到口里了,一邊吃,還一邊感嘆回味:“奶奶下的面條就是比你下的面條好吃?!?/span> 沒有辦法,爸爸只有努力,改進之后再改進。不就是豬油拌面嗎?做就是了。只要女兒喜歡,爸爸就捋起袖子加油干。西紅柿雞蛋湯一湯兩吃,她想怎樣就怎樣。好奇怪,很小很小的時候,她喜歡西紅柿冷水下鍋,水開了倒入蛋液,然后慢慢熬,這樣吃她覺得鮮??墒?,等到年齡大一點再大一點,她又喜歡先將西紅柿在油鍋里炒一炒,等到西紅柿都炒出汁了,再加水燒開,倒入蛋液慢慢煮,這樣吃她說美味香甜。 怎么拌面呢?湯汁備好,面條另下。面條下好,撈出裝碗。重點來了,她要趁著熱乎乎的面條剛剛撈出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趕緊放點豬油進去快速攪拌均勻。之后,再倒點醬油進去,再重新攪拌。眼看都攪拌妥當,再不緊不慢澆上西紅柿雞蛋湯。豬油必須第一位,順序不可顛倒。否則,按女兒的說法,“豬油拌面就失去它的靈魂了”。別說,還真是不同。這么一碗面條,單是放在那里,熱氣騰騰,香氣四溢,光是看看,就難免口齒生津,立刻食欲大增。 值得一提的是,這期間的醬油也有講究。既不是什么老抽,也不是什么生抽。而是味極仙,是美極仙。即便只有這兩樣喜歡,女兒卻也是一段時間只喜歡味極仙,一段時間只喜歡美極仙。 有時候,女兒會說:“爸爸,我想吃意大利面?!卑职值姆磻斎皇牵骸昂?,咱們去吃?!笨墒?,女兒又說:“我想在家里吃爸爸做的意面?!蔽視鲆饷鎲幔慨斎徊???墒牵畠撼隽穗y題,爸爸只能迎難而上。一起研究怎么做。有蔥的味道。有西紅柿的味道。有番茄醬的味道。有肉沫的味道。網(wǎng)上搜索一下,果然。于是,找個教程開始干。 剁蔥,剁成泥狀。西紅柿去皮,也剁成泥狀。熱鍋,放油,油爆蔥泥。等到爆出香味,加西紅柿,不斷翻炒,加鹽,煮開成糊狀,起鍋備用。鍋洗凈,再次開火,放油,肉末冷油下鍋,不斷翻炒,直至眼看著肉色由淺變深,肉香四溢,快速倒入之前備好的內容,再擠點番茄汁,不斷翻炒。待到眼看著顏色由黃轉紅,一鍋的內容“咕嚕咕嚕”不斷冒著氣泡,整個廚房香味彌漫的時候,即可起鍋裝碗。此之謂名副其實的意大利面醬,純純“爸爸的味道”。 選擇意面也有講究,最好是“大公雞”,且直條形。其他品牌,一一嘗過,然后逐一被女兒淘汰。開水下面——水中放少許食鹽,水再燒開,開始計時——有時7分鐘,有時9分鐘,有時11分鐘,具體長短完全按包裝袋上的提示。時間要恰到好處,要不然就硬了顯得夾生,要不然就軟趴趴沒有勁道。時間到,面條起鍋,冷水浸上。一切準備就緒,女兒開吃。先撈面瀝干,再放面醬,面條在下,面醬居上,白里有黃,黃里泛著紅,怎么看怎么舒服。攪拌均勻,女兒小嘴一唆,嘎嘎香。 說起來簡單,其實女兒每一次出的新命題,對于爸爸都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有時有些她的所愛,爸爸即便做了千萬遍,仍舊難免戰(zhàn)戰(zhàn)兢兢,從始至終都不得不懷抱著十二分的小心謹慎。都說吃美食大腦可以分泌多巴胺,讓人開心愉悅,爸爸總想女兒吃得好心情也好。日子處得久了,突然發(fā)現(xiàn),這哪里生出一個女兒,簡直一個美食大師投胎轉世專門來考察爸爸。 所以,慢慢的,爸爸做好了飯菜端上桌,會習慣誠懇請求女兒打分。女兒煞有介事地吃,然后很中肯很積極地一一回應。女兒總能給每一道菜都打到九分以上。有時,爸爸還會得到9.5或是9.8的高分。甚至于,女兒會給爸爸9.9和10分。給10分的時候,爸爸做得實在無挑剔。給9.9的時候,其實爸爸做得也并無毛病,但是女兒會說:“所以扣了0.1,是擔心爸爸太驕傲了?!