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公元200年十月,曹操和袁紹在官渡相持日久。曹軍糧草緊缺,已經(jīng)很難堅持。 此時發(fā)生了一件事,改變了整個戰(zhàn)局。 事情很小,但為人所熟知。 ![]() (許攸 圖) 袁紹的主要謀臣許攸,他家人不守法令,貪污了很多錢財。另一個謀臣審配,就把許攸的妻子、孩子都抓了起來,準備法辦。許攸找袁紹說情。袁紹也認為許攸家人不遵守法令,無法寬赦。許攸大怒,連夜投奔了曹操。 一個人從一個陣營投往另一個陣營,很常見。比如荀彧、郭嘉等大謀士本來也是袁紹手下,后來投奔曹操。他們對曹操集團的作用并沒有立竿見影般迅速地顯現(xiàn)出來。 但當時不同,當時正是雙方戰(zhàn)事最吃緊的時候;許攸不同,他掌握了袁軍的許多秘密。許攸將袁軍的屯糧之地告訴了曹操。曹操趁夜帶隊突擊,親冒矢石,攻陷烏巢,火燒糧庫,直接斷掉了袁軍的后勤供給。袁軍崩潰,大將高覽、張郃等率部投降,袁紹袁譚父子倆只身脫逃。 官渡之戰(zhàn)至此結(jié)束。曹軍以弱勝強,曹操一躍成為最強勢力,奠定了控制中原的基礎(chǔ)。 許攸“反水”影響巨大,改變了一場關(guān)鍵戰(zhàn)爭的走向。 (二) 這件事的中心人物是許攸。導致許攸叛逃的主要是兩個人:一是審配,二是袁紹。是否收留許攸并采信他提供的情報,則取決于曹操。 審配是袁紹的謀臣、心腹,總領(lǐng)袁紹幕府事務(wù),職位要高于許攸?!度龂尽吩u價他忠烈慷慨,氣節(jié)凜然不可犯。曹軍攻破冀州后,審配被生擒,他決不投降,臨刑時面朝北方,說:“我的君王在北方?!睂υB忠心耿耿。審配發(fā)現(xiàn)許攸家人貪污,就將他們收押了。 袁紹是一軍統(tǒng)帥,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勢力,許攸、審配等人是他的部下。如何處置許攸家人貪污,在他的權(quán)力掌控之中。許攸可能和審配聯(lián)系過,但審配不給他面子;他只能請求袁紹出面。貪污是違法行為,當然應(yīng)該依法處置,袁紹也就拒絕了許攸,堅持要依法處置。 ![]() (袁紹 圖) 貪污是錯的,要處置貪污的人員,就是對的。不管職位多高、權(quán)勢多大,只要觸犯了法律法規(guī),就應(yīng)該處置。審配和袁紹無條件堅持這一準則。 (三) 曹操和袁紹一樣,也是一軍的統(tǒng)帥。 ![]() (曹操 圖) 許攸投奔曹操,如果基于對和錯的判定準則,許攸就是臨陣叛變,不是忠臣,有違節(jié)義;也很有可能是詐降。曹操可以拒絕,甚至可以直接斬殺。然而,《三國志》引《曹瞞傳》的描寫說,曹操聽到許攸到來,光著腳就走出來迎接(必須要光腳,光腳更可以表明態(tài)度),那是歡迎之至,簡直是“久旱逢甘露”。當許攸提供了袁軍屯糧之地的情報,要曹操突襲烏巢時,曹操選擇了相信??梢姡啾葘徟?、袁紹的堅持原則,曹操差多了,簡直是毫無原則。 但是,戰(zhàn)爭的結(jié)果是:沒有原則的曹操贏了,燒毀了袁軍軍糧,大敗有原則的袁紹。 (四) 許攸貪污是明擺著的事實,對錯很容易分辨,連三歲的孩子都知道。但即使不是當時戰(zhàn)爭的大環(huán)境,判定了對錯之后,審配和袁紹的做法就是正確的嗎?換句話說,分清了對錯,就一定能按照準則處置對錯嗎? 許攸投奔曹操的做法,現(xiàn)在叫做“黑化”。相對應(yīng)的,我們可以將對和錯以顏色進行類比。