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提出其核心思想:仁。王陽明說:“孔孟之學,惟務求仁。” 什么是仁? 有人說親,親親為仁。有人說愛,仁者愛人。有人說,仁就是人。有人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人說,惻隱之心,就是仁。 其實這些都是有道理,但都不全面。 包括孔子自己也沒有定義什么是仁,只是定義了某些方面。但我們可以從儒家經典中全面理解和定義。 仁和愛還是有區(qū)別的,墨子也講愛,兼愛。這也儒家有等級先后的愛是有區(qū)別的。 再者,仁不僅能愛,還能惡。
仁也不僅僅是對他人,也包括自己,仁不僅僅是與他人的關系,也是自己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
這里的仁,其實沒有別人,只有自己,你自己就要與仁相處,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你做了什么,某種程度上,只與自己有關。 仁不僅包括知,也包括行。 一個念頭就是仁,但又要付諸行動。就是要像好色一樣好仁,這就是強調一種行動的奔赴。
我們要知道孔子的理想是從政,所以仁的理想發(fā)揮環(huán)境就是從政,所以后來到孟子這里有仁政的說法。 但是政治的基礎是人與人的最基礎關系,從孝做起,從仁義禮做起,所以孔子最后退而求其次,成為了一個教育家。 仁,其實是核心的意思。現在還有果仁的說法,就是核的意思。 但是,天下只有一個核心,國家只有一個君主,那仁怎么是核心的意思呢? 這里的核心,不是強調地位和權力的意思。而是從道德方面說明,道德的核心。 仁,就是道德核心,將每一個人看成一個道德核心。 這有點像西方心理學說的角色理論,每個人都扮演著各種角色。 在單位,你是員工,你要忠誠于領導;在家里,你是丈夫,你愛你的妻子; 你還是兒子,你要孝敬父母;你還是父親,你要慈愛子女;你要懂得男女的差異; 在外面,你是朋友,你要對你朋友有義氣。在外面,你還是供應商或客戶,你還要講信譽。 看到沒有,做到仁不容易,因為你是一個道德中心,你要兼顧所有關系。 那怎么才算做到了仁呢?這個標準是什么? 第一個標準,兼顧。我們前面說的,因為你是道德核心,所以你要兼顧,你不要這注重一個關系,我就討好我老板,其他我概不負責,這就是不仁。 第二個標準,知行合一。當然這里你也可以說是兩個標準,一個是你心里要有多角色的愛人之心;一個是你要良知驅動你做出道德行為。 第三個標準:成果標準,也就是生和成 你說你做到了兼顧,你做到了知行合一,但是最終效果不理想,那怎么辦,只有調整。這個就是仁有非常大的難度。 所以,某種程度上改過也是一種仁。 孔子說,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易經說生生不息是易,二程說生生不息是仁,這種說法是非常有道理的。 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說“生生之謂易”,這是從天地的角度,那從人的角度,就是生生之謂仁。 周敦頤說,“生,仁也;成,義也。 生就是仁,生存、生長和繁衍,這個就是仁。那到底怎么長,長得怎么樣,這個就是成,就是義。 所以,儒家學說就是關于仁義的學說。 仁其實是孔子借上天的天理,來說明人世的倫理,這個至高倫理就是仁。 從五行角度,仁就是東方,就是春天,屬木,生生不息之意。 春天是什么?萬物生長。 所以,儒家是非常注重人的學問,以人為本,人的全方位成長。
馬廄失火,孔子第一時間問人怎么樣,其實在當時的情況下,人不比馬貴,馬還是國家戰(zhàn)略物資,是打仗的重要武器。 但是,孔子非常注重人的價值,能夠意識到人的價值。 ![]() 那怎么做到仁呢?
一個人能夠做到真正誠實,或者你想要成為一個人,你就必須以仁為指導哲學和行動方針。 因為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你不能說我犧牲這個關系,那你為人就還有不到位的地方,你說沒事,我不后悔。 事實上,你就會后悔。因為人的關系本身也是人的一種需要,人不只是生物人,還是社會人。 現實中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以為掙錢更重要,注重自我的職場和事業(yè)價值,但是后來發(fā)現,家庭沒有盡到責任,小孩錯過成長的黃金期。 仁,就是各方面的關系都照顧到,核心是做好自己的角色。如果各方面都做好了自己,其實就沒有了惡。
所以,人人都追求富貴,但是在富貴與仁之間還是要選擇仁,這就是古代君子與現代人明顯的不同。 現代的人注重名利,而對自己各方面角色所承擔的責任往往沒有做到。
現實生活中,沒有人會討厭好仁的人,也沒有人會喜歡不仁的人。一個人養(yǎng)成了仁的習慣,就不會允許不仁加于身,每天都致力于行仁。不會說,我精力和時間不夠。
看待仁,我們可以從反面看,人的過錯有很多類型,只要了解各種各樣的過錯,它們的正面就是仁。
|
|
|
來自: 六谷齋 > 《傳統(tǒng)文化》