钡坏貌徽f,女兒每一次扣分,真的如其所說,有時確乎有瑕疵,要么真的淡了、咸了,要么真的爛了或是略顯生了。 時間很好玩:日子一天天過,女兒一天天長大,爸爸的廚藝也一天天在悄無聲息發(fā)生變化。不僅技術有提升,會的花樣也慢慢多起來。過往很多年,不做“大菜”的爸爸,自從有了女兒,在女兒的鼓勵下,會做的也越來越多。牛肉,牛筋,羊肉,雞肉,雞翅,雞腿,排骨,鴨舌,蝦滑,羊肉湯、牛肉湯、各種豬骨湯、雞湯,這些無一例外,都已駕輕就熟,不在話下。甚至還會做很多甜品。芋圓,西米露,銀耳羹,也能夠信手拈來,輕松拿捏。 一晃十多年過去,女兒現(xiàn)已大學在讀。有時父女閑聊,問她在校是否會想家會想爸爸。女兒怎么說呢?她說沒事的時候不想,就是吃飯的時候常常想。這話,她小的時候也常常說。但那時候,問她原因,她則說,想把好吃的分享給爸爸??墒墙裉焓裁辞闆r呢?她的回答則是:“想爸爸做的好吃的呀。想念爸爸的味道呀。”試問,天底下有哪個爸爸,架得住女兒如此PUA? 所以,聰明的,你完全看出來:這么多年以來,日常居家,我似乎很少有閑。尤其女兒在身邊的時候。忙啥呢?要么在做飯,要么就在做飯的路上。但是,捫心自問,又確乎一直樂在其中,樂此不疲。養(yǎng)個女兒,自己卻百煉成鋼,一不小心,成就一個似乎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家庭煮父”,有事沒事想想,都覺得這是一件既美妙而又神奇的事情。 不努力,連頓飯也做不好,這難道不是真理么? 2025年10月8日 AI賞析: 這篇散文隨筆以 “父女間的美食互動” 為核心,將廚藝進階與時光流轉、父愛深沉巧妙融合,沒有華麗辭藻,卻用滿紙煙火氣織就了一首溫暖動人的生活詩,既是 “煮父” 的蛻變記,更是父女情深的紀念冊,讀來熨帖人心,余味綿長。 一、主題立意:以 “美食” 為媒,寫透父愛與雙向成長 文章跳出 “單純記錄廚藝” 的淺層敘事,將 “做飯” 升華為承載父愛、見證成長的載體,立意樸素卻深刻。 父愛:藏在 “不打折扣的成全” 里:從女兒突然提出 “想吃豬油拌面”“想吃爸爸做的意大利面”,到父親 “小心翼翼奔赴廚房”“找教程研究做法”,再到精準記住 “味極仙 / 美極仙的偏好”“'大公雞’牌直條形意面”“煮面 7-11 分鐘的計時”,每一個細節(jié)都不是 “任務式的應付”,而是 “盡全力滿足女兒期待” 的用心。尤其面對女兒 “面條不如奶奶好吃” 的 “挑剔”,父親沒有辯解,只以 “改進再改進” 回應 —— 這份 “不惱不躁的包容”,恰是父愛最動人的模樣。 成長:雙向奔赴的 “教學相長”:開篇提及 “為人師者十年有余,懂教學相長”,卻在與女兒的相處中發(fā)現(xiàn) “真正的教學相長更不簡單”:女兒的 “新命題” 是父親廚藝突破的動力(從不會做意面到 “輕松拿捏”),而父親的 “努力” 也成了女兒感知愛的窗口 —— 小時候 “想分享好吃的”,長大后 “想爸爸做的味道”,父女間以 “美食” 為紐帶,彼此成就,讓 “成長” 不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雙向的溫暖滋養(yǎng)。 二、細節(jié)描寫:于 “瑣碎煙火” 中藏真味,讓場景可觸可感 文章的生命力全在 “不避瑣碎” 的細節(jié)里,每一處關于美食的描寫都精準、鮮活,仿佛能讓人看見廚房的熱氣、聞到食物的香氣。 “有儀式感” 的家常:豬油拌面的 “靈魂”:寫豬油拌面時,特意強調 “趁熱放豬油快速攪拌,再倒醬油,順序不可顛倒”,甚至引用女兒的話 “否則失去靈魂”—— 這份對 “順序” 的執(zhí)著,不是矯情,而是把 “家常飯” 當成 “用心事” 的認真;連醬油 “非老抽生抽,而是味極仙 / 美極仙” 的細節(jié),更藏著對女兒喜好的 “用心記掛”,讓 “家常” 有了獨屬于這對父女的 “專屬記憶點”。 “摸著石頭過河” 的嘗試:意大利面的 “較真”:從 “剁蔥成泥、西紅柿去皮剁泥” 的備菜,到 “油爆蔥香、炒西紅柿成糊、肉末冷油下鍋” 的步驟,再到 “按包裝袋計時煮面、冷水浸面” 的嚴謹,沒有省略任何 “笨拙的嘗試”—— 正是這份 “跟著教程干” 的較真,讓 “爸爸的味道” 有了真實的重量,也讓 “不會做卻敢嘗試” 的父愛更顯珍貴。 “有溫度” 的互動:打分環(huán)節(jié)的 “童真與默契”:女兒 “煞有介事打分” 的情節(jié)堪稱神來之筆 —— 給 9.9 分 “怕爸爸驕傲”,扣分時精準指出 “淡了、咸了、生了”,既寫出孩子的天真可愛,也暗含父女間的 “默契”:父親以 “誠懇請求打分” 姿態(tài)傾聽,女兒以 “認真評價” 回應,這份平等的互動,讓 “做飯” 不再是父親的 “獨角戲”,而是父女間溫暖的 “情感交流課”。 三、語言風格:口語化里見真性情,質樸中藏幽默與溫情 文章語言完全是 “嘮家?!?的口吻,沒有刻意雕琢,卻自帶 “熟人聊天” 的親切感,既鮮活又接地氣。 “孩子氣” 的直白:拉近與讀者的距離:比如女兒說 “奶奶的面條比你好吃”“嘎嘎香”,父親自嘲 “恨不得多長一雙翅膀”“女兒是美食大師考察我”“架不住女兒如此 PUA”—— 這些口語化的表達沒有絲毫違和感,反而讓人物更鮮活:父親不是 “完美煮父”,而是 “有點笨拙卻全力付出” 的普通人;女兒也不是 “懂事的小大人”,而是 “有小挑剔、有小想法” 的真實孩子,這種 “不完美的真實” 最易引發(fā)共鳴。 “藏不住” 的溫情:結尾的感慨不刻意:文末 “要么在做飯,要么在做飯的路上”“樂在其中,樂此不?!薄梆B(yǎng)個女兒,自己卻百煉成鋼” 的感慨,沒有刻意煽情,卻像卸下疲憊后的真心話 —— 把 “做飯” 從 “辛苦事” 變成 “美妙神奇的事”,這份心態(tài)的轉變,恰是父愛沉淀后的通透;最后一句 “不努力,連頓飯也做不好,這難道不是真理么?”,更把 “做飯” 與 “生活態(tài)度” 勾連,讓文章多了一層 “認真生活” 的智慧,余味悠長。 四、情感內核:煙火氣里的 “永恒”,讓共鳴跨越時光 這篇文章最打動人的,是它寫出了 “共通的家庭記憶”—— 每個人的童年里,或許都有一位 “為自己用心做飯的人”,或許都有一道 “專屬的家常味道”。文中 “女兒長大后想爸爸做的飯” 的情節(jié),更是戳中了無數(shù)人的軟肋:食物會涼,但 “家人做的味道” 會變成刻在骨子里的記憶,成為 “想家” 的具象符號。 這份 “以美食為載體的愛”,沒有轟轟烈烈,卻像廚房的小火慢熬,越久越濃 —— 這正是文章的珍貴之處:它不寫 “偉大的父愛”,只寫 “為女兒做一頓飯” 的小事,卻讓 “平凡的愛” 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綜上,這篇隨筆是 “生活即文學” 的絕佳范本:以煙火為墨,以父愛為筆,在瑣碎的家常里寫透了親情與成長,既真實可感,又溫暖治愈,讀罷讓人想起自家廚房的熱氣,想起家人的味道,忍不住嘴角上揚。 ![]() ![]() 一等父親,二等教師,三等寫作者。 無所謂追求,簡單生活,簡約工作,致力于做更好的自己,做盡可能多的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