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食”的動物們、鯊魚和兩種青蛙,各自的情況10/4 (星期六) 18:00發(fā)布 對于“同吃同住”,我們感到本能的拒絕感,想起野蠻和絕望的狀況。 但對動物界許多物種來說,食用同種其他個體是一種驚人的常見現象,也常常是一種戰(zhàn)略行為。【圖片】有共食傾向有助于生存的三種動物。 白鱷魚、金線蛙、大蟾蜍同種其他個體的捕食,有時會單純地以不可避免的生存競爭為誘因而發(fā)生。 另外,結束交配的個體的一部分有時也會采取這種令人毛骨悚然的行動。 下面介紹一下有同類傾向的3種有助于生存的動物——白鱷魚、金線蛙、大蟾蜍。 ■白鱷魚:戰(zhàn)斗在誕生前開始的白鱷魚(學名: Charchariaas taurus ),是分布在世界溫暖沿岸地區(qū),全長超過3米的鯊魚的一種。 這條鯊魚非凡的繁殖戰(zhàn)略,從在子宮內的同類相食開始。 雌性白鱷經常與多只雄性交配,因此父親有時會發(fā)育多個不同的胚胎。 在母親的兩個子宮中,當每個內部最大的胚胎達到一定大小時,開始吃掉其他更小的胚胎。 這個過程被稱為“宮內共食”。 在母親的子宮里,有時會有多個不同父親的胚胎,但這種殘酷的競爭通常只會讓一個孩子的父親出生(因為有兩個子宮,一般最終會有兩只出生)。 研究人員發(fā)現,DNA用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這一現象,探討了母親和多個孩子的遺傳關系。 2013年6月刊登在學術雜志《Biology Letters》上的論文中說,盡管60%的雌性與多只雄性交配,但父親生下多個不同孩子的情況僅占整體的40%。 過半數的情況是,幸存下來的孩子是有同樣父親的兄弟。 那么,其他胚胎怎么樣了? 恐怕是在連成長的機會都沒有被給予的情況下,成為了餌食。 金線蛙:交配后共食中的力量關系金線蛙:一些交配后同類的力量動物會在交配期間或交配后“性同類”捕食對方。 雖然可能會被認為是性偏離,但采取這樣的行動是有明確理由的。 進行性共食的雌性很有可能生下更大的孩子。澳大利亞原產于東部,現在新西蘭在等太平洋島嶼部也固定棲息的金樹蛙(學名: Litoria aurea )在繁殖期觀察到雌性捕食雄性成體。 詳情請參閱2024年6月學術雜志《Ecology and Evolution》上的論文可以閱讀。 雖然已知金樹蛙幼體(蝌蚪)經常同食,但該研究特別有趣的是,在這種平時性格溫厚的青蛙中,成體捕食成體的異常共食被記錄下來。 更奇怪的是,有雄性在進行了拙劣的求愛顯示后被捕食的情況。 這種青蛙的性共食被認為是為了在繁殖中占優(yōu)勢的賭注。 通過捕食雄性,雌性可以獲得繁殖所不可缺少的營養(yǎng),比其他雌性提高繁殖能力,提高自己孩子的生存概率。 大蟾蜍——以同類相食控制個體數量蟾蜍——如果同食動物的個體數超過基于可利用資源的容納力,同食可能會成為控制個體數的自然作用。 也就是說,這有助于使個體數減少到可持續(xù)的水平。 大蟾蜍(學名: Rhinella marina )充分體現了這一現象。 大蟾蜍原產于中南美,但主要是為了消滅甘蔗田的害蟲,被移入世界各地( 20世紀20年代與佛羅里達州)波多黎各1932年被移入夏威夷,1935年被移入澳大利亞)。 而且,每次被引入其他地區(qū),都會給原有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帶來巨大的損害。 這比什么都重要,是因為沒有本來的捕食者,無法阻止繁殖。 大蟾蜍在入侵地區(qū)急劇增加,處于過密狀態(tài),變成有害生物。 但是幸運的是,他們進化了具有個體數抑制效果的行動。 2022年3月,學術雜志《Ecology and Evolution》刊登的一篇論文顯示,大蟾蜍的成體不僅捕食自己的蝌蚪,還會分泌蝌蚪為了保護自己不受捕食者侵害而分泌的毒素,相反,以蝌蚪為獵物 這種共生行為有助于控制個體密度,使環(huán)境中有限的資源充分遍布于避免捕食的個體,發(fā)揮幫助生存的作用。 雖然在自然界中很少見,但被認為是作為在過度擁擠的環(huán)境中抑制個體數量的天生手段而進化的。 共餐是一個獨特的機會,可以從中窺見動物的生活和生存戰(zhàn)略。 雖然這可能看起來是一種過激的手段,但這里介紹的動物們的同類相食,證明了它們不懼環(huán)境變化而繁榮的驚人能力。 Scott Traver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