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老底子事 憶老底子人 訴老底子情 2014年陳從周先生誕辰96周年之際,同濟大學出版社編輯出版了講述陳從周生平事跡的書——《園林大師陳從周》。書中,陳先生的弟子路秉杰教授撰寫的長文《陳從周與上海豫園的修建》詳細述說了陳從周1956年開始30余年的時間內(nèi)參與豫園的修復工作歷程,其間的艱辛曲折令人動容,滲透其間的造園思想更是彌足珍貴?,F(xiàn)以這篇長文為基礎,征得路秉杰教授同意,將之改編為故事以饗讀者。 ![]() 豫園的前世今生 豫園,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原系潘允端私園。他是刑部尚書潘恩之子,造園的目的在《豫園記》中說得清楚:“匾曰'豫園’,取愉悅老親意也?!薄霸ァ?,有“安泰”、“平安”之意。足見潘允端建園目的是想讓父母在園中安度晚年。但因時日久拖,潘恩在園剛建成時便亡故,豫園實際成為潘允端自己的退隱享樂之所。 豫園的營造真正開始是1577年。為奉養(yǎng)老親,萬歷五年(1577),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職回鄉(xiāng),便集中精力再度經(jīng)營擴修此園,“每歲耕獲,盡為營治之資”,并聘請園藝名家張南陽擔任設計和疊山。此后,園越辟越大,池也越鑿越廣。萬歷末年竣工,總面積稱70余畝。全園布滿亭臺樓閣,曲徑游廊相繞,奇峰異石兀立,池沼溪流與花樹古木相掩映,規(guī)?;趾?,景色旖旎??鞓恰穳厶?、大假山、鐵獅子、玉玲瓏、聽濤閣、涵碧樓、積玉水廊、內(nèi)園靜觀大廳等亭臺樓閣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余處古代建筑,設計精巧、布局細膩,以清幽秀麗、玲瓏剔透見長。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造園之風勃興,上海附近著名私家園林不下數(shù)百,而豫園“陸具嶺澗洞壑之勝,水極島灘梁渡之趣”,其景色、布局、規(guī)模足與蘇州拙政園、太倉弇山園媲美,公認為“東南名園冠”。 潘允端去世后,豫園數(shù)度易主,八國聯(lián)軍的英軍曾以園中湖心亭為指揮部,小刀會的城北指揮所就設在點春堂,嘉慶、道光后這里行業(yè)會所蜂起,商業(yè)漸漸發(fā)達起來。民國時期,豫園已被一條東西小路(今豫園路)分割成南北兩片,古建筑破漏敗壞得面目全非,有些改建成民房,凝暉閣、清芬堂、濠樂舫、綠波廊分別成為菜館、點心鋪、茶樓。香雪堂在八一三淞滬抗戰(zhàn)期間被日軍炸毀,除堂前玉玲瓏假山石外,僅剩一片空地。所幸園中重要部分點春堂、樂壽堂、大假山和一些亭臺樓閣、古樹名木,仍得以保存。 1957年,陳從周參與豫園修復 1950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關于保護古文物建筑的指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在調(diào)查研究的基礎上公布了保護建筑名單,其中包括點春堂、龍華寺、萬國公墓、魯迅墓、靜安寺、老寶山縣城等49處,由市人民政府刊印,市長陳毅,副市長潘漢年、盛丕華等署名。布告張貼在文物古跡的所在地,大家一看便知。 建國初期,劉敦楨應邀主持修復龍華塔,陳從周參與其中。1956年修豫園時,上海市再次邀請劉敦楨時,劉看了豫園情形后,推薦了陳從周為顧問。從此,陳從周一有時間就來,用當時社會文化處楊嘉佑的話說“盡管沒有正式任命,來的次數(shù)最多,提的意見也最多”。