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人都有這樣的困擾:嗓子里總像堵著一口痰,白乎乎、黏膩膩的,早上起床后更是一口接一口吐不完,說話前必須先清嗓子,即便吃了不少止咳化痰藥也不見好轉。多數(shù)人會以為這是肺部出了問題,其實從中醫(yī)角度看,痰多的根源不在肺,而在脾胃。 中醫(yī)有句經(jīng)典論斷:“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這句話道出了痰的生成與臟腑的密切關系。脾胃作為后天之本,負責運化水谷精微和水濕。當飲食不節(jié)、過度勞累或思慮過度時,脾胃功能就會受損,運化水濕的能力下降,水濕無法正常代謝,就會在體內(nèi)聚積,日久便化為痰濕。 這些痰濕向上侵襲肺部,肺失宣降,就會出現(xiàn)痰多、咳嗽等癥狀。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呼吸科主任醫(yī)師蘇惠萍指出,這種由脾胃功能失調導致的咳嗽,在中醫(yī)里被稱為“脾咳”,常見于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中。 脾咳的典型表現(xiàn)除了嗓子痰多,還常伴有身重肢倦、脘腹痞滿、食欲不振、渴不喜飲等癥狀,部分患者還會出現(xiàn)大便粘膩的情況。這是因為脾胃濕熱內(nèi)蘊,不僅會生痰,還會影響腸道功能,導致大便黏滯不爽、難以沖洗。如果此時僅僅針對肺部止咳化痰,而不調理脾胃,就會治標不治本,痰也就會“吐了又有”。 針對這種脾胃濕困生痰的情況,明代《普濟方》中的“七味除濕湯”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這個方子是在燥濕化痰的基礎方“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的基礎上,增加了蒼術和藿香兩味藥(原方由半夏曲、蒼術、厚樸、藿香葉、陳橘皮、茯苓、炙甘草組成),大大增強了運脾除濕的功效。方中重用半夏、蒼術燥濕運脾,從根源上遏制痰濕生成;厚樸、陳皮、藿香芳香化濕,助力脾胃運化;茯苓淡滲利濕,引導水濕向下排出;甘草調和諸藥,使全方配伍嚴謹、功效協(xié)同。 當然,中醫(yī)用藥講究辨證論治,七味除濕湯也可根據(jù)具體癥狀進行加減。若患者伴有怕冷、流清涕等表濕癥狀,可加紫蘇、白芷以增強散表濕的作用;若體內(nèi)水濕較重,出現(xiàn)下肢浮腫,可加澤瀉、車前子加強利水效果;若痰濕偏寒,痰白清稀、怕冷明顯,可加干姜、桂枝溫陽化濕;若痰濕偏熱,痰黃黏稠、口苦,可加黃芩、黃連清熱化痰。 除了藥物治療,日常的飲食調理也至關重要。脾咳患者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可適當多吃山藥、蓮子、茯苓等健脾祛濕的食物,避免生冷、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進一步損傷脾胃功能。同時,保持規(guī)律作息、適當運動,避免過度勞累和思慮,也有助于脾胃功能的恢復。 需要注意的是,七味除濕湯雖好,但并非適用于所有痰多患者。如果嗓子痰多的癥狀持續(xù)不緩解,或伴有咳血、胸痛、體重減輕等異常情況,應及時就醫(yī),通過血常規(guī)、血氣分析、腹部B超等檢查明確病因,在專業(yè)中醫(yī)師的指導下辨證用藥,切勿自行隨意服用方劑。只有找到根源、對癥治療,才能徹底擺脫嗓子痰多的困擾。 ![]() 在線中之醫(yī) 弘揚中醫(yī)文化,維護全民健康。倡導科學養(yǎng)生,探討疑難問題。 85篇原創(chuàng)內(nèi)容 公眾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