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古人有言:生死由命,富貴在天。 生老病死,這都不是普通人可以改變的,而是命數(shù)的必然。 貧賤富貴,這都不是普通人可以決定的,而是天意的安排。 要是人人都能決定貧富、生死,那這個世界豈不是沒有窮人和短命鬼了嗎? 正是因為做不到,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才會有“萬般皆是命”一說。 一個人,能夠賺多少錢,能夠活多少歲,也許一開始就注定了。
02 命數(shù)的真相:無可奈何,就是命。 命這種東西,其實是很難說的。你希望它順順利利,它反而曲折不堪;你對它垂頭喪氣,它反而好起來了。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 道理很簡單,就我們常說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因為你并不是命數(shù)的主宰,所以并不是你在控制命數(shù),而是命數(shù)在控制你。 肯定有人會說,我想說啥就說啥,我想吃啥就吃啥,怎么可能是命數(shù)控制我呢? 你有沒有思考過,為什么你會說這些話,為什么你想吃這些東西? 看似你在說這些話,實際上是命數(shù)讓你說這些話;看似你想吃這些東西,實際上是命數(shù)讓你吃這些東西。 日常的想法,不都是如此嗎?你所思考的,都是命數(shù)讓你思考的。 什么是命?無可奈何(也許當事人還意識不到),就是命。
03 有很多事兒,都是一開始就注定好的。 這里談到的“注定”,并不是人類所知道的,而是人類所不知道的。 就拿“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來說,嬴政一開始,知道自己可以統(tǒng)一六國嗎?不知道。 歷史注定,嬴政可以統(tǒng)一六國,但一開始,嬴政本人是不知道的。只是在不斷征伐的過程中,嬴政才發(fā)現(xiàn),六國不堪一擊,可以被統(tǒng)一。 事后,回過頭來一看,嬴政所走的每一步,都是歷史的必然。 歷史的必然是什么?不就是所謂的“注定好”嘛。 今天,我們也會聽到很多類似的說法,什么“天下大勢,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或者什么“歷史趨勢”,這就是上文談到的“注定”。 一開始,誰都不知道會發(fā)生什么,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局勢的進展,人們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事物的發(fā)展,總有一條“若隱若現(xiàn)”的軌跡。
04 大到歷史,小到個人,都是劇本中“注定”的。 思考一個問題,自己為什么會誕生在這個世界? 因為歷史(造物者)創(chuàng)造了我們。如果不是歷史注定,我們就不可能誕生在這個世界。 人生后續(xù)的發(fā)展,比如讀書如何,賺錢如何,什么時候結婚,什么時候繁衍,什么時候更進一步,什么時候生病,什么時候衰老,什么時候死去,都是“有跡可循”的。 如果不好理解,我們可以做一個比喻。 你身為創(chuàng)作者,寫了一本小說,構建了好些角色。而這些角色的命運如何,并不是這些角色可以掌握的。真正掌握他們命運的,是身為創(chuàng)作者的你。 有的人,努力幾年就賺到錢了;有的人,努力一輩子還是貧窮。這不是命嗎? 有的人,活到一百歲才死;有的人,年紀輕輕就夭折了。這不是命嗎? 萬事到頭皆前定,浮生勞碌空自忙。
05 寫到最后 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想做啥就做啥,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 隨著年歲老去,閱歷加深,回過頭來一看,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一直被命運推著走。只是自己身為局內人,不知道罷了。 你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有哪一個可以千秋萬代,有哪一個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 做不到的。 秦始皇嬴政,希望千秋萬代,可49歲就暴斃了;漢武帝劉徹,晚年一團糟,連罪己詔都下了,晚節(jié)不保。 唐太宗李世民,希望千秋萬代,可還是吃丹藥中毒死了;宋太祖趙匡胤,麻痹大意,被親弟弟趙光義“燭影斧聲”殺死了。 這,不就是《三國演義》中所說的“一心難與命爭衡”嗎? 文/舒山有鹿 |
|
|
來自: 舒山有鹿 > 《百態(tài)/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