路秉杰回憶說,因為陳從周不擅畫工程投影圖的緣故,遂由陳先生指導、委托市民用建筑設計院的喬舒祺工程師制圖,并曾延請?zhí)K州園林局汪星伯來討論假山修復工程,有時加上陳先生的學生路秉杰和喻維國;再加上來自市房屋修繕部門的員工,江玉生帶領的原江裕泰營造廠老匠人以及從南匯和蘇州請來的老山師和工匠們的參與,逐步形成豫園修復工程的隊伍。 修繕復建豫園,談何容易!建國初期的豫園,商肆民居雜陳,私搭亂蓋擁擠不堪,窄窄的弄堂走過去,攤位貨郎、肩挑手提者讓人無法行走,若碰上放學,孩童、攤販、行人更是讓人寸步難行,豫園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農(nóng)貿(mào)市場”;更加上園中的假山還在不斷地坍塌。有些太湖石甚至被園林部門搬走用來修建人民公園,甚至有人在人大代表會上提出將大假山和內(nèi)園改建為人民游樂園。但是,社會文化處楊嘉佑提交的報告還是認為:“要么不要弄,要弄就要把它恢復成一個像樣的園林。”社會文化處處長沈之瑜認為,要弄就做成古園林,恢復豫園昔日景象。 言下之意很清楚,豫園的修繕復建向明清“轉(zhuǎn)身”。機緣巧合,此時國家整體形勢也越來越向好,一是1956年上半年全國范圍內(nèi)“全行業(yè)公私合營”基本完成,原來分別占據(jù)豫園空間的各行業(yè)放棄了豫園里的產(chǎn)業(yè)所有權(quán),用路秉杰的話來說就是“決定豫園存廢的命根子保住了”;這年8月,文化部制定“十二年文化工作規(guī)劃”,要求在全國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進行文物普查,并“選擇重要者列為文物保護單位”,“這就給豫園修復提供了一把保護傘,一片'頹垣亂石、叢生雜草’將要變成國家級文物了,前途無量?!甭繁苷f。 1957年春,陳從周開始全面主持修復工作。1956年,他在《文物參考資料》上撰文《上海豫園和內(nèi)園》,為豫園修復明確方針和定位,他說:“清道光年間以來,當時地方官通令各同業(yè)公所分管,作為議事之所,計廿一個行業(yè)各處一區(qū),自行修葺?!宕┠?,園西一帶又辟為市肆,而園之本身益行縮小……今日所見豫園當是當年東北隅的一部分,其布局特征,以是區(qū)而論:是以大假山為主,其下鑿池構(gòu)亭,隔水建閣,貫以花廊,而支流彎轉(zhuǎn),折入東部,復繞以山石水閣,因此山水皆有聚有散,主次分明,循地形而安排。”這樣就為豫園繪出了一張復原的總體平面布置圖。 ![]() 1987年陳從周在豫園東部指導修復工作 豫園修復工程分為兩個階段 按照陳從周的打算,豫園修復工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對豫園園林余存之物的鑒定和清理。首先,要明確的是哪些為古建筑,“中國傳統(tǒng)的古代建筑形式,其風貌五湖四海,其樣式百花齊放,各美其美,沒有深厚學養(yǎng)不入其堂奧者很難知其所以。這些都是陳從周的工作,他要做的就是從廣東式、寧波式、香山幫、浦東幫中辨其淵源、別其特征。上?;旧鲜菂俏幕闵綆?,這也正和陳從周研究之所長蘇州園林建筑一致,能用其所長?!甭繁苷f。 第二階段是清理工作。首先必須拆除一些擁擠不堪的雜亂民房,路秉杰說:“拆除之前需要安置,安置得要錢。限于財力物力,只有先挑選重要的、有價值的進行復原設計。放生池、湖心亭及九曲橋,雖然都公認是豫園舊跡遺存,但因歸屬權(quán)早已成為民間財產(chǎn),無法贖回,維修加固不在此列?!边@樣一來,在舊園基礎上整理加固能夠安全使用的主要就是點春堂、三穗堂、仰山堂、萃秀堂、萬花樓為中心的山水園林建筑。1956年開工以后,在文管會、豫園管理處的主持督導下,由陳從周顧問指導出謀劃策,喬舒祺具體繪圖設計成圖,從市里、郊縣及蘇州召集而來的泥、木、灰、瓦,油漆彩繪、石木磚雕的老匠人一起努力之下,逐一完成各項修繕工作。 修復從點春堂開始 路秉杰說,豫園大修是從點春堂開始的,這是因為當時它是糖業(yè)小學所在地,影響到師生安全,必須得修;同時,點春堂是革命遺址,也必須得修,而且要求恢復原狀。 ![]() 遷出學校,拆除內(nèi)部分隔墻,陳從周開始了工作。他請來上海民用建筑設計院的喬舒祺工程師。喬是傳統(tǒng)木工出身,對老式建筑比較熟悉,又開過營造廠,對經(jīng)營施工、估工算料、安全加固等實際工程的技術問題也比較熟悉。喬舒祺繪出的第一張圖——《點春堂詳細地圖》(刊登在《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6月號)中顯示,點春堂景區(qū)內(nèi)除主體建筑點春堂以外,還包括其前的打唱臺、和煦堂,其后的情話室、藏寶樓,東側(cè)的園林小品建筑有快樓、宜靜軒、學圃、聽鸝亭及山石樹木水池花墻花窗,需拆掉西側(cè)一些不合園林要求的雜屋、走廊及四層辦公小樓(原有日賓閣),保留明代遺物古井及古井亭。 修復工作持續(xù)數(shù)年,1960年前豫園修復集中在西部三穗堂、中部萬花樓、東部點春堂為代表的三大部分。當時還是學生的路秉杰奉命在測繪完豫園總體布置圖后測繪了園中茶室書場——“春風得意樓”。 修復的同時,陳從周還主持建造了九獅軒、得意樓(后改名會景樓)、玉華堂、曲水流觴等新景點。路秉杰說,這一區(qū)域是拆除了書場、茶館等雜亂建筑后重新建造的。先是九獅軒,它是一般的臨水廳堂,前置平臺,挑于方池,突出豫園用水,水面較大,中東部建樓,取名得意樓,是因原地原有春風得意樓書場、茶館。池周駁石,參考蘇州網(wǎng)師園。池西岸,水杉并列,隔墻為漸入佳境廊。壘假山,構(gòu)曲洞,藏暗門,通廣庭,并與三穗堂為鄰。復于山間置曲水流觴之亭。其南鄰得月樓一組建筑相對比較完好,于其東側(cè),正對玉玲瓏建造了玉華堂,這是依據(jù)潘氏《豫園記》確定的位置規(guī)模大小和建筑形式。 1961年前修繕新建的豫園包括了三穗堂、萬花樓、點春堂的修葺,做法是:舊有不合適的東西通過論證將其拿掉,做減法為主,然后再根據(jù)遺痕遺跡或建筑法式進行必要的修補,直至復原。九獅軒、得意樓、流觴亭等三區(qū)都是新建的,空間安排比較疏朗開闊。 這次修復歷時近5年,投資上百萬元,修繕重建的同時,還疏浚淤塞的池塘,栽植大量樹木花草,修復后的豫園大門設置在安仁街和園的西南。除荷花池、湖心亭及九曲橋劃為園外景點外,全園有大小景點48處,大體可分成東部、西部、中部以及內(nèi)園等景區(qū),豫園恢復了秀麗典雅的名園模樣。1961年國慶節(jié)前后宣布試驗性開放,10月28日郭沫若來參觀,寫下詩句: 小刀會址憶陳劉,一片紅巾起海陬; 日月金錢昭日月,風流人物領風流。 玲瓏玉壘千鈞重,曲折樓臺萬姓游; 坐使湖山增彩色,豫園有史足千秋。 70年代開始修復豫園之東部 文革前,陳從周修復的豫園部分景區(qū)又稱西園。文革中,豫園和修復者的命運一樣,遭受嚴重沖擊、蒙受嚴重破壞。“豫園東部的明河暗浜,全部挖掘修造成防空洞”,路秉杰說,1973年西哈努克親王來園參觀,才見轉(zhuǎn)機。 1982年2月,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海被列為保護名單的有宋慶齡墓和豫園;這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1987年,豫園將迎來建園四百周年慶典,重建豫園東部就被擺上議事日程。1986年夏,上海文管會、豫園管理處再次正式邀請陳從周主持重修豫園東部工程。其主要內(nèi)容有豫園門樓、環(huán)龍橋、寰中大快照壁墻、浣云假山、玉華堂水景、三穗堂側(cè)暗洞、九獅軒大池水景、會景樓、老君殿前庭院列峰、三曲板橋、月洞門額、云墻、流觴曲水與蘭亭、積玉峰、積玉水廊、谷音澗等。 豫園東部集中修建時間在1986-1987年。景觀河道要恢復,單孔石拱環(huán)龍橋要恢復,玉玲瓏更要恢復。玉玲瓏是何身世?潘允端的《豫園記》中說:“'玉玲瓏’,蓋石品之甲,相傳為宣和漏網(wǎng)?!鼻迦送趺箱摹队浻窳岘囀罚?/span> 園有香雪堂,庭中置石三,中一石最巨,名玉玲瓏,石中異寶也。石色青黝,高一丈有余,朵云突兀,萬竅靈通,士人不知其可寶,過客亦不聞有賞之者。而予與石有桑梓誼,獨知其詳。石本浦東三林莊南園舊物,南園為故明儲少參昱(昱曾任江西參政,故稱“少參”)之別墅。少參歸林下時,摩挲此石以自娛,嘗以一爐香置石底,孔孔煙出;以一石盂灌石頂,孔孔泉流。玉玲瓏之名,實非虛譽。少參女嫁恭定(恩)子允亮(允端弟)。少參歿后無嗣,允亮移石置己園,即豫園也。 ![]() 經(jīng)過仔細的加固恢復,并在蒼石北面添建照壁墻,玉玲瓏景觀最終與明代的“寰中大快”掛起鉤來,依稀明代風格。如今玉玲瓏已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路秉杰介紹,玉玲瓏主峰朝北,面向玉華堂,主峰之外兩側(cè)另置兩片較低的次峰,呈一字排列,如對照式屏風石然,一般可解釋為福祿壽三星石,或松竹梅,均為吉祥福慶之兆。玉玲瓏在這里已經(jīng)聳立四百余年了,雖經(jīng)兵燹,未見破壞,瘦、透、皺、漏之風采依然,稱其為豫園鎮(zhèn)園之寶殊不為過。 這次修繕,恢復舊貌的同時更添新景,如谷音澗。陳從周一生酷愛昆曲,晚年更是如此,豫園東部老君堂假山背面尚有隙地,陳從周心生一念:何不在此造一處融昆曲之妙與園林之美于一身的新景觀? ![]() 最終,景觀建成了,“老君殿前的假山流水,游人常在此駐腳,那里有瀑布、峭谷、清泉、游魚,總覺得意境有了,但怎樣點出來,想過不少題名,并沒有稱意的,耿耿于懷,深感造景易而題景難了?!标悘闹茉凇峨S宜集》中回憶說,有一天,昆曲名家梁谷音來游園,在這個景點前留戀不已,竟然“坐在廊下,居然歌喉乍轉(zhuǎn),唱起昆曲來”。陳從周描述當時情景:歌聲通過谷壁、水面的襯托修飾,特別來得動聽。這一下我神往了,而她呢?雖然無笛清唱,但音響效果是那么好,便頻頻贊美園中“拍曲”的奧秘。我則從曲情中,聯(lián)想到她的名字,這“谷音”兩字,在這里大有文章可做了。如今的谷音,是梁谷音度曲與水石相接合,另外卻有更多的谷音,像水聲、風聲、鳥聲、人語聲、魚躍聲,通過山谷,發(fā)出綿邈的回音,園林中有了奇妙的多樣變化。我頓有所悟,便對梁谷音說,您來得很好,題名您給我取了,這一帶的山澗,就叫“谷音澗”吧。并寫下詩句:“信步園林曲徑行,時光初夏欲黃昏;知君別有聰明處,難得曲情悟景情。”(見《隨宜集》) 路秉杰對新建的谷音澗更是贊賞不已:“陳從周四百年建園(辛未)之創(chuàng)造也,考其原始乃在于昆曲與園林之結(jié)合。”他介紹,陳從周酷愛昆曲,尤愛梁谷音表演之昆曲,也多有來往,梁谷音之表現(xiàn)即昆曲之表現(xiàn)。因此,陳從周將梁、谷、音三字演繹成園林景觀之符號,遂有谷音澗之誕生?!傲骸弊直緛砭褪墙ㄖg語,梁檁枋椽柱是建筑構(gòu)成的基本構(gòu)件,在掇山壘石上有山梁、橋梁、飛梁;“谷”字就更加景觀化了,一山中分,虛懷若“谷”,空谷傳“音”,山鳴谷應,經(jīng)過山谷的回響共鳴,聲音更好聽了。陳從周就將“梁谷音”三字分解成造山景、造水景的各種元素,巧妙地組合起來,形成具有紀念意義的新景觀。 園子與昆曲:難得曲情悟景情 舊時,文人園中皆有顧曲、度曲、拍曲的功能。新修復的豫園中如何恢復這一重要功能?陳從周在豫園里開展積極探索,前述谷音澗即是一例。不僅如此,向認為昆曲與園林是“姐妹行”的他,經(jīng)常把昆曲團的演員引進豫園來,對他們講解園林中的移步換景與昆曲中的一唱三囀之關系,稱“園境、曲境、意境皆相通”。由顧曲而演劇,不僅音響效果特別好,視覺效果也很好,具有非常的親近感。因此,他又恢復了一處舊戲臺。 正在陳從周先生投入地恢復古戲臺之時,他的夫人蔣定1986年去世了,1987年愛子陳豐在美國被害,他在工地上對弟子們說,“這以后我只能'書妻筆子’了,豫園就是我的家!”(張昌華《紀念陳從周先生逝世五周年》)陳從周曾寫下:“上海豫園古戲臺建成,人們譽之為'江南園林第一臺’。作為設計者,真可謂感愧交并。'閑中歌管,老來泉石’,原是我近年來思念喪妻(1986)亡兒(1987),無可奈何寄托感情之處,我'以園為家,以曲托命’,如是而已。”(《隨宜集》第80頁) 豫園東部重建成,古戲臺也落成了,陳從周幾乎每天都在園中,補石栽竹,既是排解亦是癡迷。 多少年來觀劇是在新型舞臺,按號入座,各占一席。而古戲臺呢?兩邊有看樓,稱之為“包廂”,中間院中,稱為“散座”,用此分出觀劇的等級。正對戲臺的主樓,豫園稱“還云樓”,便是招待主客了。過去男女有別,女賓席外側(cè)還要垂簾,這種古代觀劇待遇,如今在豫園尚能享受得到。 園林之佳者,在于“少而精,以少勝多”,昆劇之美,正與之相合。古戲臺演戲,多為折子戲,人數(shù)不多,同園林一樣有高度概括性,舞臺不宜大,仿佛畫中尺頁小幅,不能用油畫的大鏡架。因此,古典折子戲一上新型舞臺便感到不稱,在古戲臺中演出看上去很得體,尤其古戲臺頂部呈圓形藻井,音響極美,不用擴音器效果也很好,而看臺又都用磚砌卷棚頂,更消除了雜音,聽來十分清潤,在劇場可行可坐,品茗小飲,十分自由,空氣也清凈,明月在天,涼風拂袖,歌韻撩空,有閑云野鶴,去來無蹤的感情出現(xiàn)。園林之美在于“秀韻天成”,昆劇之美也正如此,曲雅有書卷氣,是高度文化的表現(xiàn)。(《隨宜集》,80頁,81頁) 更可嘉賞的是,這處古戲臺竟是得來全憑機緣湊巧。它原本是滬北塘沽路錢業(yè)會館的建筑,20世紀因城市建筑發(fā)展需要被拆除,但文物部門又無力保護,于是拆遷編號,贈送給上海錢業(yè)總會的所在地豫園管理處。該建筑屬寧波幫風格,極富裝飾性。路秉杰說:“重建豫園東部的過程中,內(nèi)園南側(cè)還有塊空地未用,陳從周覺得搬來古戲臺專門演出昆曲,這正是無上之好。此議一出,獲得一致贊成,很快移建成功,蔡達峰、譚玉峰皆具體經(jīng)辦此事者。古戲臺精美至極,光黃金就貼了好幾公斤。又添置了供演員使用的后臺,戲場是露天庭院式,北、東、西三面建立了二層的茶座式看樓?!?/span> 中國古戲臺尺度較小,最適合演傳統(tǒng)戲曲折子戲。像京劇、昆劇、豫、越等,出場的人很少,大多三兩個人為主,又唱又作,要求連眉眼指法都要看得一清二楚。古戲臺于1988年完工使用,獲得演員、群眾的好評。陳從周說:“1988年9月間半個多月里,古戲臺天天有昆劇演出,梁谷音每晚有戲?!? (見《隨宜集》88頁) “1988年12月5日上海豫園東部重建,這是我花了兩年多時間,總算從設計到施工,如同編劇到導演一樣,一個人完成了?!保ㄒ姟峨S宜集》62頁) ![]() 陳從周的貢獻:寓新的續(xù)筆 修復后的豫園,既具備了傳統(tǒng)的園林游憩功能,更添了國宴迎賓、曲藝觀賞的功能,用路秉杰的話說“這是豫園修復后最特殊、最突出、最意外的表現(xiàn),也是修復當初所沒有料到的”。1986年至今,豫園接待了多位外國貴賓:1986年10月15日游園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1987年3月28日柬埔寨親王諾羅敦·西哈努克,1991年5月10日新加坡副總理李顯龍,1994年10月23日扎伊爾總統(tǒng)蒙博托,1995年5月6日日本首相村山富市,1995年12月4日古巴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菲德爾·卡斯特羅,1998年6月30日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2014年5月21日亞信峰會與會六國領導人夫人。 眾所周知,造園與造物大不同,“造園重在境界,故必先立意,意出而景生,神韻風采存乎其間?!保悘闹苷Z)而陳從周總結(jié)其晚年經(jīng)歷時說:“在晚年的園林實踐中,有三件大事,其一是1978年開始的將蘇州網(wǎng)師園殿春簃書齋移植到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內(nèi)改稱“明軒”的園林建筑,開蘇州園林或中國園林出國建造之先河。其二即上海豫園東部重建,其三是云南安寧楠園。陳從周自己總結(jié)說:“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明軒,是有所新意的模仿;上海豫園東部修復是有所寓新的續(xù)筆,而云南昆明安寧的楠園,則是平地起家,獨自設計的,是我的園林理論的具體實踐?!?/span> “但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內(nèi)的'明軒’和云南安寧的楠園因地理位置的局限真正能看到的人并不多,唯有上海的豫園因為地處經(jīng)濟發(fā)達、交通方便的國際化大都市而為更多的人所游覽觀賞。”路秉杰介紹,豫園修復后,景點很多,如何游賞?陳從周運用中國傳統(tǒng)的美學理論,根據(jù)園林的時空特色(初陽、籠霧)和觀賞性質(zhì)(眼觀、耳聽、步移、坐憩等)進行分析命名點景。 陳從周說:“上海春游何處?上海的園林也不少,最近的是南市豫園了,小中見大,可說包括了中國園林的大部分手法。(1)玉玲瓏觀峰,(2)寒碧橋觀魚,(3)谷音澗聽泉,(4)水廊信步,(5)積玉峰小坐,如果有半日清暇,早點進園,(6)初陽煦照,(7)水面籠霧,該是(8)賞心樂事了。”(陳從周所倡豫園八景(見《世緣集》150頁,第72篇《無書游旅等盲君》) 路秉杰總結(jié)道,八景是陳從周修繕豫園“寓新的續(xù)筆”的具體體現(xiàn)。陳從周一生情系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他始終喜愛并專注于建筑園林、繪畫書法、昆曲散文等藝術門類之中,并將之運用到豫園修復工作中,總結(jié)出諸多造園理論及造園技法: (1)園林中的瀑布:現(xiàn)存江南園林有瀑布者,僅存蘇州環(huán)秀山莊與上海豫園,前者為湖石山,后者為黃石山。環(huán)秀山莊之瀑布以雨天檐漏成之;豫園之瀑布似仗天然積水與檐漏合成之。蓋據(jù)(潘氏)《豫園記》,山間尚有建筑也。今則以自來水管陰出之,其法至善,為1959年修理時所設。至于點春堂前一瀑布,出水突直,無自然之意,1956年蘇州韓姓兄弟所為,殊不稱意,然欲改之,頗費周折矣。 (2)假山布局妙在開合:明代假山,其布局為山徑、平臺、石壁、立峰下筑一亭,復構(gòu)一洞。山以澗谷分之。如此數(shù)端,而古代匠師運用其智慧,千變?nèi)f化,新意層出。予謂假山之佳,其布局妙在開合,此何以言之?開者山必有分,以澗各出之,豫園大假山佳例也。合者,必主峰突兀,層次顯明。而山之余脈,石之散點,皆開之法也。故旱假山之山根、散石,水假山之石磯、石渚、石瀨,其用意一也。明人山水畫多毓靈秀,清人山水畫務質(zhì)實,其影響二時期之疊山,不能言無關系。 (3)鑒定假山之訣:鑒定假山,何者為原構(gòu),何者為重修?應注意山之腳、洞之底,因較低之處不易毀壞,如一經(jīng)重疊,新舊判然。再細審灰縫,詳察石理,蓋石縫有新舊,膠合品成分亦各異。石之包漿,斧鑿痕跡,在在可作佐證也。為維谷講解豫園疊石,嘗以此啟發(fā)之。豫園假山雖屢經(jīng)重修,然黃石大假山確系明張南陽之原作也。探其堆疊手法,重點應在峭壁、谷澗、洞曲三部分,尤以谷澗之轉(zhuǎn)折,運石之隱顯,水流之自然,飛石之險臨,非重修時所能致者,蓋此部分中分東西,石緊湊相擠壓勾連,一經(jīng)拆動,渙然難以收局。且拼合之妙,曲具畫理,縮地有法,無數(shù)十年堆疊經(jīng)驗者,恐難有此成就,真江南園林中疊石疏泉之第一手筆也。 (4)山頂建筑之頂,水際建筑之基:山頂建筑之頂,水際建筑之基,構(gòu)園時須推敲審慎,皆系全園之重點也。此乃仰視俯觀所形成,亦游園者親身所體會者。至于遠樹出梢,近樹露根,不可等閑處理之,其理一也。 (5)坐豫園與維谷談造園,以為小園樹宜多落葉,以疏植之,取其空透。大園宜適當補常綠樹,則曠處有物。此為以疏救塞、以密補曠之法也。此種消息,求之蘇州網(wǎng)師園與拙政園是可得之。 (6)明清兩代構(gòu)洞之異同:豫園假山,其初構(gòu)時當為黃石,證以仰山堂東西池岸下部皆黃石底腳,即較遠之九曲橋池西部殘存池岸,其下猶黃石也。 (7)點春堂東部快樓下之洞曲,萬花樓花墻下之山石,皆清代所疊,而萬花樓小溪其岸雖用湖石,下仍系黃石,疑皆出之為同業(yè)公所占用時所為,而其藍本與內(nèi)園同出一臼。 (8)至于仰山堂西側(cè)湖石假山劣甚,亦后構(gòu)也,如拆去易為黃石小崗,以為大假山之余脈,則似為較佳。讀潘允端《豫園記》及察與九曲橋大池之關系,初建時亦應如是也。 (以上引自陳從周《梓室余墨》,三聯(lián)出版社1999年版) 不僅如此,陳從周還收集了關乎豫園的歷史文獻,并整理出歷次修復的情況,從潘允端的《豫園記》到陳從周自己撰寫的《上海豫園與內(nèi)園》、《豫園圖錄序》和第一次修復豫園時集體的成果《豫園圖錄參考資料》?!斑@些珍貴的資料極為難得,說清了很多事情和景點的修復過程。如:玉玲瓏、古戲臺、谷音澗等景點。”路秉杰說。 陳從周一生愛美,愛園林美,成就了蘇州園林、揚州園林,成為中國園林的著名研究家;喜歡畫松竹梅蘭,成為竹蘭第一手。他還喜歡宋詞,由宋詞而李清照,由李清照而杜麗娘、牡丹亭,游園驚夢、昆曲美。在中國建筑史課堂上他可以哼哼呀呀地唱起昆曲來,學生也不知不覺地感受了昆曲之美。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他就與昆曲名家俞振飛有來往,還常邀他到同濟大學演出昆曲折子戲,包括《游園驚夢》、《琴挑》、《秋江》等。六十年代,俞振飛辦昆曲班,還請陳從周去講課,陳從周發(fā)表了《園林美與昆曲美》,把它們均視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代表。因此,他把園林美與昆曲的戲曲美、音樂美以及步法、指法、身段都完全和理水、造山,亭臺樓閣的造型布局糅和在一起了。 陳從周借豫園這個舞臺,完成了對中國園林的理論研究及造園實踐的轉(zhuǎn)型和升華,詩情畫意,昆曲美景,盡在豫園上演。 豫園是中國文化的載體,是上海的名片,是陳從周一生的夢?!耙詧@為家、以曲托命”,這就是陳從周先生一生的生動寫照! ![]() ![]() ![]() ![]() 陳從周先生
(1946年張大千收陳從周為入室弟子) ![]() 陳從周畫作 蘭竹雙清圖
![]() 陳從周(右)與貝聿銘(左) ![]() 陳從周著《蘇州園林》1956年出版,2012年再版
陳從周著作《說園》 ![]() 陳從周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建造的“明軒” 來源:閱讀建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