對的就是“白域”,合法合規(guī)合乎道德,要弘揚;錯的就是“黑域”,白域的對立面,不合法不合規(guī)不合乎道德,須嚴懲。我們接觸的許多人、事等等,偏偏既不在需要弘揚的白域之中,也并沒有進入嚴重到必須繩之以法的黑域之內(nèi),只能叫做“灰域”。灰域,才是每個人無法逃避的境遇。掌控或者應(yīng)對灰域,是每個人的日常。 (五) 貪污是違法行為,依法處置,就是黑域;但是,審配或者袁紹(特別是袁紹)如果認為許攸的價值比所貪的更大,不必處置,可以將他變成白域。許攸沒有黑化之時,就是處在灰域中,對這個灰域的掌握,由袁紹主導。那么,如果袁紹想要既處理違法行為,又兼顧涉及人員、當時的時間、環(huán)境等等因素,難道沒有其它的辦法?是否非要立即拒絕許攸,讓他家人的事情完全、立即進入黑域,迫使許攸徹底黑化?再退一萬步說,如果確定將許攸劃入黑域,袁紹難道不應(yīng)該使用黑色的手段,竟然能讓許攸脫身逃離? 許攸是袁紹的高級謀臣,可以掌控他手下的人、事。但審配的職位比他高,不給他面子,他就不能解救出自己的妻兒;他請求袁紹,就是想趁此事還在灰域的時候,讓袁紹解決。袁紹拒絕了,堅持要秉公處置,事情直接進入黑域。許攸可以掌控的領(lǐng)域變成了三種:一是繼續(xù)忠心于袁紹,二是忍耐等待時機,三是“你不仁,休怪我不義”,直接反抗。繼續(xù)忠心,就是白域;直接反抗,就是黑域;忍耐等待則相當于灰域。許攸選擇了黑域,徹底黑化:投奔曹操,直接反抗。 對待來投奔的許攸,已經(jīng)說過了,曹操可以說他詐降或是臨陣叛變等等,這就是黑域;也可以全盤接納,成為曹軍的組成人員,這就是白域;將信將疑,這就是灰域。曹操眼中的許攸屬于灰域。雖然如此,作為敵方的高級官員,曹操要努力將他爭取成白域,增強己方的力量;同時,許攸畢竟還屬于灰域,該提防的同樣得提防。正因為如此,我們看到了曹操光腳出迎,以示喜出望外;也看到了當許攸問曹操還有多少軍糧時,曹操的回答從可以吃1年變成半年,最后變成1個月,但最真實的情況可能就是曹軍已經(jīng)接近斷糧(這是軍機大事,可不能說實話,別說許攸還是灰域,就是進入了白域,也未必能說)。最后,甚至當許攸告知袁軍屯糧之地時,曹操也是因為荀攸、賈詡兩人力勸,才下定決心行動,最終一舉獲勝。 袁紹對灰域的掌控水平,相比曹操,何啻霄壤。 (六) 再各舉一個袁紹和曹操掌控灰域的例子。 比如田豐。袁紹出兵官渡時,田豐因言獲罪,被關(guān)押起來,可以說是處于灰域。袁紹戰(zhàn)敗,要東山再起,就得重用人才,看守士兵賀喜田豐將重獲重用,袁紹卻直接將田豐斬殺,打入最終的黑域。因為田豐預言的袁紹將敗,變成了現(xiàn)實,打了他的臉。 ![]() (田豐 圖) 比如曹操燒信。官渡之戰(zhàn)后,曹操繳獲了自己部下以及許都官員私通袁紹的書信,這些人都處于灰域甚至黑域之中,惴惴不安,曹操可以將他們劃入黑域,卻直接燒毀了書信,將他們直接變成了白域,為自己所用。 (七) 判定對錯,可以有準則;處置對錯,適用的卻不僅僅是準則。職位越高、資源越多、能力越強的人,灰域越廣,轉(zhuǎn)換黑、白、灰三域的能力和可能也越大。在他們眼中,處置對和錯,無非也是資源的一種,如果需要,他們可以轉(zhuǎn)換黑、白、灰三域。 而決定他們轉(zhuǎn)換三域的主要因素(或者說,最終的準則),是什么呢?絕大部分都可以一言以蔽之:趨利避害;更簡單一點,就是:利益,或者說,價值考量。這一點,也適用于